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勇
摘 要:本文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及工作經驗總結,對農村公路建設的生態現狀進行了總結,對綠色農村公路建設理念的應用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綠色農村公路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對策,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綠色公路;農村公路;建設發展
中圖分類號:U41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07-0105-02
0 引言
農村地區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屬于我國極其珍貴的財富,在修建公路及日常養護施工的過程中,都必須注重保護自然環境和資源保護,以防發生重大污染及破壞問題。為實現這一前景目標,要協調好農村公路建設的各環節工作,盡可能降低對農村自然資源、環境的破壞度,并減少資源的實際消耗量,實現綠色公路養護的理念,促進公路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1 農村公路建設的生態現狀
1.1 生態環境平衡性被破壞
農村公路大規模擴建的同時,農村地區自然資源遭到很大程度的損壞,使當地生物鏈平衡性受到影響,接著破壞了整個生態系統的良好循壞狀態。在修建公路期間,許多生物的生活棲息地受到破壞,迫使一些物種遷移乃至滅絕。這種狀況之下,生物鏈間環環緊扣的情況被打亂,某一物種受損害或者滅絕都會累及其他物種,最終使生態系統平衡狀態被打破。
1.2 農村地區水土資源污染嚴重
一方面,在農村公路建設進程中,使地表、地下的水源遭到污染。實際施工時,部分施工單位違規運用一些被禁用的化學類物品,致使有害物質流向地下水內。如果人飲用了這些被污染的水,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身體不適現象。此外,有害物質流向地表水,很可能誘發動物死亡、植物枯萎,使生態環境亦受破壞。另一方面,可能導致地下水的流向改變。若在農村公路建設中沒有結合實地情況進行規劃,有可能發生“亂采亂挖”現象,使地質結構受到較大損壞,然后引發塌方、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災害。而且,亂采亂挖會改變地下水原來的流向,導致耕地荒蕪、地表植被枯死等諸種問題出現。
1.3 農村耕地資源大量流失
農村公路沿線途經的許多地區都會出現耕地征用現象,若在規劃階段沒有考量好耕地征用問題,將會導致耕地資源大量流失。一般而言,農村公路建設的回填材料、土方等大多來源于當地,這就會對耕地造成較大程度的損壞。同時,施工進度中,施工單位為求減少成本支出或縮短工期,違法征用過多農耕土地、資源,導致資源利用率大大降低,且出現耕地資源大量浪費的問題。
2 綠色農村公路建設理念的應用
2.1 綠色公路建設理念
在傳統農村公路工程建設過程中,由于人們并未意識到節能環保的重要性,導致對大量資源的不合理浪費,并給生態環境形成了較大的危害。如今,國家大力發展環保事業,怎樣將綠色公路理念充分的融入到農村公路建設當中,成為了我們共同面對的一個問題。綠色公路應貫穿農村公路建設的全過程,即規劃、設計、建設、運營階段,結合每個項目的特點、因地制宜,把農村公路打造成具有“節能減排、資源節約、生態友好、景觀優美、安全耐久、高效智慧、服務多元、協調發展”內涵與特點的現代化綠色低碳農村公路。
2.2 綠色公路在農村公路建設中的應用
(1)嚴格保護土地資源。取土、棄土與改地、造地、復墾相結合,高效利用沿線土地,深度貫徹實施“零棄方、少借方”的理念。與地方政府簽署相關協議,將本項目挖余土方用于地方政府的土地整治如改地、造地工程。隨后對其進行整平、復墾或綠化。
(2)積極應用節能技術和清潔能源。根據農村公路建設所在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采用太陽能或風力發電等方式進行供電,服務區、管理中心、收費站的照明采用LED節能燈具,節約前期投資及運營期間的能耗。
(3)設計標準化。路緣石、邊坡防護、排水溝及截水溝等圬工構件均采用預制塊,統一水泥砂漿、混凝土強度標號,集中預制,模塊化施工。除特殊部位外,橋梁構造物盡可能采用常規結構,各部位盡可能采用統一型式、尺寸、配筋。如橋梁的立柱、樁基、墩臺、上部結構尺寸等,避免無謂增加建設成本。在農村公路設計時,盡量采用標準跨徑、型式的預制結構,實現混凝土集中拌和、鋼筋集中加工、構件集中預制、為實現農村公路標準化、集約化施工提供有利條件。結合項目實際情況,在不增加工程造價的情況下,推進鋼結構橋梁的應用,發揮剛結構農村公路的優勢,達到降低全壽命周期成本、提高工程內在品質的目的。
(4)施工標準化。施工標準化是加強建設管理,實現工程建設的保障,可以提高施工現場管理水平,保證施工安全和工程質量,全面實施工地標準化建設,促進工程質量、安全管理及文明施工水平的提高,消除安全隱患,實現施工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精細化,全力提質增效。駐地、拌和站、鋼筋加工場、預制場及小型構件預制場等工程設施場地應設置整齊、完備的標示標牌和相關上墻圖表,其尺寸規格按建設項目統一尺寸要求執行,工程設施場地均應設置“五牌一圖”(工程概況牌、安全生產牌、消防保衛牌、管理人員名單及監督電話牌、文明施工牌和平面布置圖)等明示標志。
(5)大力推行廢舊材料再生循環利用。積極推廣和采用瀝青路面的再生技術,實現對筑路材料的二次利用,體現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從節約資源、降低造價的角度出發,對舊路盡可能的進行補強利用。對于舊瀝青路面病害處理以及新舊路面銜接等產生的舊路的銑刨料,設計對其進行乳化瀝青冷再生,擬用于路面底基層等部位。
(6)混凝土養護用水的利用。在對預制梁進行混凝土澆筑之后,需要依據工程施工要求進行七天以上的灑水養護,期間會用到大量的水資源。可以在施工現場設置一定數量的排水溝,對養護過程的地表水以及自然降水進行收集,在經過一定的沉淀處理之后,繼續將其用在農村公路維護當中,從而實現對水資源的重復利用。在特殊的環境下,如項目處在缺水干旱地帶,可結合生態邊溝開展集水窖蓄水工程設施的建設,把集流面所匯集的徑流攔蓄儲存起來,以備后期利用。
(7)推進建設管理信息化。為更好的落實交通部信息化的建設要求、對農村公路進行更好的管理,將項目建設中所涉及的試驗室、拌合站、預制梁場、鋼筋加工場、橋梁施工進行實時視頻監控,預應力張拉、試驗室數據及拌和占生產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存儲,并對不合格數據進行報警短信通知相關負責人,將實時視頻畫面、拌合站生產、試驗室數據等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在同一軟件平臺中進行實時展示,實現互聯網遠程監控。
(8)打造特色公路景觀和文化。堅持農村公路工程防護與景觀相協調,構建生態邊坡、綠色景觀帶。拓展農村公路旅游功能,根據區域特點打造符合地域文化特色服務區,主要體現在建筑造型及外立面。
3 綠色農村公路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對策
3.1 確立環境資源保護的核心地位
修建農村公路前,要求施工單位考察實地條件情況,并合理規劃、選定建設線路。在施工期間,必須始終把環保問題列于首要地位,并遵從資源環境、公路建設協調、均衡發展的相應原則。選定具體建設路線時,要盡量避開自然環境的敏感區域。這里提到的環境敏感區域即指療養院、居民住所點、水資源、學校區域、地表植被及動物棲息地等。除此之外,相關的交通部門與責任部門要積極宣傳可持續建設的理念,充分發揮出環保法律法規的法律效應,讓施工單位遵循相關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展開農村公路工程的施工操作。
3.2 制定科學規范的環保評價機制
農村公路建設需納入科學、規范的環保評價體系當中,使農村公路工程規劃、實際施工過程及后期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都接受環保評價機制的監督與引導,使農村公路建設對自然環境的不良影響降至最低。環保評價的具體細則大致應囊括:土地資源方面評價、生態工程方面、礦物資源方面評價、規范管理方面評價等相應指標。在構建環境評價體系的同時,必須尊重與了解當地農民具體意愿及其選擇,向農民講述清楚環保評價體系的建立必要性,使他們充分支持環境評價工作的開展,進而發揮出資金監督、施工監管、環境保護等各方面的作用。
3.3 確保環保資金與技術的有力支持
修建農村公路的同時保護自然資源與環境,既需要盡力維護生態環境,又要努力修復已被破壞的自然環境。為此,要有充足環保資金及技術作為后盾支撐,以保障環境保護的連貫開展。還有,自然環境的維護工作應依照實地問題展開細致分析,并擬制可行的技術措施進行有效防控。環保資金、環保技術是環境保護工作中的兩大基礎要素,缺少其中一個都難以順利完成環保任務,應在切實落實兩者的前提下進行高效利用,以良好保護公路修建場地的環境、資源。
3.4 強化對資源破壞、環境污染行為的執法力度
首先,制定嚴格的環保考核體制。對農村公路建設中的環保目標進行量化、細化,并將職責分配于各個鄉鎮人民政府,擬制嚴格的獎懲規定,并要求簽訂環保目標責任書,將考核結果納入干部聘用相關依據中。然后,健全農村公路施工項目審批體系。審批機關須對農村公路施工項目展開嚴格審核,首要考量其對環保、資源方面的破壞情況,若超出規定范圍不予通過。對審批通過的農村公路施工項目開展追蹤式監管,以防環境被污染、生態受破壞。最后,嚴格執行資源破壞、環境污染行為的處罰。嚴懲以“新農村”發展為口號的違法批地、盲目占地、環境破壞等違法性行為,并且展開公開調查、公開懲處,公開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做到不徇私情、嚴厲打擊。同時,縣、鄉鎮人大應強化環保執法檢查與監督實施力度,積極健全縣、鄉、村的執法監管網絡,將監管責任逐級落實到位,使環保執法有效開展。
4 結語
總而言之,農村公路建設要全面考量當地自然環境、資源情況,展開建設規劃工作。通過確立農村公路建設保護核心地位,制定科學規范評價機制,確保資金與技術的有力支持,同時,將綠色公路理念充分的融入到農村公路設計和施工建設當中,其對于農村公路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更加符合現代人對出行的需求,有效體現了農村公路可持續發展的前景與建設理念,對于國家經濟的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楠.低碳理念下綠色公路建設的技術要點分析[J].交通世界,2017(08):136-137.
[2] 周紅萍.綠色低碳理念在公路設計中的體現[J].交通建設與管理,2014(22):53-56.
[3] 林才奎,方建勤.綠色理念指導下高速公路建設管理實現途徑的研究[J].公路,2010(1):98-101.
[4] 程文哲.綠色理念指導下高速公路建設管理實現的途徑[J].工程技術研究,2017(10):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