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濤
(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煙臺 264006)
硫回收工藝目前主要有濕法和干法脫硫,干法又分為:傳統克勞斯法、亞露點類克勞斯工藝,還原吸收類工藝、直接氧化類克勞斯工藝、富氧克勞斯工藝、和氧化吸收類克勞斯工藝;濕法主要有孟莫克MECS SULFOX工藝,魯奇的低、高溫冷凝工藝,托普索的WSA工藝等。
本次故障設備所處工藝為MECS SULFOX工藝,屬于濕法硫酸工藝,可以有效處理各種工況下的含硫氣體或廢液等化合物,焚燒爐是此工藝的核心設備。
酸性氣(H2S)在焚燒爐過氧燃燒生成SO2氣體、水蒸汽并向系統提供熱量。酸性氣里的碳氫化合物組分燃燒形成CO2和水蒸汽并向系統提供額外的熱量。酸性氣先進入到燒嘴里,與空氣按一定比例混合燃燒,燃燒需要的空氣由主風機提供,主風機的吸入口連接到空氣冷卻器的空氣出口,以提高系統的能量利用效率。
根據正常工況下酸性氣的組成,不需要額外提供燃料氣就能夠維持焚燒爐燃燒。爐子的出口溫度由燃燒的狀況和主風機送入的空氣量有關。裝置的負荷由供應到裝置的酸性氣中H2S含量決定。焚燒爐出口氣體管線設置在線氧分析儀,氧含量會隨著燃燒氣流的變化而波動。焚燒爐作為整個流程中重要的一環,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焚燒爐為臥式爐,設計溫度1450℃,工作溫度1100℃,設計壓力35KPa,工作壓力29.6KPa。爐壁設計溫度260~343℃。
燃燒爐內襯3層耐火磚(1層AL 90剛玉磚,2層LG140 0.8L保溫磚);對流段2層耐火磚(一層AL 90剛玉磚,1層LG140 0.8L保溫磚);各接管處砌筑保溫澆注料。另外,在對流段前段,砌筑3堵擋墻,以使反應更充分(圖1)。

圖1 焚燒爐結構
焚燒爐自2014年投入運行,11月份發現燃燒爐中段(前擋墻與中部擋墻之間下部筒體)外保溫鐵皮出現過燒痕跡,保溫下外殼溫度達500℃,嚴重超溫,隨即停爐檢查,內部未發現明顯裂紋及爐磚坍塌情況,見圖2。

圖2 超溫嚴重
(1)爐墻底部設計不合理。原設計中,為保證爐墻的強度,爐墻底部采用剛玉磚(如圖3),導熱系數高達2.4W/M.K,無法有效隔熱,故熱量傳遞到鋼殼上,導致超溫。

圖3 超溫處爐磚構造
原設計傳熱計算如表1,鋼殼計算溫度471℃。
(2)膨脹縫設計不合理。1100℃時剛玉磚的膨脹率為0.9%×2088=18.79mm設計時再加50%多余量,合理的膨脹量為30mm左右,而原設計中,膨脹縫尺寸為:22+20+29=71mm,遠大于膨脹縫的計算數值。
(3)原始耐火磚漿料填充不足,高溫煙氣竄入導致爐壁溫度超溫。按標準要求,灰漿飽和度應≥90%,而原始砌筑質量把控不嚴,灰漿飽和度不足,部分磚面沒有涂抹灰漿(圖4)。

表1 原設計傳熱計算

圖4 灰漿飽和度不足
綜合上述原因,于2015年大修時更換前中2堵擋墻及擋墻之間的耐火磚,并對耐火材料結構進行優化,具體方案如下:(1)將前、中擋墻底部180°剛玉磚,更換為1.4中質澆注料,兼顧強度及保溫性能(圖5和表2)。
更換澆注料后,前擋墻底部傳熱計算如表3,鋼殼計算溫度267℃。
中擋墻底部傳熱計算如表4,鋼殼溫度281℃。
(2)優化膨脹縫如表5。

表2 參數指標
(3)在施工過程中,嚴控砌筑質量,確保灰漿飽滿度≥90%,以避免煙氣竄入磚縫,見圖6。

圖5 更換示意圖

表5 膨脹縫數據

圖6 灰漿施工

表3 前擋墻底部傳熱計算

表4 前擋墻底部傳熱計算
經過此次檢修,前、中兩堵擋墻底部溫度滿足設計要求:(260~343℃),見圖7。

圖7 滿足設計要求
焚燒爐在投入運行后不滿一年時間,即產生外殼超溫情況,且在后續運行過程中,持續超溫,形成安全隱患。超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原始設計問題。爐墻底部采用剛玉磚隔熱效果差、膨脹縫尺寸過大,都是由于原始設計沒有考慮相關因素造成。
(2)原始施工問題。爐磚間漿料不飽滿,高溫煙氣竄入導致爐壁超溫,主要原因就是原始筑爐時未嚴格按照相關要求、施工方案進行。耐火材料的砌筑,很多步驟涉及到隱蔽工程,隱蔽工程的檢驗是重中之重,務必檢查到位。
通過本次檢修,基本解決了焚燒爐外壁超溫的問題,在后續的工程、生產工作中,應汲取本臺焚燒爐的經驗,避免同樣的問題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