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靜
對于網上“嬌生慣養”的批評,熊金琪不以為然。“父母的陪伴并不意味著我被寵壞了。”他期待著即將開始的獨立生活。
2018年9月6日,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體育館內滿是五顏六色的迎新帳篷,為新生家長提供短期免費住宿。
到天津大學報到的大一新生楊哲宇(音),似乎已經做好了迎接校園生活的準備。他的行李里裝著厚厚的字典、冬天的外套、四雙鞋,以及牙膏。在離宿舍幾百米的地方,他的母親在體育館地板上的一個藍色帳篷里待命,隨時準備給他送去方便面,幫他買肥皂,甚至為他擦地。
“她在這里我感覺更安全,”這個來自距天津1100公里的中部城鎮的18歲男孩告訴美國《紐約時報》,“我以前從來沒有離開過家。”
楊哲宇的母親丁紅艷(音)是個農民。上個月,她和10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2018級新生父母一起,住進了學校在體育館內搭設的帳篷里,以便照顧孩子。“他從小就容易生病。”丁紅艷告訴《紐約時報》,她還擔心兒子無法適應這個紛擾復雜、充滿摩天大樓的都市。
經歷了36個小時的火車和汽車的長途奔波后,丁紅艷勸告兒子不要打游戲、不要交懶散的朋友,不許談戀愛。兒子對這些建議有些不以為然——“沒必要。”這個戴著厚厚的黑框眼鏡、有一點胡茬的男孩回答。
據《紐約時報》報道,過去5年來,天津大學一直為家長們提供免費的“愛心帳篷”,方便貧困家庭參與迎新傳統。事實上,越來越多的高校在開學季為家長提供臨時住所,幫助新生和家長適應即將開始的校園生活。
“隨著開學季到來,大學不僅在歡迎新生,也在歡迎新生的父母。”德國《明鏡周刊》寫道,“在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學校為陪同孩子入學的家長提供了600多個臨時床位,仍然供不應求。因為不放心孩子,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在校園中過夜,有些家長睡在大學體育館內的床墊上……位于廣東省的汕頭大學,早在8月底就搭建了幾十個帳篷,供家長們免費使用。由于帳篷的數量有限,不少素昧平生的家長不得不擠在一個帳篷里過夜。”
許多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父母擠滿學校體育館的圖片,這引發了關于中國獨生子女是否被家長過分溺愛的辯論。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中國的千禧一代經常被父母和祖父母溺愛,這讓人們擔心,這是一代無法自理或不愿自理的“小皇帝”。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對“愛心帳篷”的出現表示“難以置信”。該報寫道:“令人吃驚的是,一些中國年輕人對‘愛心帳篷的出現感到理所應當……”有學生對《每日郵報》表示,父母送行是因為自己有太多行李,這讓父母很擔心。“老實說,我甚至不知道如何坐火車。”
美國《石英》雜志網站分析認為,中國父母對孩子如此愛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每對夫婦只有一個孩子,當孩子長大離家的時候,父母自然會跟孩子難分難舍——“在這個問題上,不僅孩子,父母也應該學會獨立”。
批評聲不絕于耳,但也有觀點認為,問題的嚴重性可能被夸大了。中國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告訴CNN:“關于這個問題的討論在中國一直存在。每個學年開始,大學里都會擠滿送孩子的父母,還會與他們一起生活幾天。對一些家庭來說,這只是他們慶祝家里出了第一個大學生的的方式而已……分享這份喜悅并沒有錯。”
楊魯平自稱是個“虎媽”,她告訴《紐約時報》,自己多年來勤奮工作,就是為了保證女兒能上一所好大學。在她看來,女兒是“上天賜給她的禮物”,在女兒開始獨立迎接大學生活前,她希望讓女兒知道家庭的支持,而這一點很重要。“我想在她身邊確保她安全和快樂,”她說,“我總是告訴她,希望來世我們依然做母女。”
“上大學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時刻,我的父母不想錯過這一刻。他們渴望看到未來四年我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天津大學應用化學專業的新生熊金琪(音)對《紐約時報》說。為了分享這一刻,熊金琪的父母從江西省出發,乘19小時的火車來到天津,但這些付出絕對值得,并且“明智”。“孩子行李很多,我們也想順便來這里旅游。”熊金琪的父親說,“不過學校附近的酒店都已經訂滿了,我們現在住在帳篷里。”
對于網上“嬌生慣養”的批評,熊金琪不以為然。“父母的陪伴并不意味著我被寵壞了。”他期待著即將開始的獨立生活。
韓曉寒摘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