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朝武 黃銳 陳巖英



[摘要]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有序發展出境旅游是中國重要的戰略選擇,加強出境游客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因而成為中國旅游產業的重要戰略任務。文章基于旅責險數據、原國家旅游局風險提示數據等多源數據,綜合運用ArcGis、ROST等工具和方法,從游客規模、風險結構、恐襲態勢、需求結構等角度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游安全保障的需求背景進行了探索,具體分析了中國出境游客安全保障的困境結構,并從資源架構、推進機制、重點工程等方面建構了中國出境游客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任務。研究提出,中國應形成出境旅游安全保障的跨類別資源建設架構和多主體建設機制,從政府層面的綜合安全保障、產業層面的旅游安全保障市場化及國家與區域層面的旅游安全合作等重點領域進行安全保障體系建設。中國應積極培育世界級旅游安全資源企業,推動旅游安全保障資源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專業化、系統化和網絡化分布。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出境旅游;旅游安全風險;安全保障體系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9)03-0041.15
Doi:10.19765/j.cnki.1002-5006.2019.03.009
引言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政府提出并積極推動的重大發展行動,它將持續為中國出境旅游產業帶來發展機遇。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發展出境旅游有利于推動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并有利于提升國民的綜合素質。但是,“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旅游發展需要跨越亞非拉等龐大的地理空間,涉及的國家眾多,文化差異較大,歷史關系錯綜復雜,各種傳統與非傳統旅游安全風險趨增。由此導致中國游客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頻繁遭遇旅游安全事件,并帶來規模性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在此背景下,中國游客需要系統的出境安全保障體系,這是旅游業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實現中國出境旅游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系統探索“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出境游客的安全保障機制,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和產業意義。在眾多學者的推動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旅游合作弘、入境旅游發展等議題得到深入的探索,但學界對中國游客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旅游安全保障卻缺乏系統的理論關注和文獻成果。本研究擬對“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出境游客的安全保障進行專題探索,系統解構中國出境旅游安全的需求背景和困境因素,并建構適合中國國情和“一帶一路”倡議發展需要的戰略方針和行動框架,以推動中國出境旅游產業的安全發展。
1文獻綜述
1.1出境旅游安全
出境旅游安全一直是國際旅游研究中的重要議題。二戰后,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為出境旅游發展創造了契機,這一時期歐洲和美洲接待的國際旅游者占絕對比重,出境旅游的發展既推動了城市旅游的快速發展,也催生了以城市為載體的旅游安全研究的出現。在20世紀70-8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出現逆城市化現象,許多目的地城市的中心城區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經濟衰退、擁擠、盜搶、犯罪等負面問題,這些風險因素成為國際旅游者的重要威脅,也成為西方學界的重要研究對象。在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及全球化推動了出境旅游的蓬勃發展,以微觀風險因素及旅游交通事故等事故統計分析為基礎展開的研究較為豐富,針對旅游安全事故的表現形式及其成因機制的探索成為研究重點。進入21世紀以后,出境旅游規模進一步增長,但旅游風險因素也趨于復雜化,微觀層面的旅游風險和事故研究與宏觀層面的旅游危機及戰略研究等都展現出豐富的成果體系。其中,Bently等學者提出了由人為風險、設施風險、環境風險和管理風險等構成的探險旅游的風險致因框架,為旅游安全風險與事故分析提供了理論基礎。而“9·11事件”、印度洋海嘯以及“非典”事件等重大危機事件的出現使學界對出境旅游安全及其危機管理更加重視。Faulkner等學者提出的旅游災難管理體系將旅游災難危機的處置區分為災害前兆、前驅階段、災害突發階段、過渡階段、長期階段、解決階段等核心階段,這成為旅游災難和危機階段區分的重要依據。2010年以后,歐洲、亞洲發生了一系列恐怖襲擊事件和自然災害事件,這些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事件成為重要的案例研究對象。但同時,面向出境旅游者風險感知與行為機制的研究也備受重視,“風險/安全感知一旅游意愿”等影響結構被廣泛地探索和驗證??傮w上,國外學者對出境旅游安全的研究經歷了從重視微觀的風險事故、到宏觀的災難危機、再到游客行為機制等焦點領域的演變。雖然學界認識到旅游者對風險關注的異質性,但西方學界對中國游客的出境旅游安全缺乏足夠的理論關注,這與中國出境旅游的蓬勃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比較而言,我國學界對中國居民出境旅游安全議題的重視主要表現在2010年以后。從出境的地域范疇來看,熱門的出境旅游地港澳臺地區和東南亞地區是出現頻次最高的案例研究區域。從出境安全事件的類型分布來看,我國旅游學者對涉旅自然災害、涉旅社會安全事件、涉旅公共衛生事件、旅游事故災難等分類旅游突發事件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探索,同時對搶劫、盜竊、旅游欺詐等各類微觀風險因素和事故要素進行了具體分析。典型危機事件的案例研究也引起了中國學者的重視,如Luo和Zhai對香港“占中”事件中表現出的危機傳播機制進行了探索,研究發現社交媒體在二次危機傳播中扮演重要角色。楊欽欽、謝朝武等人針對巴黎恐襲的案例研究表明,潛在出境游客的微一宏觀安全感知對微一宏觀出游意愿的影響具有多重互動效應,感知安全是游客出境旅游決策的重要基礎。從出境旅游安全的保障管理來看,出境旅游既應重視應急管理機制的建立,也要面向出境主體進行安全教育,并在保險保障和法制嵌人方面提供基礎支撐。
通過比較分析發現,國外出境旅游安全研究的選題更加豐富和細化,針對特定時間和地區的特定旅游事故類型或危機事件的個案研究較多,較少有基于產業整體或行業全局的整體性研究。同時,國外安全研究多由現象導人問題,注重建立模型并進行量化分析,理論性強,但缺乏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和政策體系的構建。而國內研究對于中國游客出境旅游安全的相關探索尚處于起步階段,對于出境旅游發展的安全需求和面臨的困境把握不足,涉及中國出境旅游安全保障的相關探索通常缺乏大數據基礎,基于實證研究的選題也有待豐富,適合中國出境旅游發展戰略的安全保障理論還不具備系統性和完整陛。
1.2“一帶一路”與出境旅游安全保障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旅游安全議題正逐漸引起理論界的關注。安全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游業發展的基礎保障,由于涉及的地理范圍較廣以及自身的脆弱性,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游安全的風險因素較為復雜。例如,全球氣候的變化是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安全的基礎風險,極端主義勢力的日益猖獗正成為威脅“一帶一路”地區安全的重要因素,地緣政治和國家間的外交關系在“一帶一路”安全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游客的出境旅游安全保障具有巨大的現實需求,這催生了相關的理論探索。學界普遍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中國重要的出境旅游地,安全保障體系構建需符合我國出境旅游安全的宏觀架構。其中,建立出境旅游安全評估指標體系和對安全風險進行預警是保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游安全的基本前提。同時,加快中國與目的地國家應急救援和保險機制的對接,加強國際間旅游安全合作平臺的共建和共享,促進跨境旅游安全司法協作等是“一帶一路”旅游安全保障的重要途徑,而旅游企業和游客等利益主體也是影響旅游安全保障不可忽視的因素。這些研究表明,中國出境游客的安全保障已成為學界關注的理論議題,在此基礎上,有必要對旅游安全保障的資源架構和機制體系進行系統的論述和建構,以獲得對中國出境旅游安全保障的完整認識。
綜上所述,旅游業“一帶一路”倡議的推行需要系統的旅游安全支撐,構建中國出境旅游安全保障體系應成為中國發展出境旅游的重要戰略任務,科學認知中國出境旅游的風險形勢,并對“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國出境旅游安全保障進行理論建構和政策設計,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產業實踐價值。
2“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游安全保障的需求背景
2.1“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入境旅游發展態勢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是承接國際旅游者的重要區域。如表1所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接待入境旅游人數2000萬以上的有泰國、馬來西亞、俄羅斯等國家,接待入境旅游人數1000萬-2000萬以上的有新加坡、越南、沙特阿拉伯、印度、烏克蘭、波蘭、捷克、匈牙利、克羅地亞等國家。表1顯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的占比達到72.4%。同時,中國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要的旅游客源國,2017年,中國出境旅游人次達到1.3億。上述數據表明,中國游客的出境旅游活動將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推行和發展提供強勁的市場動力。在此背景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旅游安全與應急處置、旅游救援保障、旅游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旅游旅游簽證便利化等方面將有廣泛的合作需求。
2.2“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游安全風險的類型結構
中國游客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覆蓋范圍較廣,面臨的安全形勢嚴峻。根據全國旅責險平臺的中國游客出險案例數據(表2),中國游客出境旅游風險的結構類型較為復雜,主要包括臺風、暴雨、地震等自然災害風險,交通安全風險、涉水風險、火災爆炸風險、設備風險等事故災難風險,欺詐、搶劫、盜竊、恐怖襲擊等社會安全風險和食物中毒、傳染疫情等公共衛生風險,還包括合同糾紛、航班延誤、人員走失、財物遺失等業務安全風險。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旅游風險幾乎包括了我國出境旅游風險的所有類型,隨著中國出境線路的繼續增加和游客規模的繼續擴大,各類風險出現的數量和頻率將趨于增長,這將持續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旅游安全形勢,增加旅游安全保障的結構性挑戰。本文根據全國旅責險平臺的出險數據、使用ArcGIS軟件繪制了中國游客出境旅游安全風險的核密度分布圖。如圖1所示,中國游客在全球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風險事故形勢冷熱不均。數據結構表明,西亞和非洲的危險度最高,東南亞旅游風險種類和出險事故最多,歐洲的盜竊、搶劫事件較為高發。從分布規模來看,歐洲、東亞、大洋洲和北美的大部分地區仍為出境旅游較為安全的目的地。總體來看,風險種類和危險度與旅游地的地理環境、政治經濟發展水平相關。
2.3“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游安全風險的區域結構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風險分布的差異性決定了旅游安全保障需求結構的差異性。本文利用ROST News Analysis Tool V3.1新聞分析軟件,對2012年1月-2017年8月發布在原國家旅游局“出行提示”內容進行挖掘,提取有效信息332條,并對其進行詞頻統計、詞性識別和社會網絡與語義網絡等聚類分析,構建出地域類共現網絡圖。數據分析表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旅游安全風險呈現出區域差異(圖2)?!耙粠б宦贰痹诘乩砜臻g上跨越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中東歐等地區,沿線國家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氣候條件、經濟基礎、政治環境、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也有所不同,形成的旅游景觀和旅游環境也有較大差別,這導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旅游安全風險具有結構性差異性,因此需要建立不同類型、不同強度的旅游安全保障資源。
2.4“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恐怖襲擊的分布特征
恐怖襲擊是破壞性較為嚴重的旅游風險因素,由恐怖襲擊造成的災難后果和市場影響較大、恢復周期較長。近年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部分國家和地區恐怖主義活動越來越頻繁、分布區域越來越廣。全球恐怖主義數據庫(Global TerrorismDatabase,GTD)是重要的研究恐怖主義的數據資料來源。研究根據全球恐怖主義數據庫的案例數據,對2014-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生的恐怖主義事件進行了統計。如表3所示,西亞、中東是威脅陸上絲綢之路的恐怖主義聚集區,伊拉克和敘利亞局勢持續緊張。西亞和中東部分地區安全局勢緊張,針對普通平民的恐怖襲擊也愈發猖獗,襲擊手段也越來越多樣。而東南亞、南亞和東非的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亞丁灣是海上恐怖主義聚集區,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和索馬里的恐怖主義局勢也不容樂觀??植酪u擊活動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阻力。
3“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出境游客的安全保障困境
旅游安全是旅游產業正常運作的基礎條件,隨著中國游客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規模不斷成長,旅游安全保障體系也呈現出大量的困境與挑戰。總體上,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游業發展方面還存在著安全保障需求增加、國際化合作機制有待建立、安全資源供給不均衡、市場化程度不夠等問題。
3.1“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屬地旅游安全資源供給不足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屬地旅游安全資源呈現出供給不足的狀態,主要表現在:第一,屬地旅游安全資源地區分布的不均衡性。我國游客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境旅游地既有歐洲等發達地區,也有東南亞等發展中地區。既有社會形勢較為穩定的東亞地區,也有存在動蕩因素的中東、中亞地區。由于社會發展程度和階段不同,各地的旅游安全保障資源及其供給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性,而游客的安全保障需求又是均質的,這就形成了中國游客安全保障需求增長過快和目的地安全保障資源間供給不足的矛盾。第二,屬地旅游安全資源類型結構的不完善性。旅游安全保障資源包括旅游安全人力資源、設施設備資源、資金技術資源、法律政策資源、體制機制資源、安全信息資源等,涉及旅游過程中的各類要素,需要體系化的建設和供給保障。但是,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觀念上對旅游安全重視程度不夠,在旅游安全領域的公共投入上較為不足,造成游客的安全保障資源在類型和數量都呈現出供給不足的形勢。第三,屬地旅游安全資源與中國游客需求的不對稱性。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游客的快速增長沒有做好準備,大規模游客的瞬時涌入加大了安全保障的壓力,導致旅游安全保障體系滯后于旅游發展速度。同時,中國游客的個性化旅游時代加速到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尚未針對中國游客的旅游安全需求建立針對性的保障體系,從而呈現出高質量旅游安全資源和個性化旅游安全資源的稀缺。
3.2中國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公共旅游安全資源供給不足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中國游客的出境旅游版圖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從趨勢來看,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境旅游地在擴增,出境的旅游人次規模也處于高速增長狀態。如此規模的出游人口基數將給沿線國家的旅游安全保障工作帶來巨大壓力,而受社會治安、地區形勢、全球氣候變化和恐怖襲擊全球化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出境游客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面臨的風險因素又在不斷增加,因此,游客的旅游安全保障需求在不斷攀升。中國政府在出境旅游安全保障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不斷投人領事保護力量。在2015年的尼泊爾地震、2016年的新西蘭地震、2017年巴厘島火山爆發等事件中,中國政府均投入了保障力量來撤離中國游客,贏得了民眾的擁護和好評。但中國的領事保護資源數量畢竟有限,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旅游安全保障力量尚不能完全適應中國出境旅游的發展需求。雖然中國游客在安全領域的領事保護需求比例較高,但中國尚未在領事保護層面系統地建立預防性的旅游安全干預資源,國內旅游行政部門也沒有系統建立面向出境游客的旅游安全公共服務體系,這種供需失衡的矛盾是旅游安全保障中的基礎困境。
3.3中國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化旅游安全資源供給不足
商業性旅游安全資源是由商業性旅游安全資源企業根據市場化規則提供的旅游安全產品資源,是旅游安全保障資源的重要類型。保障游客安全既是政府的責任,也需要個人的投人,更需要市場化資源的供給。目前,我國境外旅游安全保障過分依賴政府投入和扶持,緊急情況下的大規模撤離都是我國政府“買單”。客觀來看,由于缺乏足夠的商業動因,旅游安全保障的市場化解決方案在世界范圍內懸而未決,全球游客都面臨市場化安全保障資源供給不足的困境。但比較而言,我國出境旅游安全產品的市場化供給嚴重不足。從趨勢來看,我國政府在旅游安全保障資源的供給上普遍存在著效率低、資金緊缺、供給數量不足、難以滿足龐大需求等問題,這種畸形的供給模式不利于旅游業的長期發展。
從現狀來看,中國旅游企業在境外發展的步伐還沒有跟上中國出境游客的步伐,中國在境外發展的旅游企業的數量規模、業務類型還滿足不了中國游客的需求,旅游安全領域的保險、預警、救援、醫療處置等各種綜合安全業務也比較缺乏中國企業的參與。由于旅游救援網絡建設對資源需求量極大,因此中國較少有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布局和建設旅游安全保障資源,這導致了中國自有出境旅游安全保障資源供需失衡的結構性困境。目前,中國的江泰保險經紀公司正嘗試在全球布局“大救星”救援服務平臺。總體而言,出境旅游安全保障日漸成為提升出境旅游品質的重要因素,市場化、商業化安全保障市場發展水平落后是我國出境旅游發展戰略的重要短板。我國出境旅游市場亟須增加市場化、商業化的旅游安全資源,并需要提升供給的數量規模與質量水平。
3.4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旅游安全合作機制有待建立
出境游客的旅游安全保障需要客源國和目的地國家間的合作共擔,并建立有效的旅游安全合作機制。旅游安全保障是涉及風險監測、安全預警、應急響應、緊急救援、醫療救助、安全返回等綜合業務的系統工程,明確的旅游安全合作機制有利于確保游客獲得更全面的健康與安全保障。2017年9月,世界旅游組織大會發布的《“一帶一路”旅游合作成都倡議》提出要“共同應對挑戰,加強旅游風險處置能力”。但是,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旅游安全領域大都沒有建立正式的、契約化的旅游安全合作機制,國際旅游安全合作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國家間的旅游安全合作缺乏頂層設計。中國與沿線國家的雙邊或多邊合作機制有待強化,還難以借助既有的區域合作平臺應對旅游安全問題,同時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企業和個人間的旅游安全保障架構體系也尚未建立。
在旅游安全突發事件的處置上,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缺乏成熟的旅游安全危機應對機制,例如缺乏旅游安全信息共享機制,缺乏對旅游風險的定期監測,沒有設立專門的機構對旅游風險隱患進行分析和預警,缺乏面向入境游客的旅游安全應急預案。在旅游安全事故發生時,各國也沒有形成多方參與的旅游安全應急聯動協調機制,在對入境游客的緊急救援和醫療救助方面處置效率較低,缺乏國際化的旅游安全應急小組,遭遇旅游風險的入境游客難以及時得到本土化的援助。此外,在安全事故發生后,針對受傷人員的安全返回、善后援助、費用擔負等,沿線國家間也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和方案。
4“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出境游客安全保障體系的建構
面向“一帶一路”倡議打造中國出境游客的安全保障體系,應該形成出境旅游安全保障的跨類別資源架構,建立多主體建設機制、強化核心重點工程建設,通過體系化的戰略安排和明確的戰略步驟,逐步建立適應中國出境旅游發展需要的安全保障體系。
4.1中國出境游客安全保障體系的資源架構
在政策導向上,中國應該致力于形成公共類安全保障資源、商業類安全保障資源、公益類安全保障資源等跨類別出境旅游安全保障資源協同發展的資源建設架構。從提供主體來看,公共類安全保障資源是由政府面向游客提供的具有公共屬性的安全保障資源,中國政府應該面向中國出境游客提供不斷豐富的安全保障服務,目的地國家政府也應該根據風險需求和資源能力提供面向中國入境游客的安全保障資源。中國擬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事保護與協助工作條例(草案)》,要求相關部門和旅游經營者提供旅游安全風險提示服務、向包括出境游客在內的中國公民提供領事保護與協助服務、重大突發事件時提供緊急救助服務、根據游客需要提供法律、翻譯、醫療、殯葬等方面的信息服務。總體上,中國正在逐步建立起境外公共安全教育、安全信息共享、安全監測預警、領事保護、境外安全救援、境外安全善后、境外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務內容。當然,相關的服務項目、范圍和強度仍然有待進一步提升。作為目的地國家,則應該在安全環境、安全設備、社區安全資源、旅游警察資源、旅游安全救援力量、面向入境游客的安全保護機制、面向入境游客的信息資源服務、多語言安全服務等方面提供基礎性的公共服務,這是發展入境旅游的重要基礎。但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布有大量發展程度較低或發展中的國家,這些國家難以有效提供完善的安全保障服務。公共類旅游安全保障資源面向對象廣泛、提供的服務項目較為多元,其保障力度受到所在國家資源供給能力的限制。
商業化旅游安全保障資源包括專業化的商業安保資源和旅游要素企業提供的安保資源兩類商業資源。專業化商業安保資源指由商業保險機構、商業救援機構、商業醫療機構、商業法律機構等專業商業機構提供的專業化的旅游安全資源,這是專業化程度高、安全保障強度高、面向付費客戶提供的專用型安全保障資源。商業安保資源的服務內容非常廣泛,目前已經形成了覆蓋旅游保險、風險監測、風險預警、旅行支援、緊急搜集、緊急醫療和善后管理等多樣化的安保資源服務。其中,國際上發展較為成熟的旅行支援服務可以覆蓋醫療咨詢、醫生派遣、遞送藥物、緊急治療、醫療轉送、醫療監控、醫費控制、遺體轉送等專業服務。此外,旅游飲食、住宿、餐飲、娛樂、購物、娛樂和旅行社等旅游要素企業應該在合同范圍內、向游客提供信息告知、裝備配置、保險購買、行為引導、安全控制等基礎安全服務。從現狀來看,我國尚未建立起系統化的面向中國出境游客的商業安全資源體系,專業化的商業安全資源嚴重不足,旅游要素企業的安全保障服務也表現出明顯的薄弱性。強化商業安全資源的建設,培育世界級的中國商業安全企業,應成為中國出境旅游發展中的國家戰略。
公益類安全保障資源是由各類志愿者組織提供的安全資源服務,它具有合法性、非政府性、非營利性等特點。西方發達普遍國家通過稅收優惠、專業引導、精神鼓勵等方式建立起類型多元、數量豐富的志愿者組織,其中,救援類的公益組織普及性較高,且這些組織普遍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公益組織提供的安保資源普遍成為公共安保資源的重要補充。全球性的公益組織國際紅十字委員會是一個中立、公正的獨立機構,它致力于保護武裝沖突中受害者的生命和尊嚴。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是由眾多國家紅會構成的會員組織,它主要針對自然災害、衛生突發事件等事件中的受害人、難民等提供災害響應、衛生健康和社區關懷等服務??傮w上,發展中國家比較缺乏自身形成的公益安全組織。因此,中國應該立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法律環境,鼓勵和推動公益救援力量和志愿者組織的發展,推動多邊和雙邊公益合作組織的發展,為包括出境游客在內的中國公民營造良好的公益安全環境。
4.2中國出境游客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主體
在建設過程中,中國應該致力于形成多主體融合互動的出境游客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機制。出境游客安全保障資源分屬于公共資源、商業資源和公益資源,這種性質結構決定了中國出境旅游安全保障體系需要政府組織、企業組織、民間組織和游客個體的共同參與,它們分別承擔著政策主導、商業支撐、公益輔助、行為基礎等角色與建設任務。
其中,中國政府和出境地政府承擔著監管和引導旅游企業強化安全保障服務、發展雙向公共安全保障資源的建設責任。旅游要素企業和旅游安全商業企業承擔著提供安全保障服務、履行安全保障責任、開發專業化安全保障產品等建設責任。專業性旅游安全資源企業應該沿著中國出境游客的路徑布局“一帶一路”,為中國游客提供量身打造的旅游安全服務。各類公益性民間組織則應該強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為中國出境旅游安全保障提供重要的公益補充和助力。作為民生工程和“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實踐方向,應在商業保險、商業救援、商業醫療等領域,積極推動行業協會、學術團體、志愿者組織等建立專業化、多元化的交流互動方式。游客個人的素質結構在旅游安全保障中具有重要作用,推動游客安全素質的成熟與發展是保障游客個人安全的重要基礎。
4.3中國出境游客安全保障體系的重點建設工程
中國發展出境旅游和中國旅游企業到境外發展的戰略方向是一致的,保護包括中國游客在內的中國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將成為中國的戰略利益。因此,建設中國出境游客安全保障體系應該成為中國的戰略任務。在建設過程中,中國需要通過一系列標志性的重點工程來引領政府組織、企業組織、民間組織和個體等各主體的建設任務,通過持續、堅定的建設行動來建構出境旅游安全保障的核心機制與核心功能。具體包括:
第一,實施政府層面的綜合安全保障工程,形成以領事保護與協助為核心的公共安全保障要素結構。相關建設工作包括:(1)在領事保護上,應依托我國領事保護的法律法規,建立和強化包括安全信息共享、安全監測預警、領事保護、境外安全救援、境外安全善后、境外法律援助等領事保護與協助服務,并逐步豐富領事保護的內容和強度,建立起個人合理分擔境外救助費用的分擔機制,并使相關服務全面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2)在響應機制上,逐步形成外交部門、應急管理部門、文化和旅游部門等多部門聯合行動的安全保障機制,并形成事前安全教育和風險預警、事中領事保護與綜合應急、事后恢復與善后處置等為核心的多階段應急管理機制;(3)在建設安排上,可推動亞投行、“絲路基金”等對“一帶一路”安全基礎設施的建設、維護和升級等給與重點關注,對安全設施類的技術開發與應用項目給予重點支持。
第二,推動旅游安全保障的市場化,強化企業層面的主體安全保障,培育世界級的旅游安全資源企業。相關建設工作包括:(1)強化旅游商業安全資源的建設、推動市場化安全保障能力的形成。其中,旅游要素企業的基礎安全能力建設、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建設和旅行援助公司的援助服務能力建設是重點和關鍵任務。(2)對于旅游要素企業,我國應該形成以旅行社為核心的旅游行程安全保障服務能力,從“一帶一路”旅游線路優化設計、供應商安全審核、游客安全行為引導、從業人員安全訓練等基礎層面強化要素企業的安全服務能力。(3)對于各類保險機構,應該推動形成競爭充分的旅游保險市場,鼓勵保險企業面向“一帶一路”旅游線定制保險產品和服務,如在中東地區的旅游保險中增加綁架和非法拘禁險,在歐洲地區細化個人財產保障險等產品種類。要做好中外保險體系的有效銜接,并通過保險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提升出境旅游產業的保險競爭力。(4)對于旅行援助公司,要積極面向“一帶一路”倡議強化區域布局,拓展救援服務類型,培育專業化的救援人才結構,對接國際救援體系,形成適應“一帶一路”倡議的旅游安全資源網絡,并積極借助中國游客的出境浪潮形成世界級的旅行援助企業,以提升中國出境旅游產業的安全競爭力。
第三,推動國家和區域間的多層次旅游安全合作工程,打造“一帶一路”旅游安全保障的“命運共同體”。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旅游安全合作涉及政府層面的公共安全合作、企業層面的業務安全合作和民間層面的公益安全合作,這是實現各類旅游安全保障資源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布的專業化、系統化和網絡化的基礎。這種合作需要通過觀念建構、機制建構、平臺建構和資源建構等來達成:(1)在觀念構建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游合作需要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基本理念,堅持安全保障資源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尊重各國經濟基礎、政治制度,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凝聚沿線國家的旅游安全合作共識,形成旅游安全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2)在機制建構方面,要加緊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游風險評估機制、安全情報共享機制、旅游安全預警機制、旅游事故應急處理機制的對接工作,構建長期、穩定,可持續的多邊協作機制。(3)在平臺搭建方面,要充分利用現有的雙邊或多邊合作組織如上海合作組織(SCO)、“中國一東盟‘10+1”等融人旅游安全合作的具體內容,利用亞歐會議(ASEM)、亞洲合作對話(ACD)、亞信會議(CICA)、博鰲亞洲論壇(BFA)等平臺加強旅游安全溝通,并利用利用世界旅游組織fwTO)、國際旅游協會(IAT)、國際SOS救援中心等搭建旅游安全合作平臺來實現信息與資源共享。此外,中國應積極推動旅游安全保障領域多邊國際組織與保障平臺的原始創建工作,同時積極與出境旅游的目的地國家發展和建立雙邊合作組織與保障平臺,通過政府和民間組織間的跨層次合作來優化合作結構,提升合作成效,營造旅游安全保障的基礎設施與氛圍。(4)在資源建構上,應加強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資源交流與合作,加強政府、企業和民間等多層次的旅游安全協作,促進旅游安全基礎設施、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的互通共融,促進旅游安全學術往來,簽訂有效的司法救助和救援雙邊協議,通過立體式的旅游安全合作實現各類旅游安全保障資源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布的專業化、系統化和網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