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以來,我的地鐵時光就交付給盧奕醒先生的《從容回首》了,常常讀到錯過了站再返回來,即使這樣緊趕慢趕,還是沒能把這部回憶錄讀完,很大原因是它深沉厚重的歷史積淀和樸素沉郁的語言敘述常常逼使你在讀完幾節后掩卷長思。這不是一部快餐式的文學作品,這是一個1940年代出生的文化老人一生的回憶,它浸透了家族在時代變遷中的悲歡和個人在社會變革潮流中的不由自主和盡力而為,它是漳州這方熱土培育出的具有閩南特色的文字大樹,這樹的每一根枝椏都足以引發你共鳴深深的感嘆。
這感嘆首先來自于它的作者的激情,短短一年,70歲高齡的盧奕醒先生一邊照顧著患病的妻子,一邊埋首案前,揮筆疾書這樣一部專著的身影毫無保留地閃現在《從容回首》的字里行間,何等偉大的動力在他的內心洶涌?父親家族的命運,母親家族的命運,自己坎坷一生的命運,所謂字字句句皆是血,說的就是如此吧。閱讀《歷史的回憶——家父創辦“盧敏生化學工業社”追記》,我驚訝地發現漳州大地同樣有著大上海那些白手起家興辦實業的有志之士,內憂外患的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他們以一己之力報效祖國民族工業所付出的艱辛實踐在今天依然有它激勵后人的意義。盧奕醒先生記錄的是他的父親,我讀到的卻是特定歷史時期有著和盧敏生一樣經歷的眾多父親,我回憶的眼光于是回望到漳州那些老字號牌匾譬如“天益壽”,我相信牌匾后面一定有著類似盧敏生一樣鮮活而復雜的故事躍動其間。
閱讀《昔日的榮耀——母親許采蓮創辦“漳州市中山街民辦小學”紀實》,我恍然回到了1990年的漳州,其時因為盧奕醒先生極力提攜我走民間文學的路子,我得以幾次親臨盧先生家,每次去,許老太太總會端上一杯熱茶,然后微笑地坐在老藤椅上聽我們談話。現在想來,許老太太渾身上下所散發出的安靜祥和的力量原來與她知書達禮卻幾經磨難的一生大有關系,這個教養深厚的女子同樣折射出了特定歷史時期知識女性在時局動蕩的大環境下身不由己的命運輪轉,為了生存,她喂過豬、養過兔、擺過小煙攤、磨過豆漿、打過鋪路的小石子、當過保姆和臨時工,從一個文弱的女教師變為一個不堪重負的苦力,幸運的是改革開放給了她一個還算完美的尾聲,她奉命創辦了漳州第一所民辦小學,并獲得了一系列的榮耀。和盧奕醒先生筆下的盧敏生一樣,許采蓮同樣是漳州大地頗具代表性的一代女性形象,她們從舊社會中走了過來,經歷過政治運動頻仍的時期,也享受到了知識大發揮的改革開放時代,最終在經濟相對寬裕的晚景中安然溘目。
《從容回首》引發的感嘆還在于作者雖九死而不悔的創造性的人生,一個從小因病落下殘疾的人他的一生該怎么過,盧奕醒先生給出了最佳的答案。閱讀《命運多蹇的人生》,我看到了保爾?柯察金在現實的翻版,因為殘疾,他比別人更懂得活著的寶貴,更明了生命的價值,他所取得的成就也因此比別人更豐碩、更壯麗。漳州文化人說起盧奕醒都不會感到陌生,他跨越的每一個行業都要拼命做事,最終也做成事的風格令人記憶深刻,漳州文化人更不會忘記當年盧奕醒先生作為子虛烏有的“三蕾一鴻”反革命團體的主將挨批受打差點喪命的往事,如今這些在當事人筆下作為歷史事實因其翔實真切的筆錄而留存于世,成為后人研究這一段歷史的珍貴文本。作家楊西北在《從容回首》序中呼吁“有一定經歷的上了年紀的人,有能力的話,都應該將自己的經歷寫出來,為漳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史料積累添磚加瓦”,我對此深以為然。
意大利哲學家、歷史學家克羅齊說,一切歷史皆是當代史,大體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活著的人,請記住你手中有支可以留存歷史的筆。
《從容回首》,盧奕醒著。漳州市圖書館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