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小山
希特勒非常熱愛讀書,他從奧地利的一個小鎮“北漂”到維也納后,讀完了維也納圖書館1/3的書;參加德軍去前線打仗時,別的戰友都在討論女人和美食,他卻專心致志地讀書;當上德國總理后依然嗜書如命,哪怕蘇軍兵臨城下,他還在地堡里讀書。
希特勒讀的書五花八門,其中歷史類占了很大的比例。他希望通過歷史——尤其是偉大君主的歷史,想象自己就是救世主,將會領導德國從衰敗走向榮耀。不過,他只是有選擇地讀符合自己觀點的內容,對不符合自己觀點的內容一概摒棄。這就導致他讀書越多,人格就越偏執,也越迷信種族主義。
1924年,希特勒發動啤酒館政變,以叛國罪被捕入獄。在此之前,據說他曾雄心壯志地要寫一部《猶太史》。然而他入獄后放棄了這個計劃,因為他想寫一部題材更宏大的歷史著作,而不是局限于某個主題。于是,他以自己口述、別人幫他整理成文稿的方式,完成了一本叫《四年半來與謊言、愚蠢和怯懦斗爭的情況》的書。
這本原是歷史著作的書,寫著寫著就成了他的傳記,包括他的童年、維也納的歲月、赤色革命,以及納粹黨在慕尼黑初期活動的敘述。除了成長經歷,希特勒還在這本書里闡述自己的政治思想,包括對議會政府、君主政體、社會主義等問題的看法。
希特勒出獄后,這本書在慕尼黑出版。出版前有人向他建議,這個書名冗長而沒感染力,無法吸引讀者,如果換個標題應該能成爆款。于是,希特勒換了個書名——《我的奮斗》。
這本后來成為“納粹黨圣經”的書雜亂無章,但希特勒一直認為這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他曾對批評這本書的人說:“你要我修改此書,好像我是作家準備重版自己的作品似的。但我不是作家,而是政治家……我將在這部偉大的歷史著作中加以修改!”
希特勒沒上過大學,但對德國的大學教育非常不滿,尤其是歷史教育,“我國大學教授所講的歷史理論,貽害沒法補救。這足以證明只讀歷史而不能理解就是‘食而不化,這情形隨處都是。”
為什么這種歷史教育導致學生“食而不化”?希特勒如此解釋,“因為所教的不過是少數日期及生死年代和人名、地名而已,大綱要領反而概付闕如”;“他們不教根本的要點,僅由少數具有天才的學生自行發掘其中的意義。”也就是說,大學的歷史教育只是死記硬背,這有什么用?
這樣的歷史教育無疑是非常失敗的,所以希特勒認為要改良。改良的方向在哪里?他說:“我們讀史并不只是研究陳跡,而是要找一種教訓作為警戒”;“我們對古史的研究也是不可忽略的”;“我們民族必須有一部世界史的著作,且把民族問題放在首要地位。”概括起來,就是歷史教育要注重借鑒歷史,以及注重培養學生全球化的視野。
盡管希特勒說起歷史教育問題頭頭是道,但他連猶太人究竟是一個民族還是一個種族都沒弄清,只是很籠統地稱猶太人是一個種族,可見他對很多歷史問題也是食而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