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燕
【案情】李某(女)與楊某于2018年1月結婚,婚后因雙方性格不合,為生活瑣事經常發生爭吵,故李某提出與楊某離婚,并要求楊某返還結婚時父母贈送的嫁妝。楊某表示嫁妝屬于夫妻共同財產,不同意全部返還。
【評析】所謂嫁妝,是指女方出嫁時,娘家為女兒準備的結婚用品,如車子、房子、衣被、家具等。女方結婚時,父母為了讓女兒今后的生活可以過得更好一些,通常會為女兒準備一些嫁妝帶到男方家去,因此嫁妝應屬于女方父母實施的贈與行為。從法律角度來講,嫁妝必然是包含了父母對自己女兒贈與的意思表示,而對于該嫁妝是否包含對另一方的贈與,在女方父母無明確意思表示的情況下,則是存在爭議的。
我國《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五條規定:“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從該條款可以看出,贈與是需要贈與人實施贈與行為,且受贈人作出接受贈與意思表示的法律行為,受贈人的意思表示可以是明示,也可以是默示。而《婚姻法》第十七條、十八條表明: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獲得的贈與財產屬于夫妻共同財產,但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則屬于個人財產。從該規定來看,在贈與人無明確意思表示的情況下,以“是否為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這個時間點來認定是否屬于夫妻共同財產。但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女方父母實施贈與行為時并不會考慮雙方是否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更多的是在雙方舉行結婚儀式前后實施的贈與行為。因此,不能完全以雙方是否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即是否辦理了結婚登記這個時間節點來認定是否屬于夫妻共同財產。
對于嫁妝的歸屬認定問題,應區分不同的情況進行認定。男女雙方結婚組建的家庭是夫妻共同組成的生活共同體,而不是個人的。對于一些日常家用產品,如冰箱、洗衣機等物品,女方父母在實施贈與行為時,主觀意識上是供雙方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且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也是雙方都享受到了贈與物提供的服務,故應認定這類物品屬于夫妻共同財產。而對于一些私人物件,如戒指、項鏈等,因其具有人身專屬性,參照《婚姻法》第十八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則該類嫁妝應屬于贈與人以自己的行為表示明確贈與一方的個人財產。而對于房產、車輛等通常需要進行物權公示的大額財產,若在進行產權登記時登記在了雙方名下或由于某些原因登記在了男方名下,則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視為女方父母對雙方的贈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