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從2005年冬季我獨自拖著兩個大箱子來德國留學,到現在一晃竟然10多年了,時間真是過得飛快。其間讀書,畢業,找工作,結婚,生孩子,遇到無數苦悶或快樂的事。不少人想來德國讀書,問我如何去,我一定總是先回答要謹慎,要想好了。在德國留學真不是件容易事。
第一步最簡單
2002年我國內本科畢業,工作兩年后感到非常不理想,就萌生了出國看看的想法,當時并沒有太多明確的目的,就是想去一個不錯的國家,又盡量便宜的,選來選去選中了德國。第一是德國的教育水平很高,第二是不收學費,只要賬戶上有8000歐元一一也就是夠一年的生活保障,就沒有其他的資金要求了。當然相對其他西方國家而言,德國大學對外國留學生的學歷有比較嚴格的規定。比如中國學生,必須是經過全國統一高考并已經考入中國全日制公立大學里的人。這里面又分三種,如果就讀學校是211全國重點大學的,只要在大學上夠一個學期就可以申請來德國留學,在其他普通類高校的,要讀完4個學期以后才能申請,另外中國3年制專科讀完后也可以申請。國內的電大,夜大、函授、自考、咸考、民辦大學以及兩年制大專等學歷,到目前為止德國還沒有承認,也就是說,持有上述文憑的人無法來德國大學就讀,確切的說是無法通過APS審核,也就不能在德國大學注冊。
在進入德國大學讀書之前,就要經過德國政府的APS審核以及德國大學的德語水平考試。不少人反映這兩個考試是很難過的坎,實際上他們不知道,那只是德國留學的第一步,也是最簡單的一步。
畢業好費心
德國大學普遍畢業率較低。比如我先生所在的達姆工大,很多專業每年50%的畢業率是很正常的。一個難點在閉卷考試,大部分考試還是有規律可循的,但每個專業總有幾門殺手課。德國大學的規定是每門課只能考3次,不少大學的規定是補考要和第一次考的一起考試,也就是說,老師批卷子時,根本不知道哪些學生是補考,哪些學生是第一次考。這樣一來,老師內心僅有的那半點兒憐憫都不會存在,很多學生考3次都不過,只能被開除。外國學生本身德語水平就低,無論上課,考試,都是和德國學生一起,對外國人來說無疑難度更大,當然反過來說,這也是德國學歷含金量高的本質原因。據我所知,相當多的國家,比如英國,對外國留學生是單獨組班的,并不和本國學生一起上課,一起考試,這樣考卷標準和答題標準就要降低。
德國大學實行的是完全學分制,說白了,就是修夠了學科內的全部學分就畢業。極端一點,一個學生如果有能量,一兩學期內考完所有考試,參加完所有科目、討論會等,就直接畢業了。如果他不想學,一年不考試也沒人管。所以德國大學沒有四年本科、三年碩士之說。德國的大學通常只有一個規定學期數。很多學生在德國大學待了10年都沒畢業,學校也不管。當然,現在德國教育體制也在變革。對于長期待在大學的學生采取了高收費的措施。注意,正是德國大學充分學分制這一條,讓我們很多中國留學生顧此失彼,最終不能畢業。
德國大學學習模式極為多樣化,比如理工科專業,并不只有大堂課這么簡單。很多課程出現練習課,而他的老師是高年級的學生。練習課成績帶入最后的考試成績。練習課的老師就是高年級的學生,自己也有工資或成績得到。這樣的方法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督促了學習,加強了各年級學生的交流,非常值得借鑒。在德國大學,團體化協作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上面的兩種課,基本上每個專業都會有討論課。對于一個題目,助教往往強調要分組,幾個人合作,最終看小組成績。比如德國機械制造專業,在本科階段就會出現分組做一個挖掘機前抓斗的任務,一個人做一部分,誰扯后腿都不行。最后說一句,德國人的團體協作能力很強,個人卻較一般;中國學生一般來說個人能力很強,但總喜歡單槍匹馬,這估計和咱們的性格以及教育有關吧。
有支出有免費
德國大學是沒有圍墻的,很多德國城市名為大學城,就是因為走在市內,路邊隨便一個建筑就有可能是大學的辦公樓。大學的眾多學校設施,圖書館、研究所、自習室,是和城市融為一體的。德國大學沒有住校一說,一般學校只提供部分出租房,價格比一般房屋便宜些但有限,更多的學生是自己租房子,這也是學生支出中最大一筆費用了。
當然,德國政府對在讀的學生有很多優待措施,除了免收學費,很多大學的學生證是免費乘坐學校周邊的普通火車和公交車的。以黑森州內的大學為例,其學生證所覆蓋的乘車區域是將近整個黑森州,南北差不多200公里。東西差不多100公里。德國的車票是很貴的,所以僅學生證免費乘車一項就解決了學生的大負擔。另外,學生是使用一級稅卡,基本上打工工資是免稅狀態,要知道德國的稅收是很高的。
自律才能贏
德國大學的生活是個超級自律的過程,沒有集體住校,一學期也沒有規定必須考試,更沒有人監督。很多中國學生來德國后,發現這里的大學生活要比中國“輕松”得多,加上德國雖不收學費物價卻很高,不少中國學生囿于家庭條件就開始打工,在打工掙錢與上課、考試之間,他們經常陷入一種兩難的境地,最終不能自拔而無法畢業。
我本人就是一個例子,從最開始來德國留學到碩士畢業,中間花費了7年時間。其中當然有我在國內的專業歷史學,到德國后改學考古專業,基本沒有被免課,幾乎是重新開始讀的,這耽誤了很長時間。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生活費不夠就必須打工,打工和讀書時間沖突時就必須舍棄一方。
我在法蘭克福大學讀書時,其中相當長的時間是在麥當勞打工,一個星期是20小時的工作時間,這也是德國政府對外國學生的工作時間限制。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多賺些錢同時又不耽誤上課,我的工作時間是周五晚上4個小時,周六、周日夜班各8小時,之所以上夜班,是因為通宵工作有正常工資另加15%的補貼。麥當勞的工作強度非常大,尤其是周日工作一晚后,周一早上就風塵仆仆,帶著一身麥當勞的味道去上課,這聽課的質量可想而知。
在每學期的考試期間,是去打工還是留在家里準備考試,就是一個頗讓人煩惱的事情:一方面如果老是請假,會面臨被單位開除的情況,生活費就出問題,再找工作又麻煩;另一方面,考試只有3次機會,如果沒有把握通過,盡量還是不要去參加,否則占用了一次機會而又不過豈不是得不償失?所以那幾年的留學生活,就一直在上課還是打工,考試還是打工中做很多不得已的,艱難的選擇。
如此說來,是不是德國的留學生活一無是處?我卻不這么認為。就如中國的高考,也是個很痛苦的過程,但當我們通過并戰勝它后,我們就知道,以后再碰到什么考試就不會再怕。我們的人生不也是無時無刻不在面臨不同的選擇嗎?在德國的留學生活里,當我們經過無數次的艱難抉擇并戰勝它后,我們就確信,以后會更從容的面對人生,更加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