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雅琳
高校開設曲藝專業為曲藝打了一劑強心針,曲藝進一步融入正式教育體制。從在高校開設曲藝專業,到提倡高校學科建設要注重師資培養,說明曲藝在高校的發展即將進入一個系統的發展期。
一、社會文化變遷下曲藝學科建設
曲藝學科建設要關注社會與文化的大背景,從曲藝自身的特點出發,結合社會文化需求,努力探索一條曲藝在高校的生存與發展之路。
(一)社會的變遷
當前,高校曲藝學科建設遇到了最好的時期。20世紀4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曲藝繁榮發展,其在人民文化娛樂生活中的地位穩如泰山,從鄉村到城市,各類曲藝活動盛行,從事曲藝的各級各類團體與個人數量龐大,曲藝從業者收入豐厚。80 年代后,西方音樂文化的強勢進入,我國傳統音樂生存空間受到擠壓,曲藝從業人員收入降低,從業人數驟減。在與西方音樂文化的對比中,我國傳統音樂特別是民間音樂被打上“簡單”“俗氣”“落后”的標簽,處處彌漫著文化自卑的負面情緒,曲藝也漸漸失去以往的魅力與社會地位,被邊緣化。21世紀初,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推進,民眾開始強化對本土文化的自覺體認,對民族文化的敬仰與弘揚之心開始覺醒,傳統民間音樂被重新拾起。筆者相信文化自覺背景下的高校曲藝學科建設肯定會有不菲的成績。
(二)文化的變遷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短短40年時間,中國實現從一個傳統的農耕社會邁入工業社會,又轉型為后工業社會,每次變化背后,都有文化思潮涌動。20世紀80年代,西方以現代化理論為主導的發展主義意識形態涌進我國。發展主義本質上是一種進化論思想,認為所有的國家都會按照直線發展模式,最終都指向工業化、城市化和有序的社會。在這種思潮下,以西方文化為中心的音樂觀念在我國占據主導地位,音樂院校在接受西方音樂理論框架的基礎上,形成依附西方音樂“先進”的現代化理論的格局,沒有發展出系統的本土音樂文化發展理論。
20世紀末,后工業化時代來臨,亨廷頓提出“不同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的“文明沖突論”,對工業化時代的一元論進行質疑。隨后,后現代解構性融合到后殖民批評的思潮中,對于民族、文化、經濟等諸多問題進行了反思與批判。此一時期,世界范圍內重新審視了源于歐洲的知識學科化和專業化,推翻了歐洲中心論的文明觀和價值觀,肯定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在這種思潮下,我國傳統音樂逐漸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取得與其他音樂平等對話的位置。由于我國傳統音樂口傳心授(口傳身授)的傳承方式和從創作到表演“易”的特點,寬松、平等的文化環境下,更有利于按照我國音樂特有規律推進曲藝學科建設。
二、高校曲藝教師培養的思考
本文立足于我國高校教師培養的總體要求,不再贅述高校教師政治思想、教師道德等基本素養的問題,也不再探討通識性的課程教師的培養問題,而是根據我國曲藝藝術的特點,集中探討高校曲藝學科專業課程的教師培養。
(一)曲藝專業課程教師培養路徑
曲藝是一門講究口頭語言的藝術,用語言與觀眾互動,在曲種互動或與其他民間音樂的交往中實現自身的發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與較高的發展潛力。與一般的音樂學學科相比,曲藝學科在課程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有針對性地培養教師隊伍。
1.提升大學語文教師的民間文學素養
大學語文在高校本科教育中,是一門面向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公共必修課,通過理論與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審美素質和文化品味,塑造學生的人文精神,使學生形成較為系統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文字運用能力。一般來說,大學語文注重的是書面語。
曲藝作為一門接地氣的藝術,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追求,講求通俗易懂,多用俗語與俚語,特別是地方曲種,往往使用方言進行說唱與表演,富有濃郁的地方文化內涵。因此,曲藝學科課程中的大學語文教育,應從追求語言與文字的“優雅”與“官方”轉為“隨和”與“親民”,這對大學語文教師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為追求“高雅”難得,但追求“通俗”也并非易事,此“通俗”是包含了一定藝術審美品位的“通俗”,不是低俗。在這種“通俗”的追求下,大學語文教師要在具備較高文學修養與審美水準的基礎上,轉向民間文學與口頭語言的教學,包括民間話本、各地方言俚語、曲藝常用韻轍等曲藝藝術所涉及的文學與語言。
2.培養民間藝人成為曲藝技能類教師的主體
曲藝是口耳相傳的藝術,在傳播傳承過程中逐漸被豐富。這與西方個人創作的、固定記譜法下產生的作品不同,我國曲藝是具有集體性、非固定的、充滿變化的作品,體現著中國傳統哲學的“易”與“和合”的思想。在這種思想構架下的曲藝,從曲本到音樂,每位藝人各有特色,不會按照同一的內容去實踐與體現,因此,同一曲種在民間傳承出現萬花筒般的變化,與當下國內音樂學院或系科嚴格按照固定譜面的教學形成完全不同的教學風格。
曲藝進入高校專業教學,應當要考慮到引入曲藝的主體——曲藝藝人,因為只有他們才能領會曲藝真正的內涵。曲藝藝人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沒有受到西方文法思維的過多干擾,也沒有被所謂固定書寫方式約束或禁錮思維,保留了他們較為本真的文化。曲藝藝人是真正的曲藝藝術的主體,他們是不可或缺的高校曲藝教學力量和支柱。曲藝藝人從民間走入高校,藝人在身份與文化上需要進行何種方式的轉換,如何保持民間性、本真性,則是培養曲藝藝人成為高校曲藝學科技能類教師主體需要面對的問題。
3.增強基礎樂科教師的中國音樂思維
20世紀初,中國在西方音樂體系觀念影響下構建了音樂教育的學科制度,以基本樂理、視唱練習、和聲、作曲為四大件,形成了中國高校音樂教育的基礎理論。四大件均建立在西方的十二平均律的律制基礎上,學習者逐漸形成十二平均律的“耳朵”,以此律制來聽、辨單音、和弦以及旋律,非此律制樂器發的音被視為“非標準音高”。這套體系音樂學建立在西方認識論的哲學和科學基礎之上,無疑是對非西方國家、民族音樂的無視與遮蔽,把西方音樂體系奉若科學的、先進的,放之全球而皆準,中國本民族音樂喪失了話語權。
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構建曲藝學科,基礎樂科應立足于本民族悠久的音樂文化基礎,反思體系音樂學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沖擊,在一個合乎我國民族音樂的框架內重構基礎樂科。我國傳統律制有五度相生律與純律,大部分樂器制作采用五度相生律的律制,以宮、商、角、徵、羽為骨干音,形成我國特有的五聲性音階類型,以單音、支聲、曲牌、板腔的獨有概念造就富有民族特點的音樂語言與行為方式。曲藝學科教師培養中要注意刷新相應的基礎樂科概念,厘清基本術語、概念,突破西方基本樂理的、單一客觀的、物理性的音響概念,在多元文化認知下的背景下,發展和重構我國民族音樂的思維與行為體系。
(二)曲藝教科研思路引導與培養
曲藝學科建設首先依賴于頂層設計做出整體方案,然后依托高水平教師的教學與研究能力得以實現。換言之,曲藝學科建設不僅要倚仗教師的教學思維,還要依附于教師的科研能力。在教學與科研的互動中,逐步推進曲藝學科的建設邁向更為廣闊的空間。
1.拓寬曲藝學科教師的教研思路
曲藝人才質量,決定著曲藝傳承的廣度和深度,而曲藝人才的質量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曲藝學科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教學研究,簡稱教研,主要指對本學科或專業有關教學內容、方法、模式的研究,這是學科得以發展的基礎。文化多元意識下的曲藝學科建設,課程教學內容與模式勢必會產生某些改變,這肯定會給教研帶來挑戰與機遇。比如,五線譜記譜的西方基因能否適應中國曲藝音樂的文化訴求,工尺譜記譜的繁復性如何被現代的學生接受。再如,曲藝傳承的傳統方式是口傳身(心)授的師徒制,大致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曲藝被納入各地藝校教學,開啟了課堂教學的模式,當下拜師學藝的“師徒制”又掀起一股熱潮,那么在高校曲藝學科教學中,采取哪種教學方式更合適,這也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聲樂曲牌與器樂曲牌是傳統曲藝音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曲牌音樂的展衍性極強,同名的曲牌音調會存在變化,在核心音調的基礎上千變萬化,如同萬花筒一般絢爛多姿。曲牌是活態傳承,采用何種形式進行曲牌教學也將是一個重要的教研課題。
2.培養曲藝學科教師科研思路
曲藝科研主要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進行的再思考或創新性的科學研究活動。如曲藝中的部分曲種,曲本文學由散文與韻文兩部分組成,散文說講,韻文歌唱,散文一般不做句式與韻轍的規范,而韻文則有句式與韻轍的要求,句式雖有七字句與十字句兩種,但是由于曲藝文學創作較為自由,會衍生出以七字句與十字句為基礎的變格形式,嘗試從中提取出曲藝藝術語言與文字的特征與規律,或可成為曲藝科研。此種對曲藝規律性進行總結的科研成果,對推進曲藝學科建設大有裨益。
目前,關于曲藝研究一般立足于文化、音樂、作品、現狀、創作、表演、史學方面,筆者認為高校教師對曲藝的研究可以立足于更高的層面,從研究視角與方法論層面切入。首先,高校曲藝教師的科研工作要確立研究方向,可以從個人愛好與特長出發,選擇曲本、音樂、表演、觀眾心理學、表演心理學等方面作為研究對象。其次,批判性地運用傳統方法論,明確傳統方法論與現代方法論的優點與不足,采用適當的、符合曲藝特點的方法論進行科研工作,引領曲藝科研的方向與方法。最后,曲藝科研要將曲藝納入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以及全球化的大視野中,進行跨學界的嘗試,不再以西方文明的價值觀為主要衡量標準,而是開放思想,以主人公的意識與身份進入學術研究,構建我國曲藝文化價值體系的標準與多樣性,從而獲得較為廣闊的研究視野。
曲藝學科建設不是一篇或幾篇文章所能探討清楚的問題,從學科的定位,到專業方向的設置,以及相關課程的設立,都需要教育與曲藝專家宏觀層面的指導,在建設中不斷調整,方能得以完善,這需要一個比較長的建設與培育周期。筆者作為地方曲種的研究者,對曲藝進入高校這樣一個宏大的問題進行思考,肯定存在局限性。無論怎樣,筆者認為曲藝的學科建設需要考慮到曲藝的規律性,尋求曲種之間的共性,為曲藝的專業或學科的建立做好鋪墊,社會文化變遷背景下的曲藝學科建設,課程設置與教師培養既要有專業針對性,又要采取開放的態度,進行多邊性、交往性探討,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高校曲藝教師的培養,營造高校曲藝教育良好的生存空間。
(作者:徐州工程學院音樂教研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