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朋友重然諾 況在君臣間乾隆皇帝與「五詞臣」的家人父子情

2019-04-30 08:17:38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韓國國立首爾大學高級研究學者遼寧大學歷史學教授曾任遼寧大學清史研究所所長
紫禁城 2019年3期

張 杰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韓國國立首爾大學高級研究學者,遼寧大學歷史學教授,曾任遼寧大學清史研究所所長

乾隆皇帝晚年作了不少懷舊詩,其中有《五詞臣》詩五首,講述了他與梁詩正、張照、汪由敦、錢陳群、沈德潛五位漢族文人官員的特殊友誼,乾隆皇帝全身心地與他們相交往,甚至超越等級森嚴的君臣關系,達到了家人父子般的密切程度……

閱讀鏈接

《圣制五詞臣五首》之《故大學士梁詩正》

未可甘盤倫,祈宜顏般等。

信稱館閣材,句每有清警。

踐更既已深,遂亦絲綸領。

一夜無病逝,入閣實未永。

持身恪且勤,居家儉而省。

內廷行最久,交接一以屏。

不似張揮霍,故率稱其冷。

翻以是嘉之,吾豈蔽近悻?

名師實友:梁詩正

梁詩正(一六九七年~一七六三年),字養仲,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雍正朝進士。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梁詩正被選入尚書房(又稱上書房),教讀諸位皇子。此時,乾隆皇帝年二十四歲,已經受封為寶親王,參與朝廷中的部分政務。所以乾隆皇帝在講到兩人關系時說:「梁詩正雖在尚書房,彼時余學已成,名為師而實友。」梁詩正因為擔任過乾隆皇帝的老師,又歷官至內閣大學士,資深位尊,故乾隆皇帝晚年作懷舊詩時,把他列在《五詞臣》詩之首。

清代有關梁詩正的傳記,都稱他「少有異稟」,其與眾不同的,倒不是什么罕見的天賦,而是梁詩正「五歲始能言」,當時他的父母一定為此焦慮不安。但是后來梁詩正做了大官,在封建文人的筆下,梁詩正的這點小毛病,就成了他將來光宗耀祖的「吉兆」。梁詩正十一歲「始能文」,顯露出文學才華,十九歲考入錢塘縣學,成為一名生員。二十五歲時,梁詩正與同學杭世駿等六人結成文學社,以詩文聯絡友情,這一年,他的第一部著作《質韋集》刊行。梁詩正二十七歲入當地有名的敷文書院讀書,從而打下了堅實的學問功底。雍正八年(一七三〇年),三十四歲的梁詩正赴北京參加會試,一舉成名,取得殿試第三名探花。梁詩正中進士后,被授官任翰林院編修。

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梁詩正經過「西苑試詩」,由雍正皇帝親自指定為上書房師傅,教授后來的乾隆皇帝及諴親王允袐、和親王弘晝三人。梁詩正

晚年時,滿懷深情地回憶這段往事說:

嘗為高宗(乾隆皇帝)作擘窠大字,適憲皇帝(雍正皇帝)駕至,諸臣鵠立以俟。憲皇帝命竟其書,墨漬袍袖,又命高宗曳之。今藏此衣三十年矣,他時服以就木,庶存歿志君恩也。(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卷十七)

這件事說明,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父子是相當敬重梁詩正這位老師的。那么,弘歷當了皇帝之后,梁詩正自然會官運亨通。可是他母親恰在此時病逝,按照官場慣例,梁詩正只好辭官回籍,為母親守孝三年。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年)乾隆皇帝以「向來翰林丁憂(回鄉守孝)者,有在京修書之例」為由,將梁詩正召回北京,令其在南書房行走,幫助他處理個人著述。這樣一來,梁詩正在家中只呆了半年多而已。梁詩正與侍講學士顧成天在一起,校訂乾隆皇帝所寫的《樂善堂全集》。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梁詩正守喪期滿,立即被補授為侍讀學士,很快晉升為內閣學士、刑部右侍郎。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梁詩正升任戶部尚書,歷任兵、刑、吏部尚書,累官至東閣大學士。

乾隆皇帝曾經說過,梁詩正「供職內廷,不過筆墨之事」,他雖然政績不多,但在理財方面卻有遠見卓識。例如,乾隆六年(一七四一年),梁詩正上奏乾隆皇帝,建議采取屯田辦法以解決存在

多年的八旗生計問題。八旗兵是清朝奪取天下,維持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清初旗人數量少,靠當兵領餉來維持生活。由于北京城聚集旗人最多,清朝為了保護皇帝和首都安全,除了當兵之外,不允許旗人從事其他職業,出現了旗人日益貧困化的趨勢。自康熙朝起,清朝采取賞賜銀兩、代還債務、增加養育兵額等辦法,都未能解決旗人生計問題。梁詩正上奏提出改變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組織旗人屯田開荒,其奏疏云:

皇上為旗人資生計者,委曲備至,而旗人仍不免窮乏。蓋生齒日繁,若不使自為養,而常欲官養之,勢有不能。臣謂非屯田不可。今內地無閑田,興、盛二京膏腴盡辟。世宗時,欲令黑龍江、寧古塔等處分駐旗人耕種,已有成議,未及舉行。今不早為之所,數百年后,旗戶十倍于今。以有數之錢糧,贍無窮之生齒,使取給予額餉之內,則兵弁之關支,不足供閑散之坐食,使取給予額餉之外,則民賦不能加,國用不能缺。戶口日繁,待食者眾,無余財給之,京師亦無余地處之。惟有酌派戶口,散列邊屯,使世享耕牧之利,以時講武,亦以實邊。(《清史稿》卷三百零三)

乾隆皇帝認為梁詩正提出的辦法切實可行,派大學士查朗阿等人前往東北,查看適合墾荒的地點。查朗阿經過多方面比較選擇,最后選中了距離吉林將軍駐地較近的拉林(今黑龍江省五常市)和阿勒楚喀(今黑龍江省阿城市)兩地。朝廷事先在拉林蓋好房屋,又派人開墾了一部分土地,為京旗移民到來做了比較周到的準備。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年),北京滿洲八旗一千戶人口前往拉林種地,梁詩正的建議付諸實施。雖然有部分旗人習慣于城市的安逸生活,陸續離開東北回到北京,使得當時成效并不明顯。但北京旗人移墾拉林和阿勒楚喀這一政策卻堅持了下來,在嘉慶年間取得了巨大成功。梁詩正的首倡之功,是應當給予充分肯定的。

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梁詩正在戶部尚書任內,向乾隆皇帝建議實行「持盈保泰」的執政方針。他在奏疏中指出,清朝每歲征收的天下租賦,扣除供應官兵俸餉和各項行政經費之后,僅剩余二百余萬兩銀子,并不能保障水旱災害救濟和戰爭所需。因此,梁詩正建議:「今雖府庫充盈,皇上宜以節儉為要,勿興土木之工、黷武之師,庶以持盈保泰。」

(《清史稿》卷三百零二)在他看來,當皇帝的一要自身節儉,二要減少土木工程,三要避免不必要的戰爭,以維護國家的繁榮昌盛。乾隆皇帝在當年頒布的首次普免天下錢糧諭中說:「朕思海宇乂安,民氣和樂,持盈保泰,莫先足于民。」

(《清高宗實錄》卷二百四十二)說明他完全接受了梁詩正「以節儉為要,勿興土木之工、黷武之師」的建議,寧肯藏富于民,讓百姓多得實惠。

梁詩正盡管沒有取得太多顯赫的政績,但他作為乾隆皇帝的老師,與其他大臣相比,所得禮遇稱得上周全備至。乾隆五年(一七四〇年),梁詩正因其父梁文濂年逢七十歲古稀之年,奏請二品封典。乾隆皇帝不僅立即批準,還專門賜詩一首,為他的父親賀壽:

舊日文章彥,熙朝卿貳班。重邀花誥寵,不異彩衣班。堂有槐三木,門如水一灣。更思躋壽世,希瑞遍塵寰。

乾隆八年(一七四三年)秋天,乾隆皇帝出關赴盛京(今遼寧省沈陽市)祭祀祖陵,梁詩正隨同其他大臣扈駕。乾隆皇帝完成謁陵儀式后,在盛京皇宮內宴請文武百官,親自給他最寵信的幾位大臣斟酒,其中就有梁詩正。謁陵隊伍回程途中,經過山海關時,乾隆皇帝興致勃勃地登上澄海樓,眺望大海,詩興大發,單獨召見尚書張照和梁詩正兩人,和他們合作聯句賦詩?;氐奖本┖螅涸娬苊蛷堈站幾搿睹氐钪榱帧?、《石渠寶笈》二書,由于工作出色,第二年得到乾隆皇帝親手撰寫的「清勤堂」匾額。

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年),乾隆皇帝東巡山東,拜謁孔廟、孔林,登臨泰山,梁詩正扈駕協助處理政務。乾隆皇帝因為泰山路險難攀,特地傳諭讓梁詩正不必隨同上山,命令沿途派侍衛分駐,有緊急交辦事務,由侍衛傳遞給他。乾隆皇帝對他這位老師,可謂照顧有加。

乾隆皇帝于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首舉南巡,當他聞知梁詩正父親梁文濂已經年逾八旬時,特贈一品封典,還給梁詩正一個月假,讓他回家探視省親。乾隆皇帝到達江蘇省吳江縣時,梁詩正和老父親梁文濂從浙江前來接駕,以感謝皇恩浩蕩。乾隆皇帝見到梁氏父子很高興,親筆書寫「湖山養?!顾膫€大字賜給梁文濂,又寫「臺階愛日」四個大字賜給梁詩正。次年,梁詩正以老父年邁為由,請求回鄉侍奉,乾隆皇帝雖然沒有同意,但親自書寫「身依東壁圖書府,家在西湖山水間」一聯,表示慰問與理解他的心情??墒墙洸蛔×涸娬辉僬埱螅』实壑缓迷试S,還賜詩表彰他的孝行:

遺榮空合道,未老暫抽簪。甚悉忠勤意,寧知孝治心。歡承備鐘鼎,跡異樂泉林。翻祝歸朝晚,卿家慶倍深。

乾隆皇帝還對梁詩正說:「二三年后南巡,君臣復得相見矣!」道出了依依不舍的離別之情。當時有些人認為,乾隆皇帝與梁詩正名義上是君臣關系,二人之間的友誼「不啻家人父子焉」。

(錢儀吉《碑傳集》卷二十七)

梁詩正的父親梁文濂于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年)去世,乾隆皇帝在他守孝百日期滿后,特召來京,以工部尚書起用。已經年過六十歲的梁詩正,又回到北京協助乾隆皇帝處理朝務。乾隆皇帝鑒于梁詩正身體欠佳,派人在澄懷園(位于圓明園福園門南,綺春園西墻外,俗稱翰林花園)建造房屋給他居住,以便就近上朝,還讓他享受在紫禁城內騎馬的待遇。

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年),梁詩正病逝于東閣大學士任上,享年六十七歲。乾隆皇帝因為梁詩正僅比其父親去世晚五年,感到十分惋惜,特命皇五子前往吊唁,加贈太保銜,命入祀賢良祠,賜內庫銀一千兩料理喪事。當時,梁詩正的兒子梁同書任官于外省,尚未到京,細心的乾隆皇帝又派內務府司官一員赴梁宅處理有關喪葬事宜。當梁詩正靈柩啟殯離京還鄉那天,乾隆皇帝還特地下諭沿途所過二十里內官兵赴裝載靈柩的船上吊唁,遣人護送,稱得上極盡哀榮。

閱讀鏈接

《圣制五詞臣五首》之《故刑部尚書張照》

書有米之雄,而無米之略。

復有董之整,而無董之弱。

羲之后一人,舍照誰能若。

即今觀其跡,宛似成于昨。

精神貫注深,非人所可學。

三朝直內廷,受恩早且渥。

其詩喜談禪,學蘇太相著。

以苗疆獲罪,意實別有讬。

平苗事既久,復用仍遷擢。

性敏才本高,未免失行薄。

使其生前明,標榜必致錯。

本朝無所施,小哉張與鄂。

極力推崇:張照

張照(一六九一年~一七四五年),初名默,字得天,一字長卿,號涇南,別號天瓶居士,江蘇松江府婁縣(今屬上海)人。張照于康熙朝中進士,雍正年間已晉升至刑部尚書。

在乾隆皇帝眼中,張照是一個博學的全才,「才品優長,兼諳法律,學問充裕,詞藻清新」,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乾隆皇帝尤其推崇張照的書法,賦詩激賞稱:「書有米之雄,而無米之略。復有董之整,而無董之弱。」

(李放《皇清書史》卷十五)詩中的「米」,即北宋書法家米芾,「董」即明朝書法家董其昌。乾隆皇帝評價張照的書法藝術成就超過了米芾和董其昌,是東晉「書圣」王羲之身后的又一大家,并因此把他列為《五詞臣》的第二位。

張照出身于富甲一方的大地主家庭,這可以從他在雍正十年(一七三二年)的一份奏疏中得到證明。張照于奏疏中提及:「臣祖(張)淇曾以田千畝為義田贍族,未經奏明立案。既為公產,轉恐爭競,請官為存案,載入縣志,不得擅賣擅買,違者雖臣子孫,亦以盜賣官田論。」(《清史列傳》卷十九)在農業經濟十分發達而又人多地少的江蘇松江地區,張淇能從家產中拿出千畝土地作為義田,收獲糧食專門用來贍養貧窮族人,其家境之富有可想而知。張照從小錦衣玉食,生活奢侈,為官后更是揮金如土,在朝中甚至對太監都廣施錢財,故被乾隆皇帝在詩中稱為「張揮霍」。

富有的家庭,使張照得以擁有良好的教育條件,加上天賦過人,又肯用功學習,張照很快就成為遠近聞名的才子。他在讀書之余,尤其喜愛書法,「八九歲時,能將臨摹歷代名家碑帖作擘窠書」。張照十三歲入京師國子監讀書,國子監祭酒孫岳是個有名的書法家,他見到張照寫的字,大為欣賞:「華亭復得思翁矣?!梗ɡ罘拧痘是鍟贰肪硎澹溉A亭」指張照家鄉婁縣,原為古代華亭縣地,「思翁」指明代書法家董其昌,與張照是同縣人,全句意思是說,華亭又出了一個像董其昌那樣的大書法家。十三歲的張照,從此以書法名揚京城。

康熙四十八年(一七〇九年),年僅十九歲的張照考中進士,真是少年得志。前面講到的梁詩正,在這個年紀剛剛取得錢塘縣學生員資格,在清代已經算科場順利了。一般來講,讀書人考中舉人平均年齡在二十七歲,中進士平均年齡為三十七歲。張照在官場上同樣春風得意,他中進士后,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很快晉升為翰林院檢討,入值南書房,又連升為贊善、侍講,轉侍讀。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張照任福建省鄉試副考官,累官左庶子,晉升侍講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遷少詹事,擢內閣學士、刑部左侍郎,署理順天府尹。到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四十三歲的張照高升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書,成為朝廷中的主要官員。

張照一路官運亨通,有兩方面的因素:其一是他個人的文藝素養,如乾隆皇帝所說,多才多藝,書法出眾,能詩善文;其二是他擔任的職務,入值南書房,擔任日講起居注官,這兩個職務使他有機會接觸皇帝,談論文學之事。才能為皇帝所欣賞,是張照平步青云的關鍵所在。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初,貴州發生了古州苗亂。雍正皇帝為平息這次苗民叛亂,特地成立辦理苗疆事務處,調集湖南、湖北、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六省兵力進行圍剿。可是清朝內部文武不睦,指揮欠佳,日久無功,苗患有愈演愈烈之勢。在這種情況下,張照被任命為撫定苗疆大臣,他的噩運隨之到來。

雍正末年,雍正皇帝所倚任的滿人大學士鄂爾泰和漢人大學士張廷玉兩人,各自結黨,互相傾軋。張照系科舉出身的漢族官員,在朝廷中屬于張廷玉一派。他授命經略苗疆離開北京時,雍正皇帝已經將對古州苗亂負有責任的鄂爾泰削去伯爵,還下令張照到貴州前線調查鄂爾泰。張照誤以為拿到了整倒鄂爾泰的尚方寶劍,到達貴州之后并不以苗疆事務為重,處處阻撓平亂工作。張照對前線將領董芳極力贊揚,同時對另一將領哈元生則痛加斥責,還私下寫信給哈元生等人,讓他們上疏彈劾鄂爾泰,弄得前線將領不和,干擾了清軍的平亂進程。

而恰在此時,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即位。鄂爾泰一派趁機反擊,攻擊張照處置無方,指揮失當。乾隆皇帝將張照召回京城,以湖廣總督張廣泗代替他。張廣泗系鄂爾泰舊部,抵達前線后,上奏揭露張照致書哈元生彈劾鄂爾泰之事,把清兵未能取得進展的原因歸結如下:

張照阻撓軍機,置應辦之事于不理,及調集各省兵數萬余,哈元生但令沿途聽用密布,攻剿不過三千,顧此失彼;董芳駐守八弓,僅以招撫為可了事。又巡撫元展成辦理賑恤難民,條款紛錯,官無所遵循,難民苦于守候。(《清史列傳》卷十七)

乾隆皇帝下令將張照、董芳、元展成撤職查辦,哈元生降職為提督,聽命于張廣泗調遣,又讓張廣泗兼任貴州巡撫。張廣泗集軍政大權于一身,清軍人數本來大大超過苗民,加上采取招降政策,僅用半年時間就平定了這次叛亂。

張照被逮捕審訊時,鄂爾泰力主致張照于死地,在他的授意下,張照被判處「應斬監候」,即死刑緩期執行。乾隆皇帝是個精明的君主,他深知張照是鄂爾泰、張廷玉兩派斗爭的犧牲品。由于他剛當上皇帝不久,需要這兩派的共同支持,因此采取「既不使一成一敗,亦不使兩敗俱傷」的策略,使兩派都忠心耿耿地為他效勞。乾隆皇帝對平定苗亂有功的張廣泗,授予輕車都尉世職,而將張照免罪釋放,命他在武英殿修書。這樣,既使鄂、張兩派勢力維持平衡,又使張廣泗和張照都對乾隆皇帝感激不盡。

乾隆二年(一七三七年)二月,張照重新被任命為內閣學士,入值南書房,到年底又當上經筵講官。六年之后,張照已經官復原職,重新擔任刑部尚書。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正月,張照父親病故,回鄉奔喪,死于徐州途中。

乾隆皇帝在講到他和張照的關系時說:「嗣念張照辦事尚有小才,出之囹圄之中,棄瑕錄用,不數年由內閣學士薦擢尚書;供奉內廷,時得召對,不啻家人父子?!梗ā肚迨妨袀鳌肪硎牛堈蘸颓』实勰苓_到如此親密的關系,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首先,乾隆皇帝特別喜愛張照的書法。清代人稱贊張照的書法作品「筆力直注,圓健雄渾,如流金出冶,隨范鑄形,精彩動人,迥非他跡可比」。又說:「得天(張照)書法,初從董香光(董其昌)入手,繼乃出入顏(真卿)、米(芾),天骨一張,氣魄渾厚,雄跨當代,深被宸賞?!褂绕淞钊私薪^的是,張照左、右手皆能書。一次,張照騎馬,不慎摔傷了右臂,就在此時,乾隆皇帝請他書寫一首唱和詩,張照用左手寫成楷書,所書「凝厚蘊籍,真造化手也」。(馬宗霍《書林藻鑒》)

此外張照還有一大特點,就是酒喝得越多,字寫得越好。當時皇宮中藏有明代書法家董其昌的《爭座位帖》,張照寫有臨帖,當時人認為比董其昌原帖寫得更好。而這幅書法精品竟是張照酒醉后所作,他在臨本上自題曰:「酒氣拂拂,從十指間出?!梗ㄕ疴x《國朝書人輯略》)可為明證。乾隆皇帝每有詩作,必命張照抄寫,裝訂成冊,供他賞玩,并且評論說:「字無大小,皆有精神貫注。閱時雖久,每展對,筆墨如新。余嘗謂張照書過于董其昌,非虛譽也。」(《清高宗御制詩四集》卷五十九)

其次,乾隆皇帝欣賞張照的博學多識。張照除書法被當時人推崇為第一外,還擅長繪畫。他所繪梅花、蘭花,筆意高妙,頗多奇思妙想,令人傾倒,此外亦善畫人物,「偶作白描大士像,寥寥數筆,而法相自傳」;又精通佛學,「所作詩多禪語」。(馮金伯《國朝畫識》卷九)在乾隆初年,張照還撰寫了許多風格各異、內容不同的劇本,供宮中演出,禮親王昭梿《嘯亭續錄》記載說:

其時典故如屈子競渡,子安題閣諸事,無不譜入,謂之月令承應。其于內庭諸喜慶事,奏演祥征瑞應者,謂之法宮雅奏。其于萬壽令節前后奏演群仙神道添籌錫禧,以及黃童白叟含哺鼓腹者,謂之九九大慶。又演目犍連尊者救母事,析為十本,謂之勸善金科,于歲暮奏之,以其鬼魅雜出,以代古人儺祓之意。演唐玄奘西域取經事,謂之升平寶筏,于上元前后日奏之。其曲文皆文敏(張照)親制,詞藻奇麗,引用內典經卷,大為超妙。(昭梿《嘯亭續錄》卷一)

總之,多才多藝的張照用他那神來之筆,給乾隆皇帝的宮廷生活帶來了無數歡樂。

再次,乾隆皇帝從張照那里得到了「長壽秘方」。據昭梿《嘯亭雜錄》記載,張照曾向乾隆皇帝獻制作「松苓酒」的古方。具體方法是:于深山中覓找古松,砍伐其木根,將酒甕開壇埋其下,使松之精液吸入酒中,一年后,從地下挖出酒甕,酒色如琥珀,名曰「松苓酒」。乾隆皇帝命令內務府官員如法炮制,偶爾飲用一些,便精力充沛,「故壽躋九旬,康莊日健」。(昭梿《嘯亭雜錄》卷一)由此看來,乾隆皇帝之所以成為我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張照的松苓酒方或起了不小的作用。

張照死后,乾隆皇帝下令追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銜,謚號文敏。之后,他還曾力排眾議,保護了張照身后的聲名。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年),乾隆皇帝誅殺貪官山西巡撫蔣洲時,辦案官員從沒收蔣洲所藏的書畫中查出張照當年在獄中所題《白云亭》詩,語中多有對朝廷的怨望。乾隆皇帝表示,假如張照在世,即應以國法治罪,今其人已死,姑免深究。此外,張照之子張應田以父蔭所得官職,也從寬繼續保留。

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年),大清一統志館進呈《松江府·人物》卷時,張照已經去世三十多年,但是乾隆皇帝仍然沒有忘記張照。他在閱讀書稿時,發現對松江府著名官僚文人的記載中只有王頊齡、王鴻緒等人,而沒有張照的事跡。乾隆皇帝馬上指出,遺漏張照是不可容忍的錯誤。盡管之前張照經理苗疆曾經獲罪,在獄中又有憤怨之詞,但大都是指責鄂爾泰,故可以寬容理解。乾隆皇帝最后下定論說:「張照雖不得謂醇儒,而其資學明敏,書法精工,實為海內所共推重。瑕瑜不掩,公論自在。所有此次進呈之《一統志》,即將張照官秩出處事跡,一并載入?!?(《清史列傳》卷十九)

幸虧乾隆皇帝對張照自終至始給予成全,今天人們才能窺知這位大書法家的文采風流。

愛屋及烏:汪由敦

汪由敦(一六九二年~一七五八年),字師茗,一字謹堂,號松泉居士,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他于雍正朝中進士,乾隆初年入值上書房,歷官至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乾隆皇帝說汪由敦「學問淵純,古文雅飭有法,工書,善臨撫,功不少輟。乃年未七十而歿,追念舊臣,每深惜之」。(《清高宗御制詩四集》卷五十九)他晚年作懷舊詩,把汪由敦列為《五詞臣》第三位,并且愛屋及烏,關照汪由敦的兩個兒子。

汪由敦原名汪良金,自幼聰穎,天資超越常人,讀書目下數十行,十歲時考試未中,乃改名汪由敦。他十九歲中舉人后,浙江巡撫徐元夢聞其聲名,延攬至幕府中。后來,徐元夢內調為工部尚書,汪由敦以幕客身份隨之入京。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徐元夢推薦他為《明史》纂修官,而按照清朝慣例,修史是翰林院官員的專職,參與者皆為進士,汪由敦僅為舉人出身,故而這件事給他帶來了很大的榮譽。

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汪由敦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在翰林院期間,他父親去世,本應回鄉奔喪,但因纂修《明史》需要,奉旨在館守制。守喪期滿后,他先后擔任日講起居注官,累遷贊善、侍講,轉侍讀,升四譯館少卿。乾隆初年,汪由敦入值上書房,擢內閣學士,歷任禮部、兵部、戶部侍郎,晉升為工部尚書,調任刑部尚書,兼任署理左都御史,充軍機大臣。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年),他在署理協辦大學士期間,因包庇大學士張廷玉被解職,留尚書任上效力自贖。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年)卒于吏部尚書任上,終年六十七歲。

從汪由敦仕宦三十余年的經歷來看,盡管他擔任過不少顯要職務,但主要是文字工作,即編纂書籍、撰寫諭旨和為乾隆皇帝整理詩文。汪由敦能被乾隆皇帝選中,是因為他有三項過人之處:字寫得好、文章做得好和記憶力好。

時人錢陳群非常推崇汪由敦的書法,說他「擅名當代各體」,「而楷則尤精」。錢陳群認為,汪由敦的楷書博采眾長,苦心臨摹宮中所藏歷朝名帖,是其書法成就突出的主要原因,他說:「松泉太宰(汪由敦)楷法師《黃庭》、《麻姑壇記》,二十年來承校秘殿墨寶,輒為摹仿,至廢寢食無倦意。」汪由敦在世時,其書法作品就已經十分難得,「松泉先生手書《千字文》,十余年來京師、粵中皆有石刻,后來能講求筆法者,每得一本,奉為枕秘」。(李放《皇清書史》卷十八)汪由敦對書法技藝用力之勤、造詣之深、影響之廣,于此可知。

閱讀鏈接

《圣制五詞臣五首》之《故吏部尚書汪由敦》

由敦亦工書,用工過于照。

而實不能及,則以天分料。

古學實勝之,雅正弗輕掉。

任職本謹愿,書論夙夜效。

乃以師生誼,獲罪自所召。

不可聽其然,小懲大誡劭。

然亦旋重擢,改過斯堪教。

飾終仍加恩,善善欲長導。

清代著名學者趙翼自乾隆十五年(一七五〇年)客居北京汪由敦家,教授他的兩個兒子,由此和汪由敦交往密切。他評價汪由敦說:「汪文端(由敦)公詩、古文之事最深,當時館閣后進群奉為韓(愈)、歐(陽修),上(乾隆皇帝)亦深識其老于文學?!雇粲啥貫槿酥t和,好獎掖后進,趙翼曾代汪由敦草擬泰山東岳廟聯,聯云:「云行雨施,不崇朝而遍天下。理大物博,祖陽氣之發東方?!惯@副對聯被乾隆皇帝選中由汪由敦書寫時,許多大臣贊譽汪由敦此聯氣勢非凡,他直截了當地說:「非也,乃門人趙雪菘(翼)所集句耳。」(趙翼《檐曝雜記》卷二)

汪由敦記誦力超群,過目不忘。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由張廷玉擬寫諭旨。乾隆皇帝即位后,張廷玉以汪由敦長于文學,特地向乾隆皇帝推薦他代替自己。每逢乾隆皇帝謁陵及巡幸,汪由敦必作隨從,他聆聽皇旨隨后立即寫出,能夠做到一字不差。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乾隆皇帝用兵四川大金川,口授方略,每日數千言,汪由敦援筆立就,頗受賞識。大金川土司莎羅奔投降后,乾隆皇帝論功行賞,汪由敦雖然未上戰場,但因為撰寫諭旨的辛勞,被加封為太子少師。乾隆二十年(一七五五年),乾隆皇帝用兵新疆準噶爾,汪由敦晨夕進見,書寫諭旨,議敘軍功加三級。

清人謂汪由敦「雖以文學受主知,而簿書錢谷刑名法律之事,亦無不究心焉。性尤慎密,每有贊畫,絕口不言,雖子弟親戚不使知,上(乾隆皇帝)由是益倚任」。(錢儀吉《碑傳集》卷二十七)這種評價未免過甚其詞,汪由敦恰恰是由于泄密,兩次被乾隆皇帝免職。

第一次是在乾隆二年(一七三七年),朝中大臣紛紛傳言李紱即將被任命為倉場侍郎,張坦麟將晉升為江蘇巡撫。御史劉元燮就此事上奏疏,請求嚴禁妄傳小道消息。乾隆皇帝派人調查此事,當詢問劉元燮信息來源時,他回答說內閣學士汪由敦曾至張坦麟家祝賀此事。汪由敦得知受到劉元燮檢舉,上奏疏替自己辯解。乾隆皇帝質問汪由敦「何以先知,足見有為之耳目者,其人必不謹」,將他降職為侍讀學士。直到三年過后,汪由敦才被重新授為內閣學士,虛過了大好時光。

第二次是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年),大學士張廷玉告老還鄉,臨行前乞求乾隆皇帝承諾他死后配享太廟,待乾隆皇帝同意后,又不親自上朝謝恩,引起乾隆皇帝不滿,決定傳旨令張廷玉明白回奏為何如此失禮。次日一大早,乾隆皇帝的諭旨還未下發,張廷玉就入朝叩謝皇恩了。前一天,朝中只有大學士傅恒和汪由敦知道此事,而汪由敦系張廷玉門生,無疑是他走漏了消息。乾隆皇帝因而痛斥汪由敦顧師生情誼而不顧公義,身為大臣豈應出此,下令革去他協辦大學士職務,留尚書任內贖罪。后來汪由敦雖然又晉升為工部尚書,但直到他去世,也未能恢復協辦大學士的職務。

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年),汪由敦病逝,乾隆皇帝失去了二十余年為他撰寫諭旨和詩文的代筆者,心中十分難過。他頒下諭旨說:「尚書汪由敦老誠端恪,敏慎安詳。學問淵深,文辭雅正。節任部務,供奉內廷。夙夜在公,勤勞匪懈。前以偶攖寒疾,當命加意調治,并賜醫藥,以冀速痊。忽聞溘逝,深為軫悼!即日朕親臨奠醊,著加贈太子太師,入祀賢良祠,并準其入城于賜第停設,賞內庫銀二千兩,經理喪事?!骨』实圻€賦詩一首,表達他的哀悼之情,詩曰:

贊治常資理,論文每契神。在公誠匪懈,即世信何因。言行遺編簡,老成謝搢紳。奠臨攄一慟,底計日當辰。汪由敦去世后,乾隆皇帝懷念其書法,命詞臣將他的墨跡編排成冊,「摹勒上石」,命名為《時晴齋法帖》。

乾隆皇帝對汪由敦的懷念還轉化成對汪由敦兒子們的關照。汪由敦去世后,他的長子汪承沆以父蔭來京城補官,途中病逝揚州,余下的兩個兒子汪承霈、汪承均未出仕,家道中落。他的門人趙翼與汪氏兄弟有師生之誼,便為之出謀劃策,要他們以叩謝皇上賞賜祭葬銀兩為由,求見乾隆皇帝,冀得一官半職。趙翼通過軍機大臣傅恒將汪氏兄弟引見給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接見汪承霈、汪承時,問他們的履歷,答稱皆是監生,參加過科舉考試,但未能中榜。乾隆皇帝便讓他們明年再參加考試,若是考不上再來見他。汪氏兄弟見皇上這么講,只好告退。

趙翼見未達到目的,只好再次通過傅恒向乾隆皇帝求情,說明年是科舉會試之年,汪氏兄弟是監生,沒有資格參加考試。乾隆皇帝命令賞賜給他們舉人身份,以便有資格參加會試。于是,汪氏兄弟在理藩院尚書富德帶領下,第二次覲見乾隆皇帝,感謝皇上賜給舉人出身??墒勤w翼心中明白,兄弟二人畢竟是監生出身,未能考中舉人,中進士就更難了,不如直接讓皇上賞個官做。傅恒經不住趙翼的游說,又去見乾隆皇帝奏稱:「小者無所能,大者書法似其父。」

(趙翼《檐曝雜記》卷二)乾隆皇帝是個絕頂聰明的君主,明白了汪氏兄弟求見的真正用意,立即下令賞給汪承霈戶部主事銜。傅恒又帶領汪氏兄弟第三次叩謝皇恩,感激他愛屋及烏,關照老臣后嗣的大恩大德。

汪承霈在乾隆皇帝的眷顧下,由一介監生逐漸晉升為戶部侍郎,官居二品大員。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年),汪由敦去世已近三十年時,汪承霈將他整理好的汪由敦詩文集進獻給乾隆皇帝審閱。乾隆皇帝睹物思人,賦詩為序曰:「時晴書草壽苕華,子舍茲呈遺稿嘉。

詩與古期歸雅正,文非時調去浮夸。席前我偶懷賈誼,書讀爾休慚趙奢。舊日西清劇談輩,祗今誰在惹咨嗟?!梗ā肚迨妨袀鳌肪硎牛┰娭袑⑼粲啥乇茸魑鳚h早逝的才子賈誼,情深意篤,令人回味無窮。

縉紳領袖:錢陳群

錢陳群(一六八六年~一七七四年),

字主敬,號香樹,浙江嘉興人?!秶瘯嫾夜P錄》卷一中稱贊錢陳群「天才警敏,深于詩,多不經人道語,書法亦蒼老」。乾隆皇帝以詩詞書畫為紐帶,和錢陳群結下了深情厚誼,他說:「詞臣退居林下,齒爵學問足為紳領袖者,惟錢陳群、沈德潛二人……每歲,錄寄御制詩百余篇,命之和,陳群既和韻,并寫冊頁以進,必有跋,字體或兼行草,余甚愛之?!梗ā肚甯咦谟圃娝募肪砦迨牛┕仕彦X陳群列為《五詞臣》中的第四位。

錢陳群的父親早亡,他的事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母親陳氏。陳氏名書,浙江秀水人,端莊嫻靜,知書達理,而且能詩善畫,所繪「山水、人物、花草皆清迥高秀,力追古作者」。(《清史稿》卷五百零八)在如此賢惠母親的教導下,

錢陳群八歲開始讀「四書」,每日四十行,九歲讀《尚書》,每日一百二十行,能做到過目不忘。因為父親早逝,家境貧窮,他天未明就起床苦讀,冬天無柴燒熱水,只能用冰涼的井水盥洗,常常凍得皮干手裂。十七歲時,錢陳群為生活所迫,「依人京師,傭書糊口」。他連續苦熬了七年,終于積攢下一筆錢。二十四歲時,錢陳群回到家鄉,「讀書于南樓,去梯級,縋繩送飲食,歲除,始一下樓,如是者二年」。(李桓《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卷七十五)他這樣苦讀,為后來科舉考試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康熙末年,錢陳群考中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雍正皇帝即位后,錢陳群常年擔任文字工作,一絲不茍,任勞任怨。雍正九年(一七三二年),雍正皇帝召見他說:「朕看汝將十年,今日方知汝真是安分讀書人?!梗ɡ罨浮秶全I類征初編》卷七十五)幾天后,錢陳群即被晉升為侍讀學士。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年),錢陳群因母親辭世,丁憂回籍。錢陳群在家鄉守喪三年期滿,被乾隆皇帝起用為順天學政。他回北京時,因懷念母親自幼給予的教誨,特將其母所繪《夜紡授經圖》進獻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親自為畫題詩,有「嘉禾欲續賢媛傳,不愧當年畫荻人」句,由此開始了君臣之間的詩文往還。

以后,錢陳群仕途平穩。乾隆六年(一七四一年),他升為詹事府詹事,歷任內閣學士、刑部左侍郎,兼任經筵講官、會試副考官,直到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年)因病退休,沒有任何大起大落。乾隆皇帝晚年作懷舊詩,對錢陳群評價說:

少年困場屋,賢母授之經。故學有淵源,于詩尤粹精。經濟雖非卓,不失為老成。以疾賜懸車,還鄉信循名。迎鑾三于浙,祝厘兩入京。倡和稱最多,頌中規亦行。(《清史列傳》卷十九)

閱讀鏈接

《圣制五詞臣五首》之《故刑部尚書銜原刑部侍郎錢陳群》

少年困場屋,賢母授之經。

故學有淵源,于詩尤粹精。

經濟雖非卓,不失為老成。

以疾賜懸車,還鄉信循名。

迎鑾三于浙,祝厘兩入京。

唱和稱最多,頌中規亦行。

林下惟恂謹,文外無他營。

優游登大耋,生賢沒亦容。

這些詩句,相當簡練,概括了錢陳群的一生活動。錢陳群是封建社會中的一位典型的正直官僚,他歷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官三十余年,雖然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業績,但是勤于職守,終于做到侍郎,獲得「老成」之名。而且錢陳群非常幸運,他遇到了喜歡詩文的乾隆皇帝,以致其告老還鄉后還時常與皇上詩文往來,又能在歌頌之中有所規勸,聲名反倒顯赫起來。

按照清朝的職官制度,官員到七十歲方可申請退休。錢陳群告老還鄉,時年才六十七歲,這個年紀在當時的官場仍是有為之年,為此,乾隆皇帝專門賜詩一首以示寬慰:

三尸素所滅,二豎胡為作。予告遂頤和,還鄉竟如約。陛辭意懇款,請詩應允諾。憐汝身日羸,壯汝神猶鑠。達生有至論,庸醫無大藥。辟谷方赤松,先憂后原樂。

詩中希望錢陳群以身體為重,加強鍛煉,頤養天年。有了乾隆皇帝的祝福,錢陳群還真的過上了「先憂后原樂」的退休生活,他不僅醫好頑疾,身體康健,而且還幾度參加南巡接駕和入京為皇太后祝壽的活動。

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年),乾隆皇帝二次南巡江浙,錢陳群前往接駕,得到在籍食俸的待遇。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年),乾隆皇帝三次南巡的隊伍剛過常州,遠在浙江嘉興的錢陳群偕同家住蘇州的老臣沈德潛在途中迎駕。因為乾隆皇帝事先打過招呼,不讓他們遠迎,更見其忠君之誠,故乾隆皇帝分外高興,賜詩兩人云:

二老江浙之大老,新從九老會中回。身體康強自逢吉,芝蘭氣味還相陪。迎隄恭遇以為喜,出詩命和群應推。更與殷勤訂佳約,期頤定復登金臺。

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江浙時,錢陳群和沈德潛再次聯袂接駕。乾隆皇帝又賜詩曰:

二仙仍此候河濱,三載相睽意更親。郭泰李膺一煙舫,沈期錢起兩詩人。飄然白發都還健,瞭爾清瞳自有神。筆力年華雖共老,載賡知復倍清新。

這一年正值錢陳群的八十大壽,乾隆皇帝為他加封太子太傅銜,賜其子錢汝器為舉人,又讓他的另一個兒子錢汝誠暫停扈駕,回家探視,以盡享天倫之樂。

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年),七十五歲的錢陳群專程趕赴北京,參加乾隆皇帝母親鈕祜祿氏七十歲大壽慶典活動。乾隆皇帝在香山設宴,款待年過七十歲的三班九老大臣,即在朝文官王公大臣九人,武職九人,致仕(退休)大臣九人。貝子弘旿應乾隆皇帝之命,為這次盛會繪制了《香山九老圖》。錢陳群榮居致仕九老之一不說,還被加官晉爵,乾隆皇帝諭曰:「錢陳群久歷卿貳,兼直內廷。年逾七旬,學問優裕。前以養疴回籍,有旨在家食俸,用資頤養。今來京慶祝,召對之次,見其神明不衰,而居鄉素稱恪謹。著加恩賞給尚書銜,以昭優眷?!瑰X陳群以二品侍郎銜退休在鄉,卻榮升為一品尚書,這恐怕是連他本人也沒有料到的喜事。

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年)冬,年已八十五歲高齡的錢陳群又遠行數千里來到北京,為皇太后慶祝八十歲大壽。乾隆皇帝讓他享有在紫禁城內騎馬的禮遇,并賜給人參,令其子錢汝誠攙扶出入宮廷。乾隆皇帝再次在香山宴請九老,文職九老之首為顯親王衍潢,武職九老之首為都統四格,致仕九老之首即為刑部尚書錢陳群。錢陳群賦詩與乾隆皇帝唱和,有「鹿馴巖畔當童扶」句,乾隆皇帝「賞其超逸,親為圖以賜」。當他參加完祝壽活動南返時,乾隆皇帝又賜詩曰:

剛喜談心頻席前,胡為慶蔵又當旋。幾番笑語消一瞬,重晤風光期十年。雪阻長途仍發軔,冰凝順水未開船。精神健豈妨跋涉,卻是南瞻每眷然。(《清史列傳》卷十九)

錢陳群在「迎鑾三于浙,祝厘兩入京」的政治活動中,與乾隆皇帝結下深厚友情,令時人艷羨。

除了這些重大活動之外,錢陳群和乾隆皇帝之間的私人往來也很頻繁,其中不少事情并非象征性的禮節,確實包含著純真的個人感情。例如,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年)端午節,乾隆皇帝親自繪了一幅《橋梓圖》,派人專程送到浙江,賜給錢陳群。他在為該畫題詞中說:「重五日,陳群和賜,其子汝誠詩畫扇以進,蓋欲朕賜畫而不敢言。陳群老矣,不可使其因此郁郁于懷,促成是幅,并迭舊韻賜之。」乾隆皇帝在日理萬機之余,還能考慮到遠在千里之外的老臣的心情,處理得細心周到,可謂真情所至。再如,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年),錢陳群向乾隆皇帝進獻其母陳氏所繪圖冊,每幅畫上有其父錢綸光的題句。乾隆皇帝欣賞之余,乘興賦詩十二首賜給錢陳群,其中有「子昂題句仲姬畫,頗有今人似昔人」之句,「海內榮之」。(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卷十五)

乾隆三十五年(一七七〇年),是乾隆皇帝的六十歲大壽??紤]到錢陳群身體老邁,乾隆皇帝特地讓沈德潛赴浙江嘉興勸阻錢陳群,表示不希望他們兩人前來祝壽。錢陳群知乾隆皇帝是真心勸阻,便不再堅持北上,而是獻給乾隆皇帝一柄竹根如意。當時各地官員紛紛給乾隆皇帝送上重禮,但他都不屑一顧,而是非常鐘愛錢陳群送來的竹根如意。乾隆皇帝回復錢陳群說:「未頒僧紹之賜,恰致公遠之貢,文而有理,把玩良怡。今賜卿木蘭所獲鹿,服食延年,以俟清晤。」(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卷十五)

他派人把在木蘭圍場打獵時所獲鹿肉送給錢陳群,希望他服食后延年益壽。第二年,乾隆皇帝東巡到達山東平原縣時,又接到錢陳群「進所書《登岱祝厘頌》及御制詩文賡韻詩冊」。乾隆皇帝為此賜詩曰:

平原此日巡方駐,秀水多時奏牘欽。萬有余言親手寫,三千里外故人心。可知食履益康健,具見頌揚篤悃忱。冬月定當重晤面,健談興自勃知音。

從詩中可知,八十多歲的錢陳群親手抄寫乾隆皇帝詩賦萬余字,以表達「三千里外故人心」,怎能不令人感動。乾隆皇帝因此在詩中與他相約一定在冬季皇太后壽誕時重新見面。錢陳群讀完乾隆皇帝賜詩后,再進謝恩詩,表示一定如約前往北京,共同為皇太后祝壽。乾隆皇帝隨即以前韻相答云:

宣毫端硯常隨側,即景摛詞每寓欽。何必多思甫老句,所無逸緬旦公心。往來筆札如覿面,賡和篇章每讬忱。善頌雖卿頗自許,不忘規更佇佳音。(《清史列傳》卷十九)

據清朝文獻記載,乾隆皇帝每有詩作,一定派人送到錢陳群家,「命和,往來至千余首」。錢陳群所作和韻詩,必親自繕寫,裝訂成冊后送給乾隆皇帝,「冊必有跋,體或兼行草,屢蒙獎賞。凡國家大禮畢,武功成,公輒進雅頌數十章。璽書褒美,賞賚不可勝數」。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錢陳群所作詩賦并非全是歌功頌德之詞,如上面引乾隆皇帝詩中所稱「善頌雖卿頗自許,不忘規更佇佳音」。就是說他能做到「善頌」而「不忘規」。他不僅詩中如此,每次和乾隆皇帝見面,也是「頌不忘規,民隱必告」。(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卷十五)

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年),八十九歲的錢陳群壽終正寢。乾隆皇帝頒發諭旨,稱贊錢陳群「老成端謹,學問淵醇」,說他致仕以后,「優游林下二十余年,實東南縉紳領袖」。乾隆皇帝回顧他和錢陳群的交往說:「儒臣老輩中,能以詩文結恩遇、備商榷者,沈德潛故后,惟錢陳群一人而已?!箍隙隋X陳群是他的文友。乾隆皇帝在諭旨中還說,上次在北京和錢陳群見面,「見其精神強健,為之欣慰」,去年冬天,聽到他生病的消息,「謹念良殷,曾于奏折內溫垂諭詢,意其即可調理就痊,以副恩眷」,說明他始終在關懷著錢陳群的身體,「今驟聞溘逝,深為悼惜!著加恩晉贈太傅,入祀賢良祠,并于浙江藩庫銀內賞銀一千兩,經理喪事」。(《清史列傳》卷十九)

錢陳群死后,被謚為文端,以表彰他的高尚品行。

江南老名士:沈德潛

沈德潛(一六七三年~一七六九年),字確士,號歸愚,江南長州(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沈德潛因為擅長寫詩,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故清人所著《乾嘉詩壇點將錄》中稱他為「托塔天王」,榮登清代詩壇魁首。乾隆皇帝和沈德潛的關系頗富戲劇性,他曾專門請沈德潛幫助編纂詩集,并多次賜詩褒獎沈德潛,稱其為「九帙詩仙」。誰知沈德潛死后牽連進多起文字獄,最后竟落得被開棺戮尸的可悲結局。雖然如此,乾隆皇帝晚年作懷舊詩,仍將沈德潛列為《五詞臣》之末。

沈德潛早年科場失意,因其詩受到乾隆皇帝喜歡,遂得以步步高升??滴跞辏ㄒ涣潘哪辏?,沈德潛二十一歲時,取得了長洲縣學的生員資格。在年輕的沈德潛看來,只要再經過鄉試、會試兩個階段,他就會實現科舉做官的愿望。但是,沈德潛命運多舛,連續十七次到省城參加會試,每一次都名落孫山。盡管科場不第,但他并未心灰意冷,絕意仕途,除了繼續趕考應試外,閑暇以詩賦自娛,并且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

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鄂爾泰任江蘇布政使,他在任內招徠江南文人,刊刻了《南邦黎獻集》,沈德潛的詩被選入其中。據說當時還是皇子的乾隆皇帝讀了《南邦黎獻集》后,就特別喜愛沈德潛的詩。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清朝下令舉博學鴻詞科,沈德潛當時六十一歲,仍然還是一名普通的廩生,卻因他的詩名得到江蘇巡撫高其佩的推薦而成為候選人。兩年之后,沈德潛到北京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結果又落選了。

閱讀鏈接

《圣制五詞臣五首》之《故禮部尚書銜原侍郎沈德潛》

東南稱二老,曰錢沈則繼。并以受恩眷,佳話藝林志。

而實有優劣,沈踳錢為粹。錢已前見詠,茲特言沈事。

其選國朝詩,說項乖大義。制序正闕失,然亦無訶歷。

仍予飾終恩,原無責備意。昨秋徐案發,潛乃為傳記。

忘國庇逆臣,其罪實不細。用是追前恩,削奪從公議。

彼豈魏征比,仆碑復何日。蓋因耄而荒,未免圖小利。

其子非己出,紈绔甘廢棄。孫至十四人,而皆無書味。

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沈德潛于本省鄉試中舉人,次年進京參加會試、殿試成進士后,入選翰林院庶吉士,終于成為一名「食七品俸」的候補官員,而他本人已經是六十六歲的老人了。然而,由于乾隆皇帝對沈德潛的格外垂青,使他從此時來運轉,仕途一帆風順。沈德潛任庶吉士三年期滿,按慣例要參加廷試,然后授予官職。據和他一同參加考試的袁枚在《太子太師禮部尚書沈文愨公神道碑》中記載:

壬戌(一七四二年)春,公(沈德潛)與(袁)枚同試殿上。日未昳,兩黃門卷簾,上(乾隆皇帝)出,賜諸臣坐,問誰是沈德潛。公跪奏:「臣是也。」「文成乎?」曰:「未也。」上笑曰:「汝是江南老名士,而亦遲遲耶?」翌日授編修。(李富孫《鶴征后錄》)

以后,沈德潛步步高升。乾隆八年(一七四三年),遷左中允,累遷侍讀、左庶子、侍講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乾隆九年,充湖北鄉試正考官,遷少詹事;乾隆十年,晉詹事,充武會試副考官;乾隆十一年,授內閣學士;乾隆十二年,命在尚書房行走,尋擢禮部侍郎。僅僅數年之間,沈德潛就從區區七品的翰林院編修,成為二品侍郎大員,創造了升官的記錄。而這個紀錄完全是乾隆皇帝一手造成的,他在朝廷中公開說:

朕向留心詩賦,不過幾余遣興,偶命屬和。其中才學充裕,如沈德潛等,間或一加超擢,而躁進之徒,競思進獻,若借此可為梯云之捷徑。不知沈德潛優升閣學,朕原因其為人誠實謹厚,且憐其晚遇,是以稠疊加恩,以勵老成積學之士,初不因進詩優擢。雕章琢句,專事浮華,此風一熾,必有藉手捉刀,希圖僥幸者。傳諭知之。(《清史列傳》卷十九)

原來,乾隆皇帝除了憐愛沈德潛的詩才外,更重要的是為眾多科舉落第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樹立一個榜樣,告訴他們只要像沈德潛那樣老老實實地堅持不懈,總有一天能實現科舉做官的愿望。乾隆皇帝不僅給沈德潛加官進爵,還在各種場合推崇他的「道德文章」,關懷他的個人生活。乾隆十一年的一個夏夜里,沈德潛夢見了在家鄉去世尚未安葬的妻子俞氏。他醒來后,賦詩一首:

三年我未看瓜苦,四紀君惟饜薺甘。抱病但聞辭藥石,蓋棺始得易衣簪。

詩中表達了對亡妻的思念,以及他不能回鄉安葬的遺憾心情。乾隆皇帝看到了沈德潛這首詩,立即批準他請假回家葬妻,并賜詩一首曰:

我愛德潛德,淳風挹古初。從來稱晚達,差未負耽書。方藉通元筆,胡懸韋孟車?其如感風木,暫許返林閭。

沈德潛離京時,乾隆皇帝又下令贈給他三代封典,使他此次回鄉可以光宗耀祖。錢陳群因此贈詩給沈德潛云:「帝愛德潛德,我羨歸愚歸?!梗ɡ钤取秶日侣浴肪硎耍┮粫r傳為詩壇佳話。第二年,沈德潛還在江蘇長洲家中,就被乾隆皇帝任命為尚書房行走,授以教導皇子重任。沈德潛假滿返回北京,乾隆皇帝見到他十分高興,賦詩說:

朋友重唯諾,況在君臣間。我命德潛來,豈宜遽引年?瀧岡表阡罷,白駒來賁然。即此至性肫,令我愈以憐。(《清史列傳》卷十九)

乾隆皇帝還告訴沈德潛他不必像其他皇子老師一樣辛苦,可以天亮后動身去上書房,午時二刻就歸家,專以身教而不以言教。充分表達了他對沈德潛的關懷和信賴。

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年),沈德潛因喘疾久治不愈,請求告老還鄉,乾隆皇帝批準以原品致仕。乾隆皇帝說他與沈德潛的友誼「以詩始,亦以詩終」,要求沈德潛幫助他校改詩稿后離京。此時乾隆皇帝的詩稿一共有十二本,沈德潛校改四本后進呈審閱。乾隆皇帝看過表示,改過的地方大部分是正確的,但也有偶然改錯的。例如,明朝僧人道衍(姚廣孝)被明成祖封為榮國公,不能改為榮將,因為榮將是黃帝時的鑄鐘人。剩余的八本詩稿,乾隆皇帝讓他盡心校勘,不必進呈審閱?,F在人們看到的《清高宗御制詩初集》中收錄的四千一百五十首詩,就是由沈德潛最后改定的。乾隆皇帝為此事專門贈詩沈德潛表示謝意:「清時舊寒士,吳下老詩翁。近稿經商榷,相知見始終。」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又賜給他親筆書寫的「詩壇耆碩」匾額,以及人參、綢緞等物,其中還包括專給沈德潛醫病用的治噎丸九十六枚。他叮囑沈德潛說:「爾歸享林泉之樂,與鄉鄰講說孝弟忠信,便是爾之報國。」又說:「我五十壽時,一定來京拜祝,君臣之誼,等于父子家人?!梗ɡ钤取秶日侣浴肪硎耍?/p>

沈德潛回鄉后,先后四次參加了乾隆皇帝南巡的接駕活動,并為此加深了他們之間的特殊關系。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乾隆皇帝首次南巡江浙,七十八歲的沈德潛專程趕到長江北岸的清江浦接駕,乾隆皇帝賦詩稱沈德潛是「玉皇案吏今詞客,天子門生更故人」。沈德潛一直陪同乾隆皇帝到杭州西湖,因此獲賜「道存風雅」匾額。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年),乾隆皇帝二次南巡,八十四歲的沈德潛再次遠出接駕,除了乾隆皇帝賦詩表彰說:「步趨望九雖稱健,靈壽聽教手握筠?!勾送?,沈德潛還得到享受禮部尚書銜的待遇。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年),乾隆皇帝三次南巡,考慮到沈德潛年屆高齡,事先傳諭讓他就近在蘇州接駕。盡管沈德潛行走不便,他仍設法乘船趕到常州,以示忠忱。乾隆皇帝在詩中寫道:「更止遠迎廑跋涉,所期重晤得流連?!勾笠馐钦f,他并不在意出境遠迎這種形式,看重的是保持在君臣之間的情誼。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時,宣布晉升沈德潛為太子太傅,賜其孫沈惟熙舉人資格,照例賜詩曰:「吳中今古老人科,比似徵明定若何?書畫雖輸詩勝彼,功名已過壽如他。」(《清史列傳》卷十九)

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年),沈德潛壽終正寢,享年九十七歲。乾隆皇帝聞知下諭說:「沈德潛積學工詩,耆儒晚遇,受朕特達之知。嗣以年高引退,特許歸里,俾得頤養天和,為東南縉紳領袖。前者屢次南巡,見其精神強健,疊沛恩施。年來復時予存問,方冀壽躋百齡,益承優眷。今聞溘逝,深為軫惜!著加恩贈太子太師,入祀賢良祠。」他又賜詩一首:「平生德弗愧潛修,晚遇原承恩顧稠。壽縱未能臻百歲,詩當不朽照千秋。飾終宣命加優典,論定應知有獨留。吳下別來剛四載,悵然因以憶從頭。」(《清史列傳》卷十九)

詩中真實地抒發了他對沈德潛病逝的悼念心情,并對他的品德和詩作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詩當不朽照千秋」,沈德潛似乎可以蓋棺定論了。乾隆皇帝和沈德潛的友誼,如果到此結束,一定會成為詩壇的千古佳話。

但是,乾隆皇帝在沈德潛生前已經對他有所不滿,主要是由沈德潛編纂《國朝詩別裁集》引起的。根據《清史列傳》記載,該書初次刊刻于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年),因??蔽淳?,第二年重刻。乾隆二十六年,沈德潛到北京為皇太后祝賀七十歲大壽,將重刻本進呈乾隆皇帝,請求為之作序。乾隆皇帝雖然答應其請,在序言中卻對《國朝詩別裁集》多方責難:首先,詩人錢謙益原為南明禮部尚書,甘心投降清朝,本不齒于人類,沈德潛把他的詩居于清朝詩人之首,顯然不妥;其次,雍正皇帝很討厭名士錢名世,專門給他寫了一塊「名教罪人」的匾額羞辱之,他的詩更不宜入選;又次,慎郡王允禧是乾隆皇帝的叔父,做皇帝的平時都不忍稱呼其名,以示尊重,沈德潛是本朝臣子,豈可直書其名?至于該詩集編纂方面的問題,更是不勝枚舉。好在乾隆皇帝沒有過分責備沈德潛,反而認為這都是他的門人捉刀所為,恐怕此書一出,壞了沈德潛一生詩名。乾隆皇帝從愛護沈德潛的角度出發,命令內廷翰林認真校對刪改,重新刊刻此書,并且親自為之作序,以成全沈德潛的名聲。

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年),乾隆皇帝下令在全國范圍內收繳銷毀錢謙益所寫的《牧齋初學集》、《牧齋有學集》等詩文著作,又一次牽連到沈德潛。乾隆皇帝說沈德潛曾對錢謙益的詩大加贊許,家中有可能存有其書,命令兩江總督高晉通知沈德潛,不得保存錢謙益的著作,恰好此時沈德潛病故,才算作罷。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年),清朝趁纂修《四庫全書》之機,下令在全國收繳禁書,乾隆皇帝又叫江蘇巡撫楊魁派人到沈德潛家收繳《國朝詩別裁集》的初刻本和重刻本板片。經地方官員查明,當年沈德潛從北京回籍后就將原板鏟毀,才免去了一場風波。這兩件事說明,乾隆皇帝已經對沈德潛產生了強烈的戒備之心。

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年),江蘇發生徐述夔《一柱樓詩》文字獄案,沈德潛再次被牽連其中。徐述夔是江蘇東臺縣舉人,當時已死,有人告發他「詩詞悖逆」,經地方官檢查,其詩集中有「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的悖逆詞句。乾隆皇帝把這句詩解釋為「借朝夕之朝,作朝代之朝,且不言到清都,而云去清都,顯有欲興明朝去本朝之意」。定此案為大逆罪,要求從重處理。《一柱樓詩》中載有沈德潛為徐述夔作的傳記,「傳內稱其一柱樓編年詩已付梓,并云品行文章皆可法」。乾隆皇帝大發雷霆,指斥沈德潛對徐述夔所作悖逆不法詩句并不切齒痛恨,反而為之記述流傳,喪盡天良。他說沈德潛自為官以來,不過旅進旅退,毫無政績,并沒替國家盡絲毫之力,「且伊為徐述夔作傳,自系貪圖潤筆,為囊槖計,其卑污無恥,尤為玷辱縉紳!」因沈德潛已死,乾隆皇帝表示不予嚴厲追究,僅下令對沈德潛給予追奪謚號、撤出賢良祠、仆其墓碑的處分。

乾隆皇帝即便懲治沈德潛,還是對他抱有好感。他在懷舊詩中稱:「蓋因耄而荒,未免圖小利。設曰有心為,吾知其未必?!梗ā肚甯咦谟圃娝募肪砦迨牛?/p>

認為沈德潛年老糊涂,又貪圖潤筆所為,不大相信他和徐述夔一樣敵視清朝。但一年之后,情況就徹底改變了,據《清朝野史大觀》卷三記載,乾隆皇帝聽說沈德潛《詠黑牡丹詩》中有「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句,「遂以為是誹謗也,命戮其尸」。

沈德潛詠黑牡丹詩案,不見清朝官書記載?,F存軍機處檔案有一奏折為:「江蘇巡撫楊魁將沈德潛家內尊藏御賜墨寶、詩章、碑帖等項查明委員一并解京,除木杖、坐褥及恩賜壽佛三件業據該委員解交內務府外,其余各件臣等謹開清單一并繳進?!梗ā肚宕淖知z檔》第七輯)此奏折時間為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年)五月初十日,沈德潛被開棺戮尸,當在此時。

乾隆皇帝出生于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一年),「五詞臣」中年紀最大的是沈德潛,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生人,與乾隆皇帝年齡相差三十八歲;年紀最小的是梁詩正,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年)生人,也比乾隆皇帝大十四歲。五人不僅年齡不同,入仕先后、在任還鄉與否,差距甚大。乾隆皇帝采取以文會友的方式,與他們傾心交往,確實達到了「家人父子」般的密切程度。

首先,乾隆皇帝以詩文書畫為紐帶,與「五詞臣」結下了深厚友誼。乾隆皇帝贊揚「五詞臣」,不吝筆墨,說張照多才多藝,「學問充裕,詞藻清新」;汪由敦「學問淵深,文辭雅正」。尤其是他與錢陳群的關系,乾隆皇帝在端午節作畫,派人千里迢迢送到錢家,目的是「不可使其因此郁郁于懷」。錢陳群用竹根如意送給乾隆皇帝作為大壽禮物,乾隆皇帝不僅欣然接受,還表彰錢陳群情趣高雅脫俗,報之以鹿肉,希望服用后延年益壽,乾隆皇帝還說:「君臣之誼,等于父子家人。」他不僅說到,而且確實做到了這一點。

其次,乾隆皇帝由于欣賞「五詞臣」的文采,因而想方設法保全其身后聲名。乾隆皇帝即位后,立即將被關押的張照釋放出獄,量才使用,很快官復原職。張照死后被發現在獄中作詩怨恨朝廷,乾隆皇帝寬大處理,不予追究。在他審閱《松江府志》時,仍然沒有忘記張照是地方名人,下令將其收錄其中。沈德潛也是如此,在他生前因為乾隆皇帝喜歡他的詩,創造了官場的升官紀錄,死后牽連多起文字獄,受到嚴厲懲治,即使如此,仍然被乾隆皇帝列為「五詞臣」之中。

第三,乾隆皇帝利用手中權力,盡可能照顧他們的家庭生活。例如,賜詩賞匾為梁詩正的父親祝壽,安排汪由敦兩個兒子應考做官,批準沈德潛回鄉葬妻,給告老還鄉的錢陳群、沈德潛加官晉爵,讓他們享受在籍食俸的特殊待遇等等。我們絕不可以把這一切簡單歸結于維護統治之需要,其中還反映了乾隆皇帝與普通文人充滿情誼的另一面,恰如他在詩中所說:朋友重然諾,況在君臣間。(《詞林典故》卷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国产欧美|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毛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91精品亚洲|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网站|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欧美无专区|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免费毛片a|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国产激情第一页|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国产后式a一视频| 久久精品丝袜|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看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人| 国产精品青青|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99草精品视频|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天堂成人在线| av在线手机播放| 国产欧美高清|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亚洲伊人天堂|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亚洲人成网18禁|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 丝袜国产一区|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少妇精品网站| 欧美区一区|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亚洲无码电影|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国产精品三区四区| 久久福利片|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四虎成人精品|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国产欧美日韩18| 午夜福利网址|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好大好硬视频|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毛片网站在线看|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