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娜
去年冬天,一場“買羽絨服還是買感冒藥,哪個更劃算”的抉擇引起網友的大討論。“本想花10塊錢買感冒藥,卻發現隨著感冒的加重,花銷越來越大,最后還是乖乖去買了羽絨服……”這本是博人一樂的網絡段子,背后卻折射出藥價虛高的現實。
5萬一瓶
只是感冒還好,畢竟還有諸多低價藥可供選擇。如果得了比較棘手的病.只能靠高昂的特效藥來維持.那患者往往就會走上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悲途。《我不是藥神》中就有這樣的橋段:制藥公司以5萬元一瓶的價格銷售其研發的特效藥.囊中羞澀的病人只能通過抗議的形式宣泄不滿。其實.對于患者來說,這是他們活命的無奈選擇,天經地義;對于制藥公司而言,這是他們獲利的正規手段.也無可厚非。
40.8%降幅
在電影的最后.當男主角聽說曾經的高價藥已經列入醫保.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這正是我國近幾年藥品改革的寫照。為了緩解看病貴的問題,我國將眾多高價藥通過大幅降價的形式列入了醫保名錄。在2017版中國醫保目錄中.新入醫保的22個跨國公司藥品平均降價幅度達到了40.8%。
1243萬罰單
這些高價藥的利潤往往依靠研發.要降低價格,納入醫保可謂立竿見影。對于生產門檻低,又缺乏專利保護的低價藥,其利潤主要取決于原料藥。所以.原料藥價格不僅直接決定了眾多成品藥的價格.更維系著藥品市場穩定和患者用藥安全這兩根準繩。今年年初我國兩家聯合壟斷撲爾敏原料藥的企業.因違規漲價被罰1243萬元。有人說這千萬罰單著實不輕,要知道一旦原料價格上漲,藥品成本水漲船高,成品藥企業就可能面臨入不敷出的難題.甚至遭遇減產、破產的困境。
1500種成品藥
對于一些財大氣粗的原料藥生產企業而言,罰款千萬不過是罰酒三杯、隔靴搔癢。由于我國原料藥生產采用審批制.所以有資格生產原料藥的企業可謂鳳毛麟角。如今,我國成品藥大約有1500種.而生產它們的原料藥往往只有少數企業才擁有生產權。憑借獨特的江湖地位,一些壟斷市場的藥企大佬便開始只手遮天,以缺貨、脫銷等為借口,不斷提高原料藥價格,這才有了前文所說的千萬罰單。
占出口量30%
如何避免或減少這類現象.業界可謂眾說紛紜。其實在這方面.浙江作為我國醫藥大省.早巳行在前列。浙江的化學原料藥出口量占全國的30%,居全國首位。一批批浙產好藥更是經受住了嚴苛的國際考驗,在患者中樹立了良好的口碑,這都得益于藥品生產的“浙江方案”。多年來.浙江一直嚴抓藥品生產的安全監管,通過仿制藥倒逼藥品降價和質量提升,不斷激勵研發創新,打破了諸多高價藥的壟斷,保障了原料藥市場的穩定。
話說回來,面對堅挺的藥價,增加進口也好,放開市場也好,加強監管也好……政府在不斷完善政策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藥企的服務。積極引領審批制改革、減少藥企負擔、簡化藥企辦事流程.多措并舉才能最大限度地盤活藥企的發展動力和未來潛力,這樣才能真正將虛高的藥價請下“神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