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米蘭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重要指示。可見,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綜合性課題,是經濟、生態、文化、科技、社會的全面振興。“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如果說,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是為鄉村振興“塑形”,那么,文化振興即是為鄉村振興“鑄魂”。文化的繁榮和興盛,以及由文化作為支撐的鄉風鄉俗等精神文明建設,對于實施好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意義尤為重大,是鄉村振興的關鍵。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要支持農村地區優秀戲曲曲藝、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等傳承發展。”我們不禁要問,傳承和發展鄉村曲藝對鄉村振興而言究竟意味著什么?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所長吳文科為我們作了解答,他說:“鄉村曲藝是最貼近農民生活、承載地方方言鄉音、展現地方民俗風貌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它的表演淳樸、渾厚、清新,凝聚著曲藝人的集體智慧,最能展現鄉村的特色、勾起人們的鄉愁。”
正如吳文科所言,曲藝自誕生起,就具有天然的大眾性,正是這種特性,讓傳統曲藝通過“鄉音”喚醒“鄉情”,從而讓人們記住“鄉愁”。所以說,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里子”,是鄉村文明的根脈,是濃濃鄉愁的寄托,而曲藝則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守護中華民族本身的特質,留住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記住鄉愁,實現傳統與現代交融互補所不可忽視而又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因此,在鄉村振興的號角下,我們理應把老祖宗留下的這些傳統曲藝傳承好、利用好,在傳承、傳播的過程中形成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延續歷史文化脈絡,激活農村文化建設活水源頭,讓鄉村振興擁有更加豐富的精神內涵。
那么,我們該如何讓優秀傳統文化回歸民間,讓曲藝融入現代生活,使之成為重塑鄉村文明的重要載體,并為鄉村振興帶來生機與活力呢?
一、撒火種,賡續鄉村文化
紹興的曲藝文化源遠流長、資源豐富,是“中國曲藝之鄉”。隨著紹興平湖調、紹興蓮花落、紹興詞調、紹興攤簧、紹興宣卷等5大曲種先后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紹興的地方曲藝也因此更負盛名,受到更多人歡迎。
曲藝的根在民間。為讓曲藝回歸民間,促進其融入當代生活,實現活態傳承,為鄉村振興帶去生機與活力,紹興市積極開展曲藝惠民演出活動。如2015年,紹興市非遺中心推出“戲曲曲藝點單配送服務”,根據“點單者”的實際需求,將單一曲種或綜合性的曲藝演出送進學校、社區和農村文化禮堂,此后,各區、縣(市)非遺中心爭相仿效,幾年來,共配送曲藝演出百余場。此外,2017年,根據省廳關于舉辦曲藝保護系列活動的要求,紹興市積極開展曲藝“三進”活動,將群眾喜聞樂見的曲藝節目送到百姓家門口。“戲曲曲藝點單配送服務”和曲藝“三進”活動的“雙管齊下”,既豐富了廣大市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也喚醒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百姓對于地域文化的歸屬感,同時也發揮了曲藝寓教于樂、服務百姓的功能優勢,在田間地頭、尋常百姓心間播下了曲藝保護的火種。
“戲曲曲藝點單配送”和曲藝“三進”系列活動是紹興市曲藝保護的品牌活動,旨在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紹興曲藝項目的保護,全面展示紹興曲藝文化的保護成果,積極推動全民共享曲藝文化,讓曲藝走進現代生活,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活動實施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效,影響不斷擴大,品牌效應日益凸顯,廣受百姓的青睞。
二、育新苗,助推鄉村振興
廣大農民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參與者,也是直接受益者,故而,鄉村振興要以廣大農民為主力,培養他們的主人翁意識,造就新型農民,使他們成為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同樣的,曲藝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離不開平臺,更離不開人才,基于此,紹興市立足于實現曲藝的活態傳承,著力培養曲藝賡續傳承的“薪火”之力,讓這些曲藝“新苗”融入生活、服務百姓,最終發揮“星火燎原”的作用。
一是積極推進曲藝準專業化培訓。如紹興市非遺中心于2012年專門成立紹興地方曲藝傳習所,以零門檻的方式,面向曲藝愛好者開設曲藝普及培訓班,一般持續三個月,對于已掌握一定演唱基礎的學員,則引導性地開設持續三年左右的傳習班,由代表性傳承人進行準專業化授課,有計劃、循序漸進地傳授學員基本表演技能。截至目前,已開辦普及培訓班和傳習班共26期,500多人次參加了普及培訓班的學習,已結業傳習班學員近70人,在讀傳習班學員50多人。二是紹興各區、縣(市)非遺中心積極開展民間班社培訓,如柯橋區自2012年起,先后組織開展三次宣卷交流演唱會和從藝人員培訓班,培訓人數達400余人次,并舉辦紹興攤簧公益性傳習班,培育基層文藝演出和曲種傳承的骨干力量,擴大傳承人群,發現潛在人才。
紹興各地公益性曲藝培訓班的相繼推出,受到了當地百姓的熱烈追捧,每一個學員都是曲藝的傳承者、傳播者和實踐者,是鄉村文化振興的生力軍。有些優秀學員更是在當地自發組建民間曲藝團,常年活躍于鄉村文化舞臺,實現了民間班社從“輸血”到“造血”的華麗蛻變,培育出新的鄉村產業形態,激活了鄉村活力。
三、摘碩果,共享陽光雨露
全面塑造淳樸文明的良好鄉風,用好傳統文化在農村底蘊深厚、流傳久遠的優勢,倡導現代文明理念的生活方式,是內嵌于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的重要內容。只有鄉風文明了,廣大農民的生活才能更和諧、更幸福,鄉村振興才指日可待。毋庸置疑,曲藝是宣傳文明鄉風“媒介”的不二選擇,而傳統曲藝想要真正“活”起來,就要堅持“內容為王”,唱到廣大百姓的心坎里去。
近年來,紹興市積極創排鄉村題材的曲藝作品,宣傳鄉村文化。比如以新昌縣外婆坑村創業富民的真實事跡為題材,創排了曲藝作品《外婆坑》,以紹興攤簧為表演載體,歌頌了當前新農村建設中涌現出來的敢于擔當、樂于奉獻的基層黨員干部的樸實形象;新創曲藝作品紹興蓮花落《新農村好書記》,則生動演繹了嵊州黃澤鎮白泥坎村黨支部書記魏明蕾一心一意為老百姓做實事,帶頭干,有擔當,勇于改革創新,勤于學習鉆研,帶領全村取得了浙江省愛國衛生先進村、紹興市文明建設示范村等一系列成就和榮譽的事跡,是新農村建設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個節目還被評為2018紹興農村文化禮堂“村晚”優秀節目。與文化禮堂聯動,繁榮鄉鎮文化,助推鄉村振興,而鄉村振興在帶動農民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的同時,也為鄉村曲藝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陽光”和“雨露”。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還指出:“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曲藝具有時代性,若想讓它超越時空的限制,充分發揮服務鄉村文明建設的媒介作用,就需要為曲藝注入時代元素,使其能回應時代的需求,打磨出更多能真實反映新時期鄉村生活的優秀作品,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有用資源。
傳統曲藝與鄉村振興是相輔相成、互利互贏的,若說文化繁榮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曲藝振興便是繁榮鄉村文化的一個支點。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必將使鄉村呈現新的風貌,這將為曲藝創作提供鮮活生動的新題材、新人物、新情感和新精神;傳統曲藝自然可以從鄉村振興改革發展所涌現的中國故事和人文情懷中汲取營養、發現素材,創作出反映鄉村風貌、人民精神的優秀曲目,用曲藝這一“最中國”的藝術形式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動力,復興鄉村文化,孕育鄉村文明,傳承鄉土文化基因、挖掘當地文化新內涵、厚植鄉村文化根基,譜一曲“曲藝振興鄉村”的時代主旋律。
(作者單位:紹興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