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云(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司城鎮化規劃處處長):2018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9.58%,已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中后期,這一階段要把提高城鎮化質量放在首要位置。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是實現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優化人口和經濟的空間格局,又有利于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第一,都市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平臺。推進都市圈建設就是要打破行政壁壘,促進要素有序流動,形成都市圈經濟。培育發展都市圈,可以有力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先進制造業發展。
第二,都市圈是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抓手。都市圈是城鎮化空間中人口最為密集的區域,消費群體總量大、收入水平高、消費能力強,是各類新消費的策源地,是引領消費升級的重要引擎。
第三,都市圈是解決“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徑。通過都市圈建設,有利于將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到周邊中小城市,有效緩解交通擁堵、房價高企等問題,推動解決“大城市病”。
第四,都市圈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先行區。都市圈內農村發展基礎條件較好,城鄉差距較小、城鄉互動較多,受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是最有條件率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地區,是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重要著力點。
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是城鎮化工作的新課題。都市圈建設要充分考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和一體化發展程度,不應“一把尺子量到底”,不能一哄而上,要典型示范,在具備條件的地方做好一體化發展和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工作;要循序漸進,先易后難、分步有序,不能急功近利,不顧財力盲目攀比、過度超前建設。
顧強(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院長):我們希望都市圈是一個高質量的發展空間、人居環境、經濟載體。怎么促進都市圈的發展?關鍵要靠制度創新,在制度之下也要從小處入手,靠一些點的突破,逐漸積累到一定能量的時候來實現面上的突破。到底要發展什么樣的都市圈?什么樣的都市圈是高質量的?它的特征是什么?人們希望它是一個高質量的發展空間、人居環境、經濟載體。我認為高質量特征大概有五個方面:一是空間體系結構合理。城市間的發展落差非常大,中心城區與外部的節點城市、微中心,以及周邊城市之間的體系結構不合理。二是基礎設施有機耦合。網絡化是都市圈很重要的特征。三是公共服務勻質均等。理想中的都市圈是公共服務勻質均等的。城市群內應提供相配套的公共服務,但是城市之間財政等配置方面沒有協同機制,造成現在很多環都市圈區域公共服務嚴重短缺,而且短期內看不到解決的辦法。四是產業逆序梯度分布。從一般規律來說,都市圈產業呈逆序化分布,中間以三產為主,圈層二產比重較高,外圍以農業為主。五是治理機制開放包容。
楊開忠(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我國已經進入都市圈化時代,在這個時代,政府、企業、家庭和個人,城鎮、鄉村、區域發展,都要樹立都市圈思維,走都市圈化之路。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我認為,鄉村振興要以都市圈為主要依托,要都市圈化。中小城市發展都市圈化,就是要立足都市圈規劃建設運營管理中小城市,概括來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重點發展超大、特大、大都市圈內的中小城市。在超大、特大、大都市圈內,中小城市可以更好地分享集聚經濟,因而一般來講,具有更加優越的發展條件,客觀上會發展得更好一些。二是要培育發展現代化中小都市圈。這既是當前城鄉融合發展的客觀趨勢,也是中小城市和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這種趨勢有利于發揮中小城市溝通城市體系和鄉村體系的橋梁樞紐作用,有利于新型城鎮化,有利于區域協調發展,還有利于帶動鄉村振興。因此,中小城市要在盡可能融入超大、特大城市和大都市圈的同時,與周邊地區一起建設發展自身支撐引領的中小都市圈。事實上,發展中小都市圈也是發達國家的經驗。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率先在國家文件中提出發展都市圈的主張,但從文件內容來看,僅僅限于特大城市及以上城市與周邊地區組成特大城市及以上的都市圈。今年1月21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促進都市圈發展的意見,雖然拓展了都市圈適用的范圍,但仍然僅限于大城市及以上的城市。我認為,要適應我國都市圈發展客觀趨勢和實施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內在需求,進一步拓展都市圈理論和實踐適用對象,把發展中小都市圈納入國家都市圈建設的任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