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容易春困的日子。至今還記得,在我的中學時代,某天午后坐在教室里看書,一不小心犯困了,我昏沉沉地趴在課桌上睡去,不知多久后猛地驚醒,忽然對周圍的一切感到陌生,甚至想不起自己是誰。我去洗了把臉,意識才慢慢清醒,看著鏡子里的自己竟產生了類似莊子的困惑:這個身體真的就是我嗎?如果我可以讓別人活在我的夢中世界,為什么別人就不能讓我活在他的夢中世界呢?也許,這只是某個夢境?
那時候,火遍全球的《盜夢空間》遠未上映,我不知道這樣的困惑有什么意義,我為此感到羞恥,這是在浪費學習時間呀!上世紀90年代,高校大規模擴招之前,升學率比現在要低得多。必須誠實地說,記憶中的高中生活并不快樂,更多的是壓抑感。身邊聚集了全縣的尖子生,競爭異常激烈,而我們縣歷年來的高考成績并不理想……往往一屆好幾百個學生,能考上本科的才十幾號人,誰敢說自己就一定能脫穎而出呢?唯一能做的就是,復習復習再復習,復習煩了我就去操場跑步,讓陰霾隨汗水從體內揮發出去。搞笑的是,聊以慰藉的跑步并不能讓我成為飛毛腿,相反還經常要補測才勉強達標……
時隔多年回想,中學時代竟沒有什么值得驕傲的事。讓我最刻骨銘心的是奶奶的去世,那是第一次目送至親離開。在后來的日子里,我體會了更多人世間的生離死別。清明時節雨紛紛,你們會不會也去掃墓祭拜,在悼念逝者的時候涌起錐心的疼痛,以及對生死的追問。作家那多是我的同齡人,本期他作為“神秘答主”的那篇《誰不是面朝死亡認真活著》,也是我想告訴你們的。
我們出生,我們死去,這些都不由自主;唯有活著的過程,才是我們能夠(部分)做主的。我們困惑,我們找尋,我們都是被囚禁在地球上的孩子,在茫茫的宇宙中孤獨流浪。然而不必害怕,思考和想象會帶著我們抵達過去、當下與未來的任何地方,而行動和挑戰,則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讓我們收拾心緒,一起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