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一 童趣
這首佳作生動地描繪了柳絮紛飛時節,快樂的孩子舒臂引線,喜放風箏的情景。吟誦全詩,一幅生活氣息濃郁的畫面不覺出現在眼前。
從古至今,孩子總是第一只風箏的放飛者。在春光明媚的時節,那欣欣向榮、草長鶯飛,那蔥蘢柔媚、楊柳春煙,兒童們全不欣賞,他們最大的心愿,就是趁著東風,放飛心中的夢想……
觀村童戲溪上 陸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
閑看村童謝晚晴。
竹馬踉駢沖淖去.
紙鳶跋扈挾風鳴。
兒童騎著竹馬奔跑,晃晃悠悠,連人帶“馬”沖進了爛泥塘里;“紙鳶跋扈挾風鳴”,更是生動地刻畫了風箏在空中左搖右擺,又飛又叫,好不驕橫。詩人不說風箏憑借風力而飛,卻說風箏挾持大風在空中飛揚跋扈,真是把風箏寫活了。
放風箏 孔尚任
結伴兒童褲褶紅,
手提線索罵天公。
人人夸你春來早,
欠我風箏五丈風。
放風箏可以給兒童帶來快樂,但這個春天也有讓孩子們失望的時候哦。是啊,興致勃勃的孩子們什么都準備好了,卻就是等不到足夠的風,于是他們只得“手提線索罵天公”,“罵”出了孩子的心急,“罵”出了孩子的天真,“罵”出了孩子對風箏的鐘愛。
濰縣竹枝調 鄭板橋
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
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
相對于放風箏,美人似乎更喜歡蕩秋千呢。滿天飛翔的風箏下,嬌女在秋千上蕩來蕩去,羅裙擺動,像蝴蝶一樣飛來飛去,給春色增添了一份別樣的美,更像是給放風箏的人們助興呢!
風鳶圖十首(節選) 徐文長
我亦曾經放鷂嬉,今來不道老如斯,
那能更駐游春馬,閑看兒童斷線時。
和煦的春風中,明媚的陽光下,老人靜靜地看著兒童將風箏高入云霄,不禁心曠神怡,像是回到自己兒時放風箏的時光。老人們放風箏,不再有孩童的喧鬧,也不再有年輕人的激情,他們有的只是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和在寧靜閑適中生活的情致。
風鳶圖十首(節選) 徐文長
江北江南低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
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伍騎夫弄笛兒。
江北江南都整齊地低飛著雀鷹風箏。這首詩道出了中國風箏的歷史風韻,春天里,各地人們爭放風箏,傳統工藝美,便如畫卷一般徐徐展開。
西湖春日壯游即事 馬臻
豪家游賞占頭船,趁得風輕放紙鳶。
手拍絲輪爭上下,一時回首看青天。
春天的西湖,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只只飛鳶翔于藍天碧水間。此情此景,怎能不使詩人詩興大發?詩中惟妙惟肖地寫出放鳶者,寄情藍天的樂趣和情態。詩句生動傳神,耐人尋味。
知識辭條:紙鳶即風箏,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發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風箏的國家。相傳,春秋時期的魯班曾“削竹為鵲,成而飛之”,這便是風箏的起源。風箏最開始主要用于戰爭,是戰爭時通信和偵探的重要工具。而風箏作為人們喜愛的娛樂玩具,是從隋唐時代開始的,由于這一時期造紙業的發展,人們開始用紙張來糊制。正是紙質材料在取材上的相對便宜和方便,為風箏(紙鳶)的普及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風箏 曹雪芹
階下兒童仰面看,
清明裝點最堪宜。
游絲一斷渾無力.
莫向東風怨別離。
這是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借探春這一人物寫的一首“風箏”詩。此詩把放風箏的人和放風箏的季節,以及放風箏時出現斷線的情況寫得惟妙惟肖,耐人尋味。
有鳥 元稹
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
去地漸高人眼亂,世人為爾羽毛全。
風吹繩斷童子走,余勢尚存猶在天。
愁爾一朝還到地,落在深泥誰復憐。
本是快快樂樂的群童放風箏畫面,卻無端被作者后兩句帶出了凄涼之感。風箏線斷,兒童掃興而去,翱翔天際的風箏因沒了線的牽引,一朝落回地上,跌在深泥無人理睬,也無人憐惜,原本春風得意的風箏怕是該傷心了。
美人風箏 楊仲愈
霧谷云銷妙剪裁,好風相送上瑤臺。
塵緣一線時時斷,碧海青天任去來。
在詩人筆下,斷線風箏也能寫出新意。唐宋時期,杭州西湖盛行斗風箏,少年競相勾引箏線,以剪斷對方為勝。當被剪斷的風箏被風吹落起,勾起了詩人豐富的想象。
風箏 高駢[唐]
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
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
寧靜的夜晚,風箏高飛,那弦和竹笛之聲響徹天穹(可見當時風箏是裝有弦或笛的),依稀聽來,恰似一支美妙的曲子,悅耳動人。一陣風吹來,風箏又吹出另一種曲調,細細品味,猶如絲竹之音縈回于耳,讓我們從中感悟著風箏音樂的無窮曼妙。
紙鳶 寇準[宋]
碧落秋方靜,
騰空力尚微。
清風如可托,
終共白云飛。
在古詩里,風箏也有更多的喻義,風箏遙遙一線牽,有收放有度的人生哲理,有放飛成功后的喜悅與興奮,也有盤旋墜地后的懊惱與沉思。詩中并不見紙鳶的形象,卻給我們帶來了遐想和抒懷,風箏只有憑借風方可傍云而飛,人事騰達不也是這樣的嗎?風箏似人生,升騰不由人。“千古詩心三絕美,柔情萬千系風箏。”又是
一年草長鶯飛,又是一年春暖花開,徜徉在古詩詞的海洋里放飛風箏,放飛一份美麗的心情。湛藍的天空中那越飛越高的風箏,既牽動著我們的視線,更系著我們對未來的向往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