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楊

2月16日是己亥豬年正月十二,河南省平頂山市文化藝術中心里笑聲不斷、掌聲如潮,新華區“中國曲藝之鄉”授牌儀式暨中國曲藝牡丹獎藝術團“送歡笑到基層”專場演出為這座城市的絢爛燈景更添了色彩,中國曲協、河南省文聯、平頂山市的主要領導共同見證了這一文化盛事。
簡短的授牌儀式后,中國曲協副主席、四川省文聯副主席、四川省曲協主席張旭東(叮當),中國曲協副主席、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曲協主席范軍,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獲得者羅曉靜和馬業壘,東北二人轉演員趙海燕、閆光明,相聲演員劉際、馬云路等,與當地曲藝演員一道,為觀眾送上了一臺豐富的曲藝大餐。
“中國曲藝之鄉”不僅是一塊牌匾,更是一份促進曲藝傳承發展的責任與使命。多年來,新華區在上級領導的指導支持下,深入挖掘地區文化資源,厚植曲藝根基。在廣大曲藝工作者心血和汗水澆灌下,這株曲藝之苗最終成長壯大,開花結果。
新華區是平頂山市的中心城區,地處湛河之濱,風光旖旎,更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大香山普門禪寺始建于東漢,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相傳這里是觀世音菩薩得道證果之地,也是漢傳佛教觀音文化的源頭,被譽為“中華觀音第一祖庭”,新華區因此成為 “中國觀音文化之鄉”。
悠久的歷史文化,在新華區這片沃野中生發為豐富多樣的說唱藝術。河南墜子、大調曲子、三弦書、鷹城大鼓、評書、相聲等30多個曲種在新華區廣為流傳。
新華區對創建中國曲藝之鄉工作高度重視,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專門研究部署,成立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實施方案,明確職責分工,建立工作推進機制,以創建為引領,推動文化新華建設。進一步完善文化設施、發掘場館功能,不斷提升服務水平。
平頂山市的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礦工俱樂部、平聲影劇院、鷹城廣場、湛河公園等文化基礎設施和重要演出場館均位于新華區。平頂山市于1995年和2008年承辦的第二屆、第六屆中國曲藝節,于2015年和2017年承辦的第一屆、第二屆全國河南墜子大會,其主會場和分會場均設在新華區。為此,新華區在原有基礎上,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轄區內所有設施和場所進行了升級改造,為國家級曲藝盛會的成功舉辦做出了重要貢獻。
大型曲藝活動名家云集、氣氛熱烈,激發了群眾廣泛參與曲藝活動的熱情。在該區從1988年開始連續舉辦民間藝術表演、連續舉辦10年的“文明鷹城?歡樂中原”廣場文化活動以及“百姓宣講直通車”“文化進校園”等活動中,曲藝都是最具人氣的主角和必不可少的重頭戲。
為了更好地傳承曲藝文化,新華區依托平頂山市文化藝術學校、青少年宮相聲快板培訓基地、平頂山市工人文化宮曲藝公益培訓中心、平煤電務廠職工曲藝培訓中心、新華區曲藝創作基地、鷹城曲藝社等曲藝培訓機構和社團,著力培育了一批有較大知名度和形象力的曲藝工作者;通過對民間曲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其傳承人的發掘和保護,有力地確保了地方曲藝文化能在堅持傳統的基礎上持續發展。依托轄區豐富的曲藝資源,新華區曲藝工作者創編了大量曲藝節目,并積極參與各種曲藝賽事,取得了豐碩成果。近年來,新華區演員組團參加馬街書會,于2014年至2018年連續五年榮獲團體一等獎。2016年,新華區榮獲第六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18年,新華區選送的小品榮獲第六屆河南曲藝牡丹獎,在2019年的寶豐馬街書會第二屆長篇大書擂臺賽上,新華區選送的演員成為了金獎擂主。
目前,新華區有中國曲協會員16人,省級曲協會員75人,市級曲協會員120人,他們扎根在活躍于基層的曲藝團隊中,和廣大曲藝工作者一道,不斷深入社區、鄉村、礦山,積極開展采風活動,創作了一批反映美好生活的曲藝作品。曹旭、崔銀龍、魏方賢、張高偉、陳習儉等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新華區的曲藝工作者們用自己的行動,生動踐行著為人民說唱、為時代放歌的創演理念。
2017年9月1日和2018年8月,河南省曲協、中國曲協調研組專家先后到新華區督導調研中國曲藝之鄉創建工作,通過實地考察和聽取匯報,他們對新華區創建中國曲藝之鄉的籌備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建議和要求。新華區對照創建標準和領導、專家的指導意見,積極整改,高質量、超標準狠抓落實,確保創建進度。
新華區委書記喬彥強表示:“創建中國曲藝之鄉對新華區和平頂山市意義重大。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弘揚曲藝文化,營造創建氛圍,持續舉辦曲藝活動,加快中國曲藝中心項目建設等,繼續抓特色創品牌、育人才強隊伍,積極推進中國曲藝之鄉創建工作。”
新華區正在乘中國曲藝之鄉創建成功的東風,以曲藝公益惠民巡演為依托,著手打造“香山書會”“百姓書場”等區域曲藝品牌活動,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曲藝文化基地,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優秀曲藝作品,全力推動曲藝事業大繁榮大發展,使中國曲藝之鄉這塊金字招牌名至實歸、當之無愧,讓曲藝藝術在新華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本文圖片分別由平頂山市曲藝創作研究中心楊亞麗、中共新華區委宣傳部王建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