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連線》雜志網站5月7日文章,原題:中國科學家是北極的新手 近一個世紀以來,北極一直是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科學家的科研場地,他們研究磁場、磷蝦等以及記錄氣溫上升和氣候變化。但隨著中國越來越表現出對北極的興趣,一場地緣政治風暴蓄勢待發。
本周一,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指責中國借助民用研究推進其軍事和商業目標,包括為貿易和航運打開一條新的“極地絲綢之路”。他說,美國歡迎中國在北極的投入,但美國也要“密切審視這些活動”。
直到大約十年前,中國才被稱為極地國家。2013年,中國成為有8個成員國的北極理事會的觀察員國。現如今,論北極圈以北的存在,中國遠超美國。2018年,中國在冰島開設了一個科學考察站,研究太空天氣。中國還在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建了另一個科考站,上個月還與俄羅斯簽署協議,建一個聯合科研中心,預測北海航線的冰情,并為北極經濟發展提供建議。
去年秋天,中國建成了其第二艘破冰船——“雪龍2號”。這是世界第一艘能前后沖破5英尺(約1.5米)厚冰層的破冰船。與此同時,美國唯一的重型破冰船已有40多年歷史,需要經常維修,而新的破冰船直到2024年才能準備好。
那么,中國目前在北極做什么呢?
專家和觀察人士認為,中國想要在那里的理由很多。比如,中國領導人擔心氣候變化的影響。科學家們警告稱,由于溫室氣體排放,北極氣溫升高快于其他地區。中國想要多了解北極變暖是否與中國大陸干旱有關,以及可能造成海平面上升,令沿海人口稠密城市淹沒。
華盛頓史汀生研究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孫韻(音)表示,中國領導人想要本國的科學家參與北極研究,因為他們認為“氣候變化影響全世界,所以中國有必要在北極”。美國官員懷疑中國不只是科研那么單純。
也有人說,西方與中國在北極科研合作對雙方都有好處。那是因為,盡管存在國家或政治差異,科學家通常彼此分享信息和建立信任。挪威北極圈大學研究社會科學的拉斯姆斯教授說:“這不是單向的。我們也從中國及其在北極的活動學到一些東西。你可以懷疑科學協作,因為中國方面在積累知識,但我們也在積累知識。”
相比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與北極接壤的北歐國家的領導人并沒有那么咄咄逼人。在本周的會議上,蓬佩奧除了指責中國,還批評俄羅斯在北極胡作非為,甚至刁難與美國友好的加拿大。
但是,蓬佩奧在演講中只字未提氣候變化,只是宣布,“美國現在是保護環境的世界領袖”,與此同時,美國談判代表施壓北極理事會,欲把所有有關全球變暖的字眼從最終決議中刪除。北極理事會拒絕了,所以最終沒有發布共同宣言。▲
(作者埃里克·尼勒,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