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靜娟
張家港市曲藝家協會成立于2011年,現有會員100余人,是一個老、中、青、少結合,傳(承)、創(作)、演(出)、研(究)并舉,植根于民眾的,被本區域曲藝工作者和曲藝愛好者視為“溫馨之家”的基層組織。協會密切聯系社會,上承經典,下接地氣,努力構建會員間信息溝通、經驗交流、作品提升、藝術切磋的服務平臺,營造正氣昂揚、積極向上、崇文尚藝、寬松活潑的和諧氛圍,千方百計為會員創造挖掘整理、傳承經典、精品創作、出版演出的機會條件,為“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曲藝名城”的成功創建奠定了扎實的基礎,為曲藝的傳承發展、普及提高和服務經濟社會、繁榮文化生活作出貢獻。
堅持傳承與創新并舉
傳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傳承的延續,張家港市曲協高度重視傳承與創新,認認真真做了一些實在落地的工作。
挖掘整理。動員全社會有識之士,充分挖掘區域歷史文化,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搜集整理民間傳說故事和民間藝人唱本,并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在修舊如舊、保持原汁原味的前提下,進行必要的修正提升,然后編印成冊,便于傳承傳唱。近幾年,挖掘整理編印出版了《張家港曲藝概述》《張家港評彈五十年》《張家港故事選集》《張家港曲藝作品集》《中國·河陽寶卷集》《中國·沙上寶卷集》等曲藝類專著,其中河陽寶卷與沙上寶卷分別獲得國家級項目和江蘇省級項目。
集結人才。除專業曲藝從業者外,絕大部分曲藝愛好者存在于民間,而且有部分曲種門類的演唱者年事已高,瀕臨失傳。張家港市曲協充分發揮優勢,降低門檻,敞開大門,將所聯系的民間藝人和曲藝愛好者吸納進來,從而既拾遺補缺豐富了說唱形式和門類,又壯大了曲藝人才隊伍,還保護了本土傳統曲藝的“活化石”。
薪火相傳。張家港市曲協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一方面,幫助有愛好的年輕人走出去尋師訪友,找尋各門類的名師高手拜師學藝;另一方面,培養年輕愛好者承接本土曲藝門類的演唱技藝,通過師傳徒承的方式將民間高手請進來。目前,全體會員中,一半以上締結師徒,最小的快板演唱者年僅十四歲,為傳承與創新夯實了人才基礎。
堅持創作與演出并重
曲藝的生命力在于作品的層出不窮,而受觀眾歡迎褒獎的演出是曲藝創作的不竭動力,兩者相輔相成。張家港市曲協在過去的幾年中,用演出促創作,用創作助演出,獲得了創作、演出雙豐收。依托全國喜劇小品創作基地、“沙洲故事匯”生產基地,以及評彈、寶卷、唱春等藝術生產工作室,創排推出了喜劇小品《幸福指數》《牛二進城》《今夜有雨》《門鎖壞了》《失敗沒有百分百》《鬼子來了》《穿幫》,快板《江姐闖關》《小店奇遇》,故事《兩個白頭翁》《不吃你吃誰》《找個警察做代駕》《不義之財》,蘇州評彈專場《忠魂》《法治的力量》,中篇評彈《牽手》《飛來的老婆》《焦裕祿》《永聯之路》,短篇彈詞《良心》,彈詞開篇《一串河豚籽》等一批曲藝精品,在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文化部群星獎、中國戲劇獎、小戲小品獎、江蘇省“五星工程獎”等國家和省級重點項目及賽事中獲獎頻頻,其中,中篇評彈《焦裕祿》獲中國曲藝牡丹獎的文學獎。
同時,以“村村演”“周周演”“曲藝進校園”等公益文藝巡演和專業書場“天天說”等為載體,將這些群眾喜聞樂見的曲藝作品,分別在全市各(區)鎮、各村(社區)、企業、學校、敬老院和江浙兩省、上海市等各地進行巡演,每年開展公益文藝巡演200余場,“幸福港城”網格文化系列活動20余項,專業商演(評彈)5000余場,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堅持理論與實踐并軌
理論是實踐的指南,實踐是理論的支撐。長期以來,張家港市曲協堅持理論研究與實踐行動相結合,齊頭并進,相得益彰。先后在國家級報刊上發表了《變潛力為實力 化阻力為動力——大膽探索地方曲藝發展新路徑》《大美百姓事 雕琢彈詞音——評新創中篇蘇州彈詞<牽手>》《論曲藝在價值引領中實現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舊時揚州書 重提萬象新——析揚州評話<皮五辣子>的共性經驗與個性價值》《新時代條件下對寶卷的保護和傳承》《“曲藝傳統”與“傳統曲藝”》等文章。其中,《論曲藝在價值引領中實現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榮獲由中國曲藝家協會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曲藝高峰(柯橋)論壇優秀曲藝理論(評論)文章和第六屆江蘇省曲藝蘆花獎理論獎。
在理論研究成果的引導下,曲協充分發揮與地方政府溝通的橋梁與紐帶作用,一方面為張家港曲藝事業的發展建言獻策,另一方面積極做好曲藝各門類的普及與提高工作,為曲藝之花在張家港文藝百花園中開得更加燦爛提供了精良的硬件陣地和軟件保障。目前,張家港市擁有以全國一流的曲藝演出專業場所——長春園書場為代表的書場、劇場52個,遍布全市各(區)鎮和部分社區、行政村;以曲藝表演為主的業余社團123個,專業團體2個(評彈藝術傳承中心、東方藝術團),曲藝培訓基地5個(評彈藝術傳承中心、張家港市一中、城北小學、暨陽藝術大講堂以及楊舍鎮、錦豐鎮),定期邀請相聲、快板、評彈、故事、小品等各門類的名師專家,為曲藝專業人員、業余社團和廣大愛好者開辦曲藝的名段鑒賞和示范講座,極大地增強了全社會對曲藝的認知和興趣,有效地促進了曲藝的普及與提高。
堅持高端與草根并存
曲藝的振興,在于演藝市場的繁榮,而市場的繁榮則需要曲藝專項演藝活動的引領。近年來,張家港市曲協以“下里巴人”的草根藝術普及和“陽春白雪”的高雅藝術提高為目標,以各類匯演、展演、巡演、節慶、比賽等活動為載體,演出了精彩,創出了品牌。
以點帶面,打造品牌。以擁有150年歷史的長春園書場為核心基地,利用逢單月的31日為定期(因為專業書場的評彈演出一般以15天為一個檔期,逢31日為書場空檔),舉辦“三一書會”,組織各類曲藝專業演員和業余票友組臺演出,一方面為曲藝事業爭取了一方天地,為曲藝愛好者提供了才藝展示的專門舞臺;另一方面打造成廣大觀眾翹首以待的自主品牌,帶動了全市城鄉各專業演藝場館的活動品牌建設。
與時俱進,拓展領域。隨著張家港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來自全國各地的外來人員日益集聚,張家港市曲協一方面引進適合他們方言需求的快板、相聲、故事等曲藝形式,開展送歡樂惠民演出;另一方面,在新市民的外來人員群體中開展故事匯大賽和少兒曲藝大賽,從而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廣大新市民的文化生活需求。
對上爭取,上下聯動。近兩年來,國際幽默藝術周、全國少兒曲藝展演在張家港落地,一方面讓廣大曲藝觀眾擴大了視野,享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曲藝精品饕餮盛宴,另一方面有效地助推了張家港曲藝的普及與提高。
(作者:江蘇省張家港市曲協主席、市評彈藝術傳承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