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霞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精神生活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化,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人的更高一層次的和諧發展。人的和諧發展離不開的人的精神需求的合理滿足,因此本文從人的和諧發展角度出發,對人的精神需求與人的和諧發展的關系做了分析,認為人的精神需求對的人的和諧發展具有喚醒作用和價值導向作用,因此加強對精神需求的合理引導對人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人的和諧發展;精神需求;合理引導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07-0208-02
人的精神需求是人的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人是否能和諧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的精神需求是否能得到合理滿足和合理引導。這是因為:一是精神需求是人類生存的精神支柱,對促進人的和諧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二是精神需求也有積極與消極、健康與不健康之分,要讓精神需求在人的和諧發展中充分發揮其作用,就必須從社會的物質、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入手加強對現代人們精神需求的合理引導。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
1 人的和諧發展
和諧發展是我們人類社會發展不懈追求和完善的永恒主題。要理解和掌握人的和諧發展,就要從人的和諧發展思想的歷史中去追尋。
1.1 人的和諧發展思想的歷史追尋
有關和諧發展的思想由來已久。比如我國一部古老的文化典籍——《易經》中就有“天人合一”,其基本含義是“人物交融,主客渾一,人與自然融合。”[1]強調的是“人道”和“天道”的和諧協調關系。早在先秦時期提出的“和合論”,就是要是使人獲得全面的和諧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合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就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追求的就是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王國維也曾把人自身的和諧,提高到人的精神追求上來,他認為:“人之能力分為內外二者,一曰身體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發達其身體,而萎縮其精神,或發達其精神,而罷敝其身體,皆非所謂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與身體,必不可不為調和之發達。而精神之中又分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對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備真美善之三德。”而求真、向善、愛美正是精神追求的三種模式,由此可見,王國維把人的精神追求看作人的和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先進理念。
1.2 人的和諧發展的含義
人是自然本質與社會本質的統一。人的自然本質是人存在的基礎,而人的社會本質才是主導,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解讀人的和諧發展的含義:一個方面是從內在元素看,人自身各種因素的協調發展,即人的身心的和諧發展;另一個方面是從外在元素看,人與外部各種關系的協調發展,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同時,這兩種協調發展又都是動態的,是人在內外元素相互作用中不斷趨于和諧的一種動態平衡。
首先,人的身心的和諧,主要是指人自身的內在因素與人的外在表現都能同其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相適應,并能夠積極推動社會和時代的進步。其次,人與客觀外在元素的統一又包含這樣兩各方面:一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二是人作為個體,與整個社會的融合。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由無數人的個體組成的,因此,人與人之間不是相互排斥和相互隔離的,而是相互交往,相互關聯,在不斷磨合中尋求更好的生存狀態。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人在追求發展中逐漸趨于和諧,同時,人又在和諧中突破,尋求新的發展。發展與和諧成為人的生存本質,因而,人的本質不僅僅是人的物質性身體的存在,更是一種超越生命的存在。
2 精神需求對人的和諧發展的作用
2.1 喚醒作用
人的發展不僅需要外力的作用,更需要人的內在動力作用。人的發展是內在元素與外在元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外因固然重要,但沒有內因,外因無法發揮它的作用。因此人的發展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其內在動因的“發展”。人的存在首要是物質需求的滿足,而物質需求的實現正是人自主自覺地能動創造過程的結果,是人對現有的不滿和否定,以及對更高追求和向往的觸動,這就是人的發展的可能性的根源。正是人的內在精神需求的不斷變化,才賦予不斷更新的自我,從這個意義來講,精神需求對人的自我發展是一種促進和推動,形象一些來講,就是“喚醒”,就是使人在現實的社會中不斷地變化發展,不斷地展示新的自我,不斷挖掘自身的潛能,創造性地實現“和諧的我”。
人的精神需求是人自身發展的內在力量,是人發展的動力之源。從這點來看,人自身就有自覺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自我否定、自我建構的意識,這些精神力量不斷地“喚醒”內在的自我,促使自我不但要重視自身的內在和諧,還要重視人自身與外部的和諧共處,即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因為只有這樣,人才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也才能使自身的主體性得以充分體現,才能更好地展示一個“全面的我”。
2.2 價值導向作用
在人的和諧發展中,精神需求還充當著價值導向的作用,當然,這里的精神需求是指積極的、健康的、合理需求。這主要是因為:首先是人的和諧發展的三個方面包含著精神需求的基本內容。人的和諧發展是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三者內容的協調發展,而求真、求善、求美是人們精神需求的三個基本方面,它們揭示的也正是這三種關系,可見,精神需求的發展影響著人的和諧發展。其次,精神需求的合理滿足有助于個體健全人格的形成,精神需求的合理引導有助于個體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而只有使一個人有了健全的人格,有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造就一個和諧的個體,才能合理地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錯綜復雜的關系。最后,精神需求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變化,無論從需求內容還是到層次質量,都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些新變化都引導著人們不斷更新個體的精神世界,從而使個體自身在變化中不斷調節以求“和諧”。
積極發展各種健康有益的文化,提高人的審美趣味,滿足人們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需求,增進人們的精神和諧感、幸福感和認同感,從而促進人的和諧發展。
3 加強精神需求的合理引導 促進人的和諧發展
3.1 加強物質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建設,為精神需求的健康發展提供前提條件
馬克思關于人的精神需求的理想目標,就是人的全面和諧發展。而人的和諧發展的實現,需要生產力高度發展這一強大的物質基礎。他曾經明確地指出,“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恩格斯也指出:“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水平上,社會全體成員同樣的合乎人所應有的發展才有可能,每個人全面發揮他們各個方面的才能才有可能,為使每個人都有充分的閑暇時間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化科學、藝術、交際方式等等中間承受一切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把一切從統治階級的獨占品變成社會的共同財富并促使它進一步發展創造了可能性。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活動。”因此,只有社會生產力取得了大發展,人的最基本的物質需求得以滿足,人的精神需求才能得以發展,并不斷豐富。
現代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生存空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為精神需求提供了優越的、必要的、先決的條件,社會文明的發展為精神需求的豐富發展奠定基礎,生態文明的發展,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精神需求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能。只有不斷加強物質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發展,才能為精神需求的健康發展提供條件,也才能促進人的和諧全面發展。
3.2 加強精神需求合理引導的政治保證
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則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成果。現代文明社會的發展,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人與自然然生態環境的全面協調的發展。物質文明是中心,精神文明是先導,社會文明是主體,生態文明是基礎,政治文明是保證。
要促進人的和諧發展還必須發展高度的政治文明,必須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其中,堅持黨的領導是根本。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就是要擴大民主,促進法制的完善,實現依法治國。加強政治文明建設,能夠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保障人民的政治權利、經濟和文化權益;能夠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進步。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為人的精神需求和權利的實現提供了保證。
3.3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高人們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圍繞和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促進全面改革和實行對外開放,必須堅持思想基本原則。不斷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才能更好地促進人的和諧發展,這就需要在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上下功夫,創造實現人的精神需求的滿足和全面發展的人文環境。
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有機融合,既是人的內在素養的提升,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在當代,不斷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可以讓人的內在潛質得以有意識地挖掘與發揮,賦予了思想道德素質豐富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豐富精神世界;加強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有利于人形成積極的價值取向和正確的政治方向。只有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有機融合,才能使人們獲得精神動力和文化活力,才能推動全民族先進文化的發展,才能使人們的精神世界充滿朝氣和活力,也才能曾強人們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
人的和諧發展是人自身的和諧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的統一。而人的精神需求是這二者和諧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必須加強對精神需求的合理引導。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人自身因素的協調一致,才能有效地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社會的和諧,也才能凸顯人的價值及人存在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豪良.略論中國現代教育哲學的發展[J].襄樊學院學報,2000(03):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