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金祥
【摘要】? 自從我國“法 治”入憲,法治建設走到了今天,還只是注重一些制度和技術,卻沒有把握法治精神。真正的法治需要的不只是一些具體的操作規程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具備一種法治精神,公安大學生應崇尚法律,尊重法律,以法律為行為準繩。熟悉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能夠按照公安工作專業化、職業化、實戰化要求,系統掌握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掌握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及相關的知識、方法,具有從事公安法制實際工作的專業核心能力和初步的研究能力。
【關鍵詞】? 公安大學生 法治信仰 法制理念 應然狀態
公安院校培養忠誠可靠、專業精通、文武兼備、作風頑強,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法治意識、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公安實戰能力,能夠在公安機關從事公安法制工作和在其他政法機關從事相關工作以及在相關領域的高素質應用型警務人才。
一、應然狀態中的公安大學生法治理念與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
1.應然狀態中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是指人們對于法治的想法,對于法治的觀念以及對于法治的理想。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人們對于社會主義法治的認識,它包括人們對于社會主義法治的理解,對于社會法治對于現代社會發展的作用,對于社會法治如何實行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和分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當前法治社會構建的基礎,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起著指導作用,并對于當前我國社會法律意識的覺醒以及依法治國思想的構建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由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等五個大的部分構成。公安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專政工具,是國家法治推進的堅定力量,其行為理應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指引下進行。因為公安大學生的特殊性,公安大學生的法治理念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框架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群眾路線。群眾路線并不是口號,他是實實在在的工作方法。當下我們公安大學生特別是年輕公安大學生,存在著工作偏向虛擬化的現象,暴露出公安大學生時代代溝的問題。一些公安大學生在虛擬網絡上能夠溝通自如,但真正讓他們深入社區,進入人群,走進居民的家里卻突然變成了社交盲人,這與公安大學生主要做人的工作性質顯得格格不入。強調群眾路線,不僅僅是新時期加強警隊建設的需要,更是一個歷史命題。
二是服務大局。公安大學生作為階級國家專政的工具,一切服從服務于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的制定和執行這應當是其自身內在的要求而不應該是來自外在的壓力。實現公安大學生自身、地方、中央利益的協調統一,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擺在公安大學生這支隊伍面前不可小覷的命題。
三是匡扶正義。公安大學生作為社會治安的維護者,承擔了很多來自于人民群眾的期望和要求,因此公安大學生工作的基礎是要有公平正義的執法態度,法治理念的形成對于提升公安大學生執法態度的正確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自由、平等、公平,是人類孜孜追求的大同理想,在現代文明的大背景下公安大學生應當通過對正義的捍衛,守護不斷完善的人類理想。
四是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是檢驗公安大學生這支隊伍忠誠度的首要標準,也是公安大學生法治理念最核心的內容。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各個層面都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在無形之中給社會的穩定帶來很多不確定因素,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本領扎實、忠于黨、終于法律的公安隊伍,是時代的要求。強化公安大學生忠誠度的教育,讓忠誠警魂成為公安大學生這只隊伍性格的構成部分之一,應當成為公安大學生的自覺行動。
2.應然狀態中的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
法治信仰是指人們在處理問題時利用法律的方式來進行思維,從法律的角度看問題,由以往的經驗主義改變為以法治思想為主的法治信仰。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它是一種規則性思維,是指公安大學生在面對警務問題時,依據公安大學生法治理念的要求對警務問題進行法律方面的思考,從法律的角度來解決問題。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具有其特殊性和規范性,它是一種規則性思維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首先,講求合法性。合法性是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的核心內容。公安大學生作為階級國家專政的工具,在某種程度上是治理手段法律的代言。讓自身行為與法有據,不僅僅是法律的要求,更應該是公安大學生行為的自覺行動。做到依法行政讓每一個行政行為都符合合法性、合理性的要求;堅持依法司法,讓程序正義、實體正義真正落到實處,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司法的公平、公正。
其次,強調邏輯性。從具體法律的運用,到各部門法之間位階的理解,都對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提出很高的邏輯性要求。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不是簡單的按圖索驥,而是以具體的案件事實為小前提,以具體的法律規定為大前提,在大前提到小前提再到大前提之間循環往復不斷應證的法律循環性思維。一個法律結論的得出必定是經過縝密的邏輯推理得出來的,而且也只有在法律循環性思維下的行為才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應當是一種法律循環性思維,這種思維應當成為每個執法個體的習慣。
最后,更注重安全性。安全既是工作本身對公安大學生提出的要求,更應該是公安大學生個體的一種。自覺。公安大學生這一特殊身份本身就帶有平安、安全的象征意味。可以想象一個公安大學生自己都不能保證自身行為的安全性,如何去保衛一方的平安呢!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就是一種安全性思維,他讓公安大學生行為時能夠時刻做到于法有據,能夠做到確信自己行為的有章、有規可循性即安全性。另外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也是一種利他性安全性思維,他讓公安大學生的行為對象,接受的是法律的規制,而不是人的規制。
3.公安大學生法治理念與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的關系
理念是性格、是前提,它屬于宏觀層次的處于支配地位的靈魂范疇;而思維則是在性格影響之下對對象觀察的角度與方法,它與理念相對屬于中觀層次的結論范疇。公安大學生法治理念是公安大學生群體的性格,在它的影響下形成具體的觀察世界的角度與方法的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另外公安大學生法治理念與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又存在著前提與結論之間循環往復相互印證、相互加強的過程。因此當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在公安大學生法治理念的指引下得以形成,將啟動公安大學生法治理念與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之間相互強化的循環,從而使得整個公安大學生文化軟實力得到提升。
二、公安大學生思維與應然狀態中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的差距及原因分析
1.公安大學生思維與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的差距
當前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背景的思維革新正深入的推進,社會各個層面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但是以往僵化半僵化的思維模式仍然處于統治地位,就警隊而言這種現象尤為嚴重,警務思維革新面臨著眾多的困難與挑戰。當前的公安大學生思維與應然狀態中的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基礎前提的缺失。扎實的法學素養是形成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的第一要求。一種思維模式的形成是建立在對該種事物一定認識的基礎之上的,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當然也是一樣。但是當前大部分公安大學生的法律基礎相對較差,基礎性的法律知識并不具備,給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的形成造成一定的阻礙。如果連法律為何物都不知道,如何確保自身行為的合法性,又如何自覺的去以合法性為第一思維,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之合法性思維又存在于何處?
二是程序邏輯的混亂。執法、司法的公正不僅僅體現在實體的公正上,更多的應該是體現在程序的正義上。注重程序邏輯,明確法律適用的位階差別,在法律循環當中實現正義的實體。沒有程序的正義,再公正的實體也是難以讓人信服。當前在經驗思維的影響下,公安大學生執法、司法缺乏章法,在一定程度上將明文的程序懸置高閣。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下的程序邏輯思維并不是按圖索驥,而是更高層次的大前提到小前提再到大前提的法律循環性思維。連按圖索驥都做不到,何談更高層次的法律循環性思維?
三是正確安全觀的缺位。我們對公安大學生的定義中肯定有安全這個名詞與動詞。安全自己、安全他人,自己安全、他人安全,這是不可顛倒的邏輯。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應然狀態中的公安大學生行為等同于法律行為,也就是說公安大學生行為時刻要與法有據。但是當前公安大學生法律素養不高,如何去保證自己的行為與法有據?認真考究起來,是不是可以說當前大部分公安大學生的大部分行為都存在違法的成分呢?公安大學生連自己行為的安全性都無法保證,如何去安全他人?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之安全性思維的形成迫在眉睫。
2.差距產生的危害
公安大學生思維與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由于這種差距并不是由單一原因造成的,并且要縮短這種差距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對公安大學生工作的法治化改革以及社會法治化建設造成的危害也不是短時間能夠得到解決的。這種差距產生的影響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一是警務處理中產生不公平現象,造成人們對于公安大學生形象的誤解。在警務處理過程中,公安大學生法治意識的薄弱會造成對于警務的錯誤判斷,同時對于警務處理也可能有失公平。這種現象可能會造成刑罰的濫用,甚至會產生冤假錯案。
二是警務處理不夠規范化,不利于社會的安定和諧。規范化和法治化的警務處理能夠增強人們對于公安大學生工作的信心,從而實現對社會發展和建設的信心。
三是警務處理中過于隨意化的處理方式,容易滋生腐敗,發生錢權交易以及職權濫用,公安大學生的執法權力不能得到規范,因此產生一些惡劣的社會影響,這對于社會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具有嚴重的危害。
3.公安大學生思維與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存在差距的原因
在當前,我國公安大學生思維與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存在很大的差距,這種差距的造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有某一種單一元素而造成的,而是經過多種復雜原因的融合而造成的。下面將對差距產生的幾種原因進行分析和探究:
一是這種差距的產生是由我國發展的歷史背景決定的。受封建歷史制度的影響,在我國傳統的法律觀念中,社會事務的處理是根據執法者對于案件的個人判斷而進行的,大多是經驗治理,而對于法律法規的應用相對淡化。因此,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公安大學生思維大多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而進行警務處理,而這種方式在當前的社會警務中也常有發生,也沒有出現過很大的差錯,因此對于公安大學生觀念的糾正沒有起到實質的作用。
二是公安大學生自身法治意識的薄弱。長期以來,經驗思維占據主導地位,公安大學生特別是基層公安大學生對法治的認識在理論與實踐層次都有局限。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的養成缺乏來自公安大學生個體自身的動力因素,一直處于口號層面,不能獲得實質性的進展。
三是部分公安大學生的法治大局觀念不強。在經驗思維主導之下的公安大學生思維,缺乏從大局考慮的主動性。它帶有自利性質,往往以一家之小我代替萬眾之大我。這種思維往往會滋生腐敗,導致權力尋租,極大的危害司法的公平、公正。而且在經驗思維下的局限性的觀念,也是與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極為相悖的。
三、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的養成路徑
以法治理念促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的養成,以法治理念為基本內容,促進講求合法性、強調邏輯性、更注重安全性的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的養成。
堅持黨的領導,是既是政治前提也是法律前提;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一切的權利來自于民也必將用之于民。對人民保持敬畏,是使法律真正實現人民權利保障書功能的必要前提;忠于自己,保持初心,是保持公安大學生自身正確職業方向的基礎前提。忠誠警魂的再鑄造過程,也是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的養成過程,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的養成,集中體現在公安大學生對執法、司法行為合法性、安全性的關注度上。在法治信仰下的公安大學生,會更自覺的從法律的角度出發,運用法律的手段處理警務問題、評判自己行為的正當性;會更自覺的將自身執法安全、以及行為對象安全與法律聯系到一起,通過各種法律解釋性技巧、以及法制理論充實自己的行為;會更自覺的針對自身在執法、司法中暴露出的短板,不斷的學習相關知識,特別是法學知識與技能,不斷提升自身的執法能力與水平。綜合運用各種法律裁量性手段得出對相應案件處理的正當性結果。當然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們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當前依靠公安大學生自身自覺實現思維模式的轉變存在一定的困難。為了使法治落到實處,法治信仰有成長的氛圍,并能夠長久保持,有效的內部觸動機制尤為重要。應當以嚴格推進依法行政、依法司法為抓手,盡快建立嚴格的考核問責制度,對亂作為的要問責,對不作為的更要問責,一切都上升到法律、制度層面來談。在這樣的倒逼氛圍的影響下,公安大學生法治信仰才會有成長的土壤。
在當前,社會公平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在公安大學生執法中也同樣存在著公平問題。公安大學生執法本身就是一個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維護社會公平的一種重要手段。因此在公安大學生執法中,首先應注重執法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公安大學生執法中社會公平的實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實現執法的合理性,在執法過程中應當注重對事件進行合理的分析,并對其做出合理的判斷;二是要實現執法的公平性,對于警務的處理應當按照法律要求從多個方面進行分析,從而確定合乎法律規范的解決方式。對公平正義價值的追求是公正法治信仰塑造的重要環節,因此加強公平正義的價值教育與引導非常必要。公安大學生作為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制定和執行的有機組成部分,加強對這一群體的大局意識的教育,本身就是從大局出發的考慮與行為。公安大學生群體的大局意識集中體現在法治的觀念上,人民通過法律賦予公安大學生以管理社會事務的權利,并通過法律對公安大學生行為進行約束,公安大學生行為如何才能更貼近法律的初衷、人民的意愿,這就要求公安大學生必須具有法治的大局觀,從小處著眼,從大局出發,真正做到公安大學生行為圍繞國家的中心任務和大政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