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史航(著名編劇、策展人):
有的網友說紙質雜志更適合蓋泡面和打蒼蠅,我同意,但我想給出的理由是:在這個瞬息萬變、一切都可能被刪除的時代,任何一個10萬+、100萬+的公眾號文章都可能被刪除,而我家里的雜志,還沒有人能夠進來涂改或抄走。所以,媒體要記錄時代,雜志往往比任何電子媒體的內容更可靠,更容易繼續保留在我的手里。
小編插話:
接受完采訪后,史航老師把這個問題發到了微博,沒想到引來網友們的積極討論,也貢獻了精彩的回答。
@滾滾紅塵紅成滾滾:從小愛看的雜志積攢滿滿一柜子的感覺真的好,翻看時那種年代感是電子媒體無法提供的。而且電子媒體如果換服務器,以前的信息可能就全清掉了。
@童話鎮的店小二:新墨油紙的味道,翻起來的紙質書頁讓人有一種踏實感。每次雜志開封前,總有一種迫切的欣喜,這種感覺挺好的。
@engild1979jeff:雜志報紙等可作為證據呈堂。
A何天平(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曾任《廣電時評》雜志執行主編):
在數字時代,我更愿意認為雜志、書本等實體閱讀品有著歷久彌新的價值:讀書是一件需要沉下來、扎進去的事,紙質雜志提供了一個固定的空間,我們需要走進它,這跟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我們常說的“書卷香”,就是這樣一種儀式價值的體現;另一種是閱讀和獲取新知本身的價值,我始終不認為碎片化的閱讀場景有利于我們系統化地去習得新知,因為當我們拿起數字終端的時候,那種多任務模式就很容易被開啟,它勢必影響我們專注在一件事上。因此,紙質雜志的存在有著不可取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