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瑜
對藝術而言,不論研究或是創演,一些情懷是必不可少的。蘇軾在《江行唱和集序》中就有“已亥之歲,侍行適楚,舟中無事,博弈飲酒,非所以為閨門之歡,而山川之秀美,風俗之樸陋,賢人君子之遺跡。與凡耳目之所接者,雜然有觸于中,而發于詠嘆”之意境,進而有了“有所不能自已而作”的沖動。這就是他在“博觀”“厚積”后從情懷中自然而然生發出的。
所以理解藝術不是站在玻璃窗外上下左右仔細打量,而是要自己浸潤其中,細細品味個中的甘美滋味。
曲藝從民間生發,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天然就帶著泥土的芬芳,更為醇厚醉人。一代代曲藝工作者,正是在認真觀察體悟充滿活力的人民生活時產生了創演沖動,他們舉身投入生活,以澄明心胸超越功利,以一顆純然之心進行藝術創作,將自己的情懷釀成美酒,讓人在醺然中更多一份對人生的感悟。
能打動人的曲藝作品肯定是用生活的泉水釀造的,而只有真正品嘗過生活的,才能對曲藝的創演和發展有更為澄澈的感悟。政治協商會議秉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就國家大政方針和群眾生活進行廣泛的政治協商,并通過建議和批評發揮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作用。來自曲藝界的全國政協委員們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曲藝發展提出了良言善策。本次專欄擷取了董耀鵬、籍薇、盛小云、吳文科4位全國政協委員在全國政協第十三屆二次會議上的感言建議,以饗讀者。
曲藝工作者要與時代同呼吸
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他強調,新時代呼喚著杰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文學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
總書記的講話在曲藝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全國政協委員董耀鵬從“根”和“魂”、“時”與“勢”、“本”和“源”、“創”和“精”、“修”和“德”等五個方面談了自己的心得體會。
曲藝創演的方法有百千個,但核心就只有一個:為生活發展說與唱,為時代進步鼓與呼,這兩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過程。藝術發展是社會全面進步的深刻反映,是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異的集中體現。在當前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前提下,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產品的質與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家進一步發展也需要人民有更高的文化素養。董耀鵬委員認為,曲藝工作者應當深刻認識文藝在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充分認識文藝工作者在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中大有可為的重要作用,勇于擔當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神圣使命,厚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回望歷史,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爬坡過坎,從勝利走向勝利,從輝煌邁向輝煌,步伐堅定地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上。這道路上的每一個腳印都有時代的縮影,正是在觸摸時代、擁抱時代的過程中,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出了一個個能立得住、叫得響、傳得開的好作品。而今,新的時代呼喚著新的作品,董耀鵬委員認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樹立創作中華民族新史詩的雄心壯志,因時而興,乘勢而變,把握時代脈搏,承擔時代使命,聆聽時代聲音,勇于回答時代課題,積極投身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實踐當中,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創作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國家、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優秀文藝作品。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大膽地試、勇敢地改,傾聽人民呼聲,突破自我,將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把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催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一系列突破,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馬克思主義的“靈魂”走進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為中國改革開放注入了活力和激情。董耀鵬委員認為,廣大文藝工作者也應當認真履行為人民服務的天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以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表達人民的心愿、心情、心聲,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引導人們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樂的源泉,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
當前,在多元文化和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部分文藝工作者忘卻了要為人民創演精品力作的重責大任,一味沉浮在名利的泡沫中,導致一些不講品位、不講格調、不講立意的所謂“作品”出現。這在相當程度上破壞了文藝工作者的整體形象,也給精神文明建設帶來了消極影響。對此,董耀鵬委員認為,廣大文藝工作者在直面當下中國人民的生存現實的同時,要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向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最深處探尋,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的優秀作品,不斷把更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滿足人民對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需求。
習近平關于文藝發展的重要思想最突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觀點之一是人民中心論,要求高度重視文藝陶冶人民情操、涵養人民心靈、教化人民道德的審美價值作用,突出人民在文藝創作中的主體地位,強調需要構建包含人民要素的新型文藝批評體系。在此基礎上,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在文藝創演中堅持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等價值追求,有意識地宣傳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觀。為將這一點落到實處,董耀鵬委員認為,文藝從業者首先要塑造好自己。養德和修藝是分不開的。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藝作為一生的功課,把為人、做事、從藝統一起來,自覺堅守藝術理想,追求真才學、好德行、高品位,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自覺抵制不分是非、顛倒黑白的錯誤傾向,自覺摒棄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級趣味,自覺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腐朽思想,做到修身與創作共進、人品與藝品齊升,真正成為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先進文化的踐行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
文藝之道,除了守正于內,更要外宣于世界。當今時代,文化軟實力在國內發展以及國家間綜合實力較量中能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美國學者約瑟夫·奈在其著作《軟實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中,認為“軟實力”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價值觀吸引力及塑造國際規則和決定政治議題能力等,而文化影響力將是這一軟實力組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土壤中,優秀的中華文化對我國周邊——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提升中華軟實力影響置于重要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多次強調,“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廣大文藝工作者應當充分領會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不片面地以西議中、尊古薄今,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文化文藝的發展,在充分學習吸收、繼承發展傳統文化中精華的同時,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讓傳統文藝在新時代繼續發揮凝心聚力的重大作用,讓世界從傳統文藝中看到中華文化在傳統與現代交織融合中迸發出的絢爛光彩。
方向在前方,道路在腳下。董耀鵬委員寄語廣大文藝工作者在偉大旗幟的正確引領下,在正本清源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用人品、藝品和作品,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貢獻應有的才情、智慧和力量。
長保“非遺”遺后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的先人在歷史迭續中開創發明的、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記憶與靈魂的寶貴財富。與有直觀形制、能較容易通過建立“投入——產出”價值評價體系而流傳的某些物質性文化財富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無形的傳統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憑借人們的繼承并通過傳承人的言傳身教得以延續。所以在我們廣泛討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的時候,更多是要討論傳承人的延續。
人為萬物之靈,由其傳遞的文化更有靈性。但就目前的情況來說,盡管有關部門和社會有識之士一再強調傳承人之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但因為多元文化大潮和市場經濟的沖擊,老一輩傳承人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著若干挑戰,而新生代則可能迫于生存壓力、缺乏經濟動力和物質條件等種種原因而放棄自己所掌握或者將要掌握的技藝,轉投可能更有“前途”的領域,這就會在無形中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整體生態,使很多珍貴的傳統技藝逐漸消亡。因此,我們在充分了解傳承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大業中的重要位置和效用的同時,更要繼續敦促相關部門持續完善相關措施,強化對其保護手段,才可以盡可能地激發他們的自發性、能動性和開創性,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大業蒸蒸日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曲協副主席籍薇建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建議各級非遺主管部門要首先做到,“狠抓一個關鍵,明確兩個著力點,推動三個創新”。一個關鍵,就是將對非遺傳承人的活態保護作為關鍵點,要讓老非遺傳承人能在有生之年充分發揮老藝術家的藝術余熱,通過口傳心授的教學方式留下他們的技能與絕活,與此同時保留珍貴的音頻和影像資料,便于后人研究與學習。兩個著力點,就是加強后備人才培養工作和建立非遺培訓基地。推動三個創新,就是要全面推動“工作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創新”和“宣傳模式創新”。“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資金投入,用來支持傳習授業開展活動,保證傳承工作的順利進行。”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面對市場經濟大潮時可能會存在一定的歷史性結構缺陷,貿然將之投入社會化運營中可能會導致非物質的“物質化”,最終使得文化遺產“空心化”,所以相關的政策傾斜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活在真空里,也不可能在公益性保護中發揚光大。所以在通過自上而下的政策保護激發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廣泛關注后,相關人士還要在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本體特色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運作規律,探索出一條非遺產業的良性發展路徑。這也正是籍薇委員建議的,“加強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社會化認知度”的一個需要關注研究的方面。
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應該只著眼于文化角度,而應將之與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結合起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無形的傳承到有形的良性發展,這一轉變過程必然能釋放出強烈的經濟能量。考慮到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發地的發展情況,將非遺發展納入脫貧致富的大格局中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捧“芳馨”當做歷史的紀念,更要讓它活起來,在中華民族新時代的大發展中永綻芳清。
身邊的藝術
藝術場館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場所,擔負著普及藝術知識、提高審美能力、弘揚優秀文化、傳播正確價值觀的重要職能。藝術場館成功與否在相當程度上可以體現一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的高低。2015年1月4日,中國政府網公布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意見》指出,要提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和服務水平。健全公共文化設施布局、土地使用、建設規模、設計和施工規范以及技術要求等標準。按照城鄉人口發展和分布,堅持均衡配置、嚴格預留、規模適當、功能優先、經濟適用、節能環保的原則,合理規劃建設各類公共文化設施。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曲協副主席盛小云長期關注我國藝術場館的發展問題。她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文化生活質量也得到普遍改善。中央及省市政府在文化事業方面投入大量財力,同時企業和個人也投入大量資金參與文化藝術設施建設。“據初步統計,我國現擁有各類博物館、美術館近萬家。全國博物館、美術館年均舉辦各類展覽活動超過3萬個,觀眾約10億人次,參觀博物館、美術館日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但在發展中也有些問題表露出來,盛小云委員等在對全國各地博物館、美術館運營情況調研后,發現僅有著名歷史文化名城、風景旅游城市的博物館和美術館等部分場館能吸引較多的游客,而大多數場館游客量稀少,文化藝術活動中的民眾參與率仍然較低,文化藝術設施得不到充分利用,公共資源呈現較為嚴重的浪費現象。
這一現象表明,我國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在相當程度上仍然只是解決了有無的問題,在服務體系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如何吸引群眾方面,仍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的提升應該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而部分地區對此認識不足,只是將之當做展示地方魅力的“名片”,或者夸耀“文化發展”的“政績工程”,這是不利于公共文化長遠發展的。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曾說:“我國美術館與國際著名藝術博物館的專業水平相比,更有差距。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美術館和博物館,歷史還很短,而它們在西方社會文化體制中,則較早得到了確定,整個管理方式、運行模式很穩定,有穩定的管理水平和工作經驗。我們的美術館作為藝術類博物館的管理模式,還有待定型,有待政策進一步扶持。同時,隊伍素質也不夠高,能力不夠強,內部各環節的協調常常出現間隙。”所以“打鐵還需自身硬”,要吸引群眾,中國的藝術場館首先要做到對自身內部的統和整理,就如何提升藏品質量、如何留住專業人才、如何建立藝術檔案、如何優化游覽流程、如何提升觀眾舒適度、如何拓展藝術外延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在解決內部可能存在的問題后,再有針對性地探索吸引觀眾的方法。
在當今的藝術場館中,藝術作品不再是傳統靜態化的陳列展覽,而是有了更多元化的空間打造、傳播途徑、交流渠道、體驗方式。這種帶有較強的傳播學因素和復合式的文化融合現象便是“動態化”趨勢的體現。“動態化”特色在藝術場館的當今發展中已經成為了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對此,盛小云委員建議,藝術場館應當搭建文化藝術場館信息發布平臺,讓民眾可以通過電子地圖搜索功能,在網站或手機終端及時查詢附近的場館及相關活動信息。同時,對各類展覽活動進行跟蹤和評估,推薦優質項目供民眾選擇;加強各類博物館、美術館與社區的互動,讓社區居民成為文化藝術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和參與者,通過文化藝術場館與周邊社區結對的方式,為市民提供文化服務和藝術咨詢,合理利用好身邊的公共文化資源。
文化應該成為群眾身上自發而發的氣質,而這種氣質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這就要求文化摘掉“高冷”的面具,飛到群眾的身邊。在這一過程中,公共文化服務無疑是大有可為的。
曲藝傳承需要更多專業人才
千百年來,曲藝教育的方式大抵是師徒相繼、口口相傳。這種傳承方式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一來曲藝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被視為末流,煌煌上庠中飽讀碩儒薈萃,三墳五典具備,卻不大可能有教授曲藝的先生,記載說唱的典籍。二來曲藝藝人多是社會底層,常年為生計奔波,穩居尚且不易,更遑論安然地教授成規模的學生。這種教育體系在當時的歷史條件自有其合理性。以受眾而言,這畢竟只是一種娛樂方式,沒人會認為說書唱曲會對科考仕途有什么積極的影響;以曲藝藝人來說,有藝傍身可能也就多一份糊口的本事,再多的事情是不太想的。
但在當前強調通識教育的大背景下,藝術教育逐漸被人重視——德育為育人之根本,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礎和保障,而藝術教育則是德育的重要方式,所以加強藝術教育和德育的深度融合如今是社會的廣泛共識,在這一融合過程中,曲藝不應當缺席。
育人者當先育己身。要更廣泛有序地彰顯影響力,曲藝就必須探索建立一套屬于自己的教育體系。曲藝教育當有大河長流之態勢,如此才能分布河道,滋養周邊。若非如此,則自身發展可能尚屬無序,更不能談澤被流域。
曲藝教育之現代化,首要任務在于對曲藝知識的整理和規范化,如此方能有的放矢。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曲協副主席吳文科長期關注曲藝學科建設,他認為,傳統的藝術傳承,包括學術的延續,都是在一種自然的狀態下進行的。雖然相關部門在曲藝知識整理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如從1986年由當時的文化部和國家民委及中國曲協發起編纂、至2011年全部完成的《中國曲藝志》大型系列方志叢書——但中國古今曲藝的品種數量共有1000種左右,至今存活并有演出活動的,至少在500種以上,其中絕大部分都散落在民間,缺乏專業人才對其進行研究和保護。所以加大曲藝知識的疏浚整理力度,實為當務之急。
在注重知識整理同時,教育體系建設也是當務之急。吳文科認為,“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在當今這樣一個注重學歷的時代,一個年輕人如果無法就讀相關方向的本科專業,他要去求職,從事像曲藝這樣的藝術門類的相關工作,是缺乏就業渠道的。一般的曲藝從業人員的文化含量和知識基礎達不到對曲藝進行研究和保護的要求,就是因為他們以前的從業門檻較低,沒有條件接受全面系統的曲藝文化的教育。”
同時曲藝學科教育也意味著未來的曲藝專業學生們能受到更系統的全面教育。當今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廣大受眾在知識接受的深度和廣度上與過去均不能同日而語。在如此情況下,如果曲藝從業者不能將自己的知識層次提升到至少與受眾平均水平相同的水平,如何‘勸人方?難道還要永遠靠著老先生們留下來的經典過活而不予以豐富和發展嗎?
綜上而言,吳文科認為,曲藝專業人才的培養要納入到整個教育發展的框架和體系里面去,不能希求用自然自生自滅的生態去養成良好的曲藝文化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