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芋頭的芋頭條
跨階層之間的互動特別能體現教養,因為階層雖然客觀存在,強弱也自有差別,但有教養的人會無視階層,對人平等,而無教養的人會特別在意階層,對人三六九等。
—1—
有一次在學校里面搬校區,搬完以后去食堂吃飯。當時食堂里面有很多面包車司機,還有些是搬家工人。
當時舍友還跟我抱怨著“魚龍混雜,怎么什么人都坐在食堂里吃飯啊”,這時有一位排在我后面的搬家工人掉過頭來詢問我,能否把飯卡借給他刷一下,他付現金給我。
我便答應了,我把飯卡遞過去,他并沒有立刻接過,而是擦了擦手再取,邊憨笑著說不好意思,剛搬完東西,手上有點黑,但是來食堂之前已經洗過一遍了。
我連忙說沒關系,他打完飯以后把卡還給了我,又如數掏出了現金給我,我發現在拿錢的時候,他特地從一沓錢里挑了一張很新的五元錢給我,笑著說:“現在的小姑娘都喜歡新一點的錢。”
我笑著接過來,他道完謝以后坐到我們斜前方的那張桌子上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搬家大隊從早上五六點就開始了,估計忙了一上午,也挺餓的。
他吃得很快,在我們還沒有吃完一半的時候就已經起身準備走了,臨走的時候還不忘把自己的盤子和碗帶到收餐臺上。
桌子也很干凈,連向來挑剔的舍友也忍不住贊嘆說:“這個人要是換身衣服,我根本看不出他是個農民工啊!比我們學校的一些老師同學還有教養!”
舍友這話說的沒錯,即使學校餐廳三令五申,自己吃完要自己收拾掉,但是很多人包括學校里的教職工都無視了這條規定,即使標語就貼在桌角,他們依舊視而不見。
我不禁想到微博上的一句話:
教養跟窮富無關,飛歐洲的頭等艙上也有沒教養的行為,偏遠鄉村田埂上的人們也知道禮義廉恥。
—2—
有一年坐飛機去湖南,坐在我后面的小孩一直在踢我的椅背,而且從上飛機開始就一直吵吵鬧鬧的不肯停歇。
起飛前要求每個人都要關閉手機,空姐提醒了好多次,小孩依然拿著手機玩個不停,家長還說“沒關系的,我們都開了飛行模式了,不會影響的。”
空姐解釋說很多手機的飛行模式效果并不穩定,而且機載設備都很靈敏,怕有所干擾。
后面的家長竟然說了一句,“怎么,我用的可是蘋果手機,這么好的手機會不穩定?”空姐一開始耐著性子溝通再三都沒用,最后是機長親自來勸說,不關機就不飛了,乘客情緒都普遍激動起來。
那位家長迫于眾怒,才關掉了手機。
關掉手機以后,后面的小孩就開始鬧情緒,邊哭邊更加用力地踢我的椅背,我實在是受不了了,轉過頭去微笑著說:“小朋友,能不能不踢阿姨的凳子了?”
小孩倒是安穩了一會兒,反觀她的家長卻又說出了一句天下熊孩子爛家長必備語句——“她只不過是個小孩子,你跟小孩子瞎計較什么?沒素質!”
我當時氣得差點跳起來跟她吵,同事在旁邊拉了我一把,悄悄跟我說:“你要是跟她吵,那你跟她還有什么差別呢?”
我當時忍著沒有發作,下飛機以后,憤憤地說:“這樣的父母能教出什么樣的小孩!真讓人生氣!”
同事笑笑,說:“父母無意識地驕縱孩子,甚至父母自身都不具備的素質,孩子又怎么會有呢?你看去年來的那個實習生A,那個孩子長大了估計就是這樣。”
A是去年公司招進來的實習生,當時公司一共招進了五位實習生,A是以最高分考進來的,當時為人處世也特別靈活,但最后公司卻沒有留下她。
原因很簡單,最后的測評上,很多人都提到了她不止一次欺負公司清潔工的這件事情。我也是有所耳聞,同事卻是親眼見過的。
有一次正好是早上,A在洗手間補妝,將用過的幾張化妝棉隨手丟在了洗手池的臺子上,背起包就準備走了。
這時候打掃衛生的阿姨正好在拖地,就順口說了一句,“小姑娘,垃圾桶就在旁邊,你放臺子上,我等下收拾掉還好,萬一我不在這邊,別人看到了多不好啊。”
A卻反唇相譏:“你就是個打掃衛生的,本來就該你干的事情,難道我還幫你代勞不成?”
保潔阿姨有點生氣,說:“打掃衛生的怎么了?你看你一個白領,名牌大學畢業生怎么能這么沒教養?!”
A更加不服氣,說:“你也知道我是白領,是名牌大學生,那我要是也去做你做的這些事情,我跟你這種低賤的人有什么不一樣?”
“低賤”兩個字徹底激怒了阿姨,兩個人在洗手間唇槍舌劍,引來好多人駐足觀望。
這件事情鬧得沸沸揚揚,A和阿姨結下了梁子,每次在洗手間看到阿姨都會諷刺幾句。
有人勸她不要這樣做,她卻滿不在乎:“怎么了?不就是個保潔阿姨嗎?還能開除我不成?”
一語成讖。
最后A雖然很“優秀”,但是公司依舊沒有留她。
—3—
知乎上有個問題叫“一個人的教養如何體現?”,里面有一位的回答讓我受益匪淺。
跨階層之間的互動特別能體現教養,因為階層雖然客觀存在,強弱也自有差別,但有教養的人會無視階層,對人平等,而無教養的人會特別在意階層,對人三六九等。
是的,目前為止,社會階層之分依舊客觀存在,不可避免。人們往往用金錢的多少去衡量一個人的社會層次高低,也習慣性地用家境的好壞來區分這個人是否有教養。
但是前文所講的農民工,雖然處于社會底層,與飛機乘客還有A相比,家境顯然是不一樣的。但你說誰表現得更有教養一點呢?
其實,真正決定一個人教養的并不是他的家境,而是他的家風。
家風的好壞甚至直接影響了后代在社會上的發展,當你的父親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人們在提到你時也會對你尊敬有加,若你生在一個被人唾棄的家庭,那你也會跟著被人唾棄。
雖然這些事情都不絕對,但是在當今社會甚至是以前的封建社會里,這個道理都依舊存在著。
格里梅爾斯豪森說過:
沒有教養,沒有學識,沒有實踐的人的心靈好比一塊田地,這塊田地即使天生肥沃,但倘若不經耕耘和播種,也是結不出果實來的。
可見對孩子的教育中,家長首先就要做到“其身正”,只有家長做到了,家庭才會有正直的家風,才會教育出有教養的孩子。
“有教養的人的遺產,比那些無知的人的財富更有價值。”,這個社會并不討厭窮人,也不會因為你有錢就一味接納縱容你。
方原林摘自“淘漉文化”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