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帆 張海峰



摘 要:本文以某工程為例,從底板、側板、頂板三部分,詳細介紹了埋地式儲油罐內貼鋼板由排版、吊裝、臨時加固到焊接成型的施工技術,以及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要點和措施。
關鍵詞:支撐結構;預制及安裝;焊接順序;檢驗
中圖分類號:TE9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07-0053-03
0 引言
今年來,埋地式儲油罐因具備結構牢固、容量大、占用的地面空間小、安全性能高等多種優點,受到各大建筑設計單位的青睞。此種類型的油罐以內貼鋼板作為內部結構,充當儲存油料的罐室,外附防滲混凝土作為防護。因其固有的結構特,此類油罐施工是自內而外的,先進行內貼鋼板施工,再澆筑外部混凝土結構。如此,混凝土澆筑時內貼鋼板臨時充當了內部模板。因混凝土自重及澆筑時的施工荷載的存在,內貼鋼板在后續施工過程中有受到破壞的風險。因此,內貼鋼板施工是該類油罐的施工重點和難點,必須嚴控制施工質量。本文以某工程為例,詳細介紹埋地式油罐內貼鋼板的施工技術。
1 工程概況
該工程為地下矩形鋼筋混凝土內貼壁儲罐,油罐單座容積約為3300m3,內設兩道隔墻,每個罐室凈尺寸為長24m、寬12m、高4m;罐體基礎、側墻及頂板均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罐體壁板均采用內貼鋼板,材質為Q235-B,其中底板厚度為8mm,頂板及側板厚度為14mm,底板與預埋件焊接固定,壁板及頂板焊接錨鉤與混凝土連接。罐體鋼材結構油罐內壁采用036-1/2耐油非導靜電防腐涂料防腐,油罐底板外壁采用環氧富鋅底漆涂料防腐。
2 工程特點及難點
油罐施工焊接量大、板材薄,壁板焊接易變形,焊接質量要求高,防滲漏要求高、防腐要求高。內壁鋼板在預制場拼板焊接完成后面積達12m×4m,單片重量約為5.5噸,起重吊裝難度高、拼裝精度要求高。
3 施工流程及工藝
3.1 施工流程
施工準備→鋼材進場驗收→鋼材打坡口噴丸除銹→鋼材涂裝→鋼材運輸→基礎驗收→罐底板鋪設→罐底焊接、焊縫檢測、真空試漏→罐壁板組焊→罐壁板焊縫檢測→罐壁板錨栓焊接安裝→罐壁板起立就位→罐壁板內部支撐加固→罐頂搭設鋪裝平面系→罐頂板鋪設安裝→罐頂板焊接→附件安裝→充氣試驗→檢查驗收
3.2 主要施工工藝
3.2.1 底板鋪裝焊接
(1)底板預制前應繪制排板圖,排板尺寸應結合現場位置及進場鋼板尺寸確定。相臨搭接焊縫距離不小于300mm;(2)底板下料尺寸控制長度為±2mm,寬度為±2mm,對角線之差為≤3mm,下料后上現場組焊;(3)底板之間搭接間隙≤1mm,搭接接頭寬度60mm,允許偏差為±5mm,。搭接接頭形式如圖1。罐底板組裝完成,局部凹凸變形量用2m靠尺加塞尺檢查,深度不應大于變形長度的1%且不大于15mm;(4)底板鋪設從低點至高點依次鋪裝,由罐頭端向罐尾端依次鋪設底板;(5)在下一張底板鋪設前應保證前一塊底板搭接位置間斷焊施焊完畢,搭接縫位置應無間隙;(6)為了保證壁板起立位置的平面,兩側底板邊緣部分應由搭接焊接方式過渡為對接焊接方式;(7)底板鋪裝完成后搭設側壁臨時支撐結構(見圖2),單側臨時支撐設置6道,每道臨時支撐結構采用三角斜撐結構形式,結構桿件為L100*100*8角鋼,臨時支撐結構在側壁板安裝之前安裝,6道臨時支撐安裝完成后需對與側板相連的6道直立柱側平面度進行復測,復測平面度控制在3mm范圍內。
3.2.2 側壁板預制及安裝
(1)壁板預制在鋼板加工場地內組拼后均采用埋弧自動焊焊接,形成4.5m×12m的分片;(2)在進行鋼板放樣時,應考慮鋼板的切割余量。放樣完畢并檢查尺寸,應滿足:板長大于等于10m時,長度偏差±2mm,寬度偏差±1.5mm,對角線之差≤3mm;板長小于10m時,長度偏差±1.5mm,寬度偏差±1mm,對角線之差≤2mm;(3)各層壁板的縱向焊縫均向同一方向錯開,其間距宜≥300mm;(4)底層壁板的縱向焊縫與罐底邊緣板對接焊縫之間的距離≥300mm;(5)罐壁開孔需增設補強板,其外緣與罐壁縱向焊縫之間的距離≥150mm;(6)將壁板半成品堆放在專用胎具上,以避免成形后的壁板在搬運過程中發生變形;(7)安裝時先安裝24米長度方向側壁板,再安裝罐頭罐尾側壁板;(8)罐壁板預制時,錨栓在地面完成焊接安裝;(9)吊裝方案確認。單片鋼板重約5.5噸,采用90噸履帶吊將側壁分片依次吊裝就位。用吊杠平衡梁吊裝,吊裝時分片側壁設有4吊點起吊,吊點均布在臨時支撐H型鋼上,型鋼規格為H350* 175*7*11mm,吊點處設有局部補強措施。分片吊裝過程中,采用2臺90噸履帶吊分別位于罐頭、罐尾兩側,此時吊車作業半徑為28米,經過計算兩臺履帶吊起吊能力滿足吊裝要求。側壁板分片吊重示意圖如圖3;(10)各壁板的垂直度允許偏差,不應大于5mm;(11)壁板組裝后,焊縫錯邊量不應大于1mm。罐壁的局部凹凸變形應平緩,不得有起伏劇烈,罐壁的局部凹凸變形量用1.5m靠尺加塞尺檢查應不大于10mm;(12)組焊完畢后對每條焊縫進行抽真空試驗,試驗合格后焊接預埋錨栓,然后進行壁板起立就位;(13)罐體壁板吊裝焊接完畢后,灌壁內采用φ48*3.5鋼管制作滿堂支撐架,用于下達工序施工。
3.2.3 頂板預制及安裝
(1)頂板預制前根據實際進場鋼板情況,按排板圖進行排板,檢查放樣無誤后方可下料;(2)頂板下料尺寸控制長度偏差±1.5mm,寬度偏差±1mm,對角線之差≤2mm,下料后在現場組焊;(3)頂板安裝前,應按圖紙要求復核罐壁側板尺寸,在罐室內部搭設臨時支撐結構,臨時支撐結構全部由腳手架組成,腳手架尺寸形成頂面鋪裝平面系,平面系坡度按照設計要求形成坡度,然后對鋪裝平面系平面度進行復核,平面系平面度要控制在5mm誤差范圍內,依次鋪裝頂板;(4)罐頂板組裝完成后,用1.5m靠尺檢查鋼板局部凹凸變形量,深度≤10mm。
4 油罐焊接技術要求
根據施工圖紙要求及施工現場實際情況,側壁板對接焊縫現場采用埋弧自動焊,焊絲為Φ4,埋弧焊絲為H08A、焊劑為HJ431,其它角焊縫焊接采用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手工電弧焊,焊絲牌號ER50-6及THY-51B、焊條牌號J422。
4.1 一般要求
側壁板對接焊縫現場采用埋弧自動焊,對接處打坡口,兩塊鋼板之間間距8-10mm,如圖4所示焊接,正面對接好并用碼板碼好,鋼板背面貼陶瓷襯墊,然后進行CO2打底施焊,打底施焊結束進行第二層施焊,最后用埋弧焊進行蓋面。待焊縫冷卻后,去除反面陶瓷襯墊。
4.2 焊接順序
4.2.1 罐體壁板與罐頭、罐尾及底板之間的焊縫(側板焊接順序示意如圖5)
(1)利用工裝材料對焊縫進行加強支撐,側壁與罐頭、罐尾角接焊縫每500mm設置一道加強支撐,側壁與底板之間的加強支撐每2000mm設置1道;(2)先焊接側壁與罐頭、罐尾之間的立角焊縫1,焊角高度為14mm;(3)焊接側壁板對接立焊縫2,焊前利用工裝碼板將焊縫碼平加強;罐壁的對接焊如圖6,應先焊縱向焊縫①,后焊橫向焊縫②;(4)焊接側壁與底板之間的角焊縫3,焊角高度為8mm;為便于側壁角鋼裝焊,先將焊縫5向內側焊接300mm;(5)焊接加強角鋼焊縫4,焊角高度為8mm;(6)焊接罐頭、罐尾壁板與底板之間的角焊縫5,焊角高度為8mm;裝焊加強角鋼焊。
4.2.2 底板焊接(焊接順序示意如圖7)
(1)底板鋪設前邊緣100mm處打磨干凈,底板安裝后在搭接焊縫上,沿24m方向設置碼板,每2m設置1個,碼板僅底側與底板焊接;(2)側壁對接焊縫、側壁及頭尾板與底板、加強角鋼與壁板及底板焊縫焊接前先刨除3、4焊縫區域的定位焊;(3)按圖示順序依次焊接編號1、2的焊縫,焊角高度為8mm,兩次焊接成型;(4)焊接焊縫3,利用工裝槽鋼對焊縫4區域其進行約束;(5)依次焊接焊縫3及焊縫4;(6)板焊接完成后,對其焊縫進行真空密性試驗,試驗真空度不低于-53KPa。
4.2.3 頂板焊接
(1)頂板與壁板之間的內側仰角焊縫采用邊安裝邊焊接的方式進行,每安裝完成一塊頂板后將其與壁板之間的焊縫焊接完成,焊角高度為13mm;(2)所有頂板安裝完成后按圖8示意順序依次進行焊接,焊角高度為14mm。
4.3 焊縫焊接檢驗
(1)首先應對焊縫進行外觀檢查,檢查前應將熔渣、飛濺等清理干凈。
(2)焊縫表觀質量應符合以下規定:焊縫表面不得有氣孔、裂紋、夾渣、弧坑和未焊滿等質量缺陷。
對接焊縫咬邊深度≤0.5mm,咬邊的連續長度≤100mm,焊縫咬邊的總長度,小于等于該焊縫長度的10%。
對接焊縫的余高(如圖9):罐底焊縫的余高≤2mm,罐壁焊縫的余高縱向≤1.5mm。
(3)底板三層鋼板重疊部分的搭接接頭焊縫,應進行滲透檢測。
(4)對接壁板焊縫應從每條焊縫中任取整條焊縫長度20%進行UT超聲波檢測。
UT檢測不合格時,如缺陷的位置距離端部不足75mm時,應在該端部延伸300mm作補充檢測,如延伸部位檢測不合格,應繼續延伸檢測。
5 油罐充氣試驗
油罐用氣體進行試壓,試壓區應設置警戒線。升壓時應緩慢,每升至規定試驗壓力的十分之一時,保壓時間應不小于5分鐘,對油泵間罐池封門板所有焊縫進行全面檢查,直到升到試驗壓力,保壓30分鐘,并在該壓力下對可見焊縫和連接部位等用肥皂液或其他檢漏液檢查,無泄漏(不起泡)為合格,試驗完成后應填寫相關試驗記錄。試壓用壓力表要由計量單位進行標定合格。
6 結語
此項埋地式油罐內貼鋼板施工技術思路清晰,組織合理,流程相對簡捷,臨時加固、誤差控制及質量保證措施穩妥可靠,并設有嚴格的質量檢測環節,可保證其施工質量及過程的安全性。該項施工技術對類似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立式圓筒形鋼制焊接儲罐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128-2005)[S].
[2] 《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5-2010)[S].
[3] 《鋼制壓力容器焊接規程》(JB/T4709-2007)[S].
[4] 《焊工技師必讀》(2005-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