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亮
今天,日本第125代天皇明仁退位,59歲的皇太子德仁將于5月1日即位為新天皇,而從當天零時起,日本正式進入令和時代。那么,明仁的“生前退位”和令和時代的開啟對日本究竟意味著什么?
在日本學界、甚至社會上有一種聲音認為,天皇在戰后日本社會的影響力不及近代了。確實如此,戰后象征天皇制下的天皇因大大削弱了政治和宗教上的功能,其影響空間大不如前,天皇對日本社會的影響力也大打折扣。2014年,日本放送協會(NHK)所做的《第九次“日本人的意識”調查》的結果佐證了這一點。該調查結果顯示,當問及“你對天皇抱有何種感情”時,1973年時有20.3%的受訪者回答“抱有好感”,有42.7%的受訪者回答“抱有反感”。到了2013年,受眾的心理發生微妙變化,對天皇的好感度提高至35.3%,對天皇的反感度下降至28.4%,而對于天皇的尊敬感基本沒有太大變化,為34.2%。然而,是否就能得出日本皇室沒有多大社會影響力了呢?筆者認為,還需把當代天皇的影響力問題放在日本社會整體的背景下來考量。
第一,在當代日本國民政治有效性感覺低下的狀況下,天皇和皇室大概是少有的能引領整個日本社會話題的因素之一。戰后以來,日本人對政治普遍不感興趣。同樣根據2014年NHK的調查顯示,1973年時當問及“在國會議員選舉時,我們普通國民的投票,對國家的政治產生了何種程度的影響”,有40%的受訪者回答“有非常大的影響”,而這一數據在2013年下降至20.5%。當問及“普通國民政治活動的方式,您會選擇哪一種”,選擇“靜觀”和“依靠”態度的受訪者由1973年的74.1%,上升至2013年的80.3%。在個性化教育背景下,日本社會的多元化日益明顯,很少有某一事件能引起整個日本社會的關心。而此次明仁天皇“生前退位”和令和時代的開啟在日本社會的影響力無疑是戰后至今少有的。
第二,日本天皇、皇室通過開展祭祀、皇室外交、慰問等活動,積極擴大國內外影響力。在古神道時期,握有氏神祭祀執行權的是繼承了正統直系血緣系譜,并成為大家族中心的大家長及其妻子。到了近代國家神道確立起來之后,祭祀權的歸屬更加明確。天皇擁有祭祀大權,通過親自祭祀,以表示現人神的神德。直到現在,日本皇室一年之中還要舉辦“神嘗祭”“新嘗祭”等祭祀活動,以祈求國泰民安。雖然二戰后日本皇室的政治影響力受限,但皇族成員通過出訪、接待外國元首來訪、與外國元首互致書信等,積極開展“皇室外交”,因其具有很好的連續性并立足“國際親善”,往往發揮著“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災害應對、海外慰靈等方面,皇室的作用也可圈可點。有日本學者指出,天皇是日本在遇到百年不遇的國難時,起到救國作用的日本最高的管理機構,擁持天皇制與堅守日美安保體制一樣,是日本民族生存不可欠缺的國體。
那么,此次令和時代的開啟將會給日本社會帶來何種影響?
首先,“令和”一詞包含著日本社會對自身狀態的認知和國家未來走向的判斷。按照日本官方的說法,“令和”一詞源自日本最早的詩歌集《萬葉集》,而“令”有秩序的含義,“和”則意味著穩定、和平。就如日本“平成”年號懇談會成員之一的西春原夫所言,“令和”指出了今后日本應該走下去的道路:維護和平、和諧相處。這大概是日本社會在面臨少子老齡化社會難題、經濟長期疲軟以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一種政治判斷和戰略選擇吧。
其次,明仁天皇“生前退位”的影響有待進一步觀察。雖然根據2017年6月日本國會通過的《關于天皇退位等皇室典范特例法》,明仁天皇的“生前退位”屬于特例,但在《皇室典范》并沒有得到根本修改的背景下,畢竟是邁出了皇室制度改革的第一步。明仁天皇退位的實現,是修改《皇室典范》的突破口,必將引起日本民眾對未來創設女性宮家,進而出現女天皇的可能性等問題進行探討。
最后,天皇更替是否會提振日本經濟值得期待。從歷史上看,日本皇室大事往往會牽動日本經濟發展。明仁天皇的二兒媳、文仁親王的妻子紀子在2006年2月再度懷孕的消息傳出后,使嬰兒用品等相關行業迅速升溫,甚至還帶動了一直處于低迷的日本股市。此次,德仁皇太子即位,開啟令和時代,是否也會有效提振日本經濟,令人拭目以待。▲
(作者是中國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