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旭江,闖振強,武玉珠,呂熠豪
?
場地自行車運動員運動損傷及體能訓練需求調研
毛旭江1,闖振強2,武玉珠2,呂熠豪1
1.浙江體育科學研究所,浙江 杭州,310004;2.浙江省射擊射箭自行車運動管理中心,浙江 湖州,313100。
本研究對場地自行車運動員進行了運動損傷及體能訓練需求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該研究對象總損傷率為82.9%。發生例次較多的損傷部位,依次為腰、膝、腕、肩背和掌指;從傷病發生的種類看,前3位的為肌肉勞損、膝外側疼痛、軟組織挫傷;無論是損傷部位、還是損傷種類,都呈現較為明顯的性別與項目特征,即男性、短距離項目損傷的例次,明顯多于女性、長距離運動員;(2)“準備活動不充分”、“相互碰撞”、“疲勞”分別位于急性運動致傷因素的前三位;(3)運動員們對核心力量及穩定性訓練、拉伸放松、軟組織放松需求較大。建議:(1)針對研究中發現的腰、膝、腕等幾個易傷部位,及較為常見的損傷種類,制訂針對性的防傷體能訓練方案,并進行訓練干預;(2)運動員在訓練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訓練結束后,應采取積極的放松、恢復措施,利于疲勞的恢復,以減少傷病的發生。
場地自行車;運動損傷;體能訓練;調研;疲勞;致傷因素
場地自行車項目為人與機械裝置相結合的項目,其有速度快、危險性大、競技性強的特點。資料顯示,近年來隨著我國場地自行車項目水平的不斷提高,傷病的出現率也有所增加,傷病成了制約運動員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傷病可以是多方面造成的,除了項目本身要求高速度、高強度、高競爭的特點外,訓練的手段、方法的不足等等,那么傷病的產生是否具有一定的項目特異性,或者不同的訓練方案的特異性,值得體育工作者們去探索。本文從某一場地自行車隊著手,尋找該隊傷病的規律和特點,進而找尋傷病在項目及訓練手段方法上的特異性,進而改進訓練方案,以期預防和減少傷病的發生。
省場地自行車運動員35名,詳見表1。
本研究統計的損傷,嚴格限定為在省場地自行車隊訓練的近三年內,參加訓練、比賽過程中所發生的運動損傷,日常生活中意外的損傷不列入統計范圍。
(1)制定場地自行車運動損傷的問卷,參考文獻[1]中的損傷部位、種類以及急性損傷致因,并增設“運動員體能訓練需求”相關的題項,一起編入問卷。
(2)深入場地自行車隊,與教練員和運動員進行溝通,對問卷題項進行解釋,讓運動員結合實際情況,回顧、并如實填寫問卷。
(3)對問卷的數據在EXCEL中進行輸入、整理,并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

表1 研究對象詳情
本研究統計了我省35名運動員,入省隊后,近三年來的傷病情況(剛入省隊不足三年的,以入省隊后發生的傷病進行統計),平均年齡為18.7±3.1歲,國際健將1人,健將14人,一級4人,無級別16人,發放問卷40份,回收有效問卷35份,其中短距離組22人,長距離組13人,男、女運動員分別為18和17人,詳見表1。

表2 不同性別、不同項目運動損傷患病率及其比較
表2顯示:本研究對象,總損傷率(受傷人數占總人數的百分比)為82.9%。男運動員的損傷率為100%,明顯高于女運動員的64.7%;短距離運動員損傷率為90.9%,明顯高于長距離運動員的69.2%,經卡方檢驗,無論在性別上、還是項目上,都具有統計學上差異的顯著性意義(P<0.01),可見,本研究對象的運動損傷率,具有明顯的性別和項目特征。
2.3.1 運動損傷部位及構成比 表3為運動損傷部位及構成比的統計,問卷中設計了腰部、膝部、腕部等19各部位,表中可見,按運動員損傷部位發生例次的多少排列,前三位的依次為腰、膝、腕部,分別占了總損傷例數的33.87%、33.06%、10.48%,第四至六位依次為肩部、背部和掌指部,分別占了總例數的4.84%、4.84%和2.42%。這六個部位(除了背部在男女性別上外)表現了明顯的項目特征與性別特征,即短距離、男運動員占損傷例數的百分比明顯高于長距離、女運動會員的損傷例數百分比。

表3 運動損傷部位及構成比
注:表3中“胸部、上臂、腹部、髖部”四個部位統計數為0,為了表格的整齊性,不列其中。
2.3.2 運動損傷的種類及其構成比 從運動員損傷的種類和構成比來看,見表4,按例次的多少,排前六位的依次位為肌肉勞損*、膝外側疼痛*、軟組織挫傷、肌肉拉傷、椎間盤脫出*、半月板損傷,其構成比依次分別為24.73%、18.28%、17.20%、9.68%、6.45%、6.45%。這六項中,除了第一項肌肉勞損,女性占比略高于男性外,其余各項都具有明顯的項目和性別特征,即男性、短距離項目有十分明顯的占比。甚至第一項肌肉勞損,也是短距離的多于長距離,這有些出乎意料。從表中還可以看出,位于前幾位的項目中,慢性損傷的占比較大。

表4 運動損傷種類及其構成比
注:表4帶* 者為慢性運動損傷;表中“腦震蕩、眼外傷、腱鞘炎*、外周神經損傷*、脊髓損傷”五項內容的人次統計數為零,為了表格的整齊性,不列其中。
2.3.3 急性運動損傷的致傷因素及其構成比

表5 急性運動損傷的致傷因素及其構成比
依據參考文獻[1]中列舉的“場地因素(道路異物、打滑、行人車輛、下坡急彎角度小等)、氣象因素(雨雪、風沙、寒冷、炎熱)、思想心理因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緊張、急躁、故意傷害)、自我保護能力差、技術原因(尾隨、配合不佳、強行超車)、交通事故、相互碰撞、騎行中脫穿衣服、違章騎行、疲勞、身體素質差、帶傷帶病參加訓練、比賽、機械原因、準備活動不夠、眼進異物”15種急性運動損傷致傷因素,設定急性運動損傷致傷因素題項,從統計結果看,“準備活動不充分”、“相互碰撞”、“疲勞”,分別占了21.05%、18.42%和15.79%,位于所有急性致傷因素的前3位。其中,碰撞是不可預測、不可控的因素,而“準備活動”和“疲勞”兩者,是可以在訓練中采取措施進行干預的。

表6 專項訓練后最需放松的部位選前3的人次統計

表7 最希望開展體能訓練內容選前3的人次統計
由表6、表7可見,運動員專項訓練結束后,最想放松的三個部位依次為大腿、腰部和小腿,其次為肩背;運動員最希望開展的體能訓練內容為核心及核心穩定性訓練、拉伸放松、防傷訓練、軟組織放松、以及對體能訓練動作方法的實踐,可見運動員對這些方面需求較大,也較為感興趣。
(1)本研究對象,總損傷率為82.9%。發生損傷部位較多的,依次為腰、膝、腕、肩背和掌指;從傷病發生的種類看,前3位的為肌肉勞損、膝外側疼痛、軟組織挫傷;無論損傷部位、還是損傷種類,都呈現較為明顯的性別與項目特征,即男性、短距離項目損傷的例次,明顯多于女性、長距離運動員;
(2)從急性運動致傷因素調研來看,“準備活動不充分”、“相互碰撞”、“疲勞”分別位于前三位;
(3)運動員對核心力量及穩定性訓練、拉伸放松、軟組織放松需求較大,對體能訓練動作、方法的教學也有較多的需求。
(1)針對本研究中發現的腰、膝、腕等幾個易傷部位,以及較為常見的損傷種類,制訂針對性的防傷體能訓練方案,并進行訓練干預;
(2)運動員在訓練中應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訓練結束后采取積極的放松、恢復措施,利于疲勞的恢復,以減少傷病的發生。
[1] 楊少鋒,姚鴻恩.對我國自行車運動員運動損傷及其規律的研究[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1999,11(01):78~82.
[2] 陳佩杰,魏 勇,任 杰.運動損傷與心理應激[J]. 中國臨床康復,2004(11):2108~2109.
[3] 趙雪敏,姚 珂,王新寶.運動損傷的心理因素探析[J].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3(03):59~61.
[4] 李洪偉,張 健.對自行車運動損傷的調查與分析[J].才智,2011(03):251.
[5] 王有吉,田 穗.自行車運動損傷綜述[J].濰坊學院學報,2006,6(02):115~118.
Investigation on Sports Injury and Physical Training Needs of Track Cyclists
MAO Xujiang1, CHUANG Zhenqiang2, WU Yuzhu2, LV Yihao1
1.Zhejiang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 Hangzhou, 310004, China; 2.Zhejiang shooting archery bicycle management center, Huzhou, 313100, China.
This paper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sports injuries and physical training needs of track cycling athle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The total injury rate of the subjects in this study is 82.9%.The most frequent injuries were the waist, knee, wrist, shoulder, back and metacarpophalangeal successively. From the types of injuries, the top three were muscle strain, lateral knee pain and soft tissue contusion; no matter where the injuries occurred or the types of injuries, there were more obvious gender and project characteristics, that is, male and short-distance injuries,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female and long-distance Athletes; 2)Inadequate preparatory activities, collision and fatigue are among the top three injury factors of acute sports injuries; 3)Athletes need more core strength and stability training, stretching relaxation and soft tissue relaxation. Suggestions: 1)According to the vulnerable parts such as waist, knee and wrist found in this study, and the more common types of injuries, formulate targeted physical training programs for injury prevention, and conduct training intervention; 2)Athletes should make full preparations in training, and take active relaxation and recovery measures after training to help the recovery of fatigue, so a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injuries.
Field bicycle; Sports injury; Physical training; Research; Fatigue; Injuryfactor
10.13932/j.cnki.sctykx.2019.02.11
G804.53
A
1007―6891(2019)02―0045―03
浙江省體育局體育科研課題資助重點攻關項目,項目編號: 2017(397)-8。
2019-01-03
2019-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