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是我在中國曲藝家協會主持工作期間,在曲藝理論家戴宏森生前,與他探討關于“大曲藝”戰略藝術實踐的最后一篇。他在前兩篇提出的是,“廣繼承”“多吸取”,這一篇他強調的是“勤實踐”。為什么在十多年前,有這樣一個探討?主要認為曲藝的發展遇到了瓶頸。它的直接反映就是,當代的青年距離曲藝遠了。老的觀眾,既喜歡曲藝,又不滿足曲藝的現狀。曲藝自身的生存狀態岌岌可危。那么是誰出了問題?是觀眾還是我們曲藝自己? 在曲藝藝術于文化市場競爭中已不處于優勢地位的時候,我們如何提高曲藝的生存和競爭能力,通過改革和創新發展曲藝?“大曲藝”這個提法就是在這樣一種氛圍中出來的。特別感謝當時的劉蘭芳、吳文科、程永玲等同志對這個提法提出的質疑。我覺得,我們之間沒有原則的分歧,只是對如何發展曲藝,在觀念上和思維方式上的不統一。我進行了無數次深層次的思考,并向戴宏森這些老理論家進行求教,逐漸地理清了頭緒,采取“不爭論、埋頭干”的方式,讓成果去證明“大曲藝”戰略的正確和實用。這種做法與戴宏森先生在這篇《勤實踐》文章中所提出的要求是一致的。
——姜昆
曲藝要扭轉當前被動、困難的局面,重新振興與發展,關鍵在于運用辯證的思維,樹立起全面的、系統的、變革的曲藝發展觀。僅憑過去在小生產、小市場、小文化社會條件下形成的狹隘、凝固、靜止的曲藝觀念,是無法完成這個歷史任務的。
曲藝改革創新是一場偉大的群眾實踐,必須發動廣大曲藝工作者、曲藝愛好者積極參與。要依據正確的曲藝發展觀,策劃出各種各樣針對曲種、曲類乃至整個曲藝改革創新的設想、方案和規劃,培養和發動創意人才、創作人才、表演人才、管理人才、理論人才積極投入改革創新的實踐活動中去。
在曲藝改革創新的實踐中,務必遵循這樣幾條原則。
一是必須堅持維護、保持與增強曲藝及其曲類、曲種的本質屬性,而不能淡化、傷害與否定這種本質屬性。
二是必須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改革創新是否成功,依其取得的實際效果來判定,應從政治效益、文化效益、經濟效益多方面來考察。“發展才是硬道理。”
三是必須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不同藝術流派的競賽、不同學術觀點的爭論有利于改革創新的實踐,關鍵在于引導。
四是必須堅持勇于實踐、勤于實踐的精神。
在曲藝改革創新中,應當防止與反對假借名義嘩眾取寵、喧賓奪主、肆意包裝炒作、制造形象工程種種不良傾向。
在曲藝改革創新中,曲種的增與減、合與分、興與衰是正常現象,應當對曲藝系統適時進行調整。
我們相信,古老的曲藝經過改革創新,必將拓寬可持續發展的正路,永遠沿著正路向前,向前,一定會造就新世紀新曲藝的新輝煌!
我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