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季節。”假如我們能將生老病死的無常、榮與辱的得失,都不掛在心上,那就是人間最好的季節了。
自古以來,養生之道雖然沒有一定的模式,但有規律可循。古今許多名人的詩歌中,都有涉及養生的內容,是對長壽經驗的總結,讓我們從這些詩中汲取一些養生智慧吧!
“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
這是宋代半山老人王安石的詩句。這句詩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透過花間竹影的幽窗,一位老壽星正在酣睡。他睡得很香甜,世界上的一切俗事都暫不理會了。王安石晚年隱居在江寧(今南京)半山,有感于五代時陳摶的睡眠養生經驗,故作此詩。全詩通過對陳摶高質量睡眠的贊譽,道出了他的長壽秘訣——良好的睡眠。

“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
這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四句長壽詩。“早寢以當富”,是說養成良好的起居習慣,早睡早起,是人體培養氣血、修復機體的重要保證,比獲得任何財富都更加珍貴。
“日高始就食,食亦非膏梁。精粗隨所有,亦足飽充腸。日入多不食,有時唯命觴。”
這首詩唐代詩人白居易做的《偶作二首》之一,提到了飲食養生中粗細搭配和飲食適量的問題。粗細搭配可以增強糧食的營養價值,提高營養吸收,并能有效防止多種富貴病。飲食適量,不多吃,不挑食,不吃太多肥膩之物,飲食清淡,也與現代養生觀不謀而合。
“食惟半飽無兼味, 酒止三分莫過頻。”
這兩句詩出自明代名醫龔廷賢的《攝養詩》。龔廷賢活到92歲。《攝養詩》是根據他多年從醫治病、保健養生的實踐,總結出的一套有關“吃喝玩樂”的規律。
“早飯淡而早,午飯厚而飽,晚飯須要少,若能常如此,無病直到老。”
清人馬齊的《陸地仙經》中也提到了一日三餐合理配比的健康飲食習慣。正如俗話說:吃飯吃半飽,無病活到老。李時珍也曾告誡眾人:“飲食不節,殺人頃刻。”
“老人不復事農桑,點數雞腸亦未忘,洗腳上床真一快,稚孫漸長解燒湯。”
這首“洗腳”詩,是宋代文豪陸游晚年生活的寫照。人至老年,體力漸衰,不能再從事耕地、采桑等體力勞動了,但養雞、喂豬之類的家務,還是可以勝任的。晚上,由小孫兒燒一鍋熱水,伺候著洗腳,然后上床睡覺,好不痛快!陸游一生歷盡坎坷,但仍享高壽八十又五。五十一歲時,陸游曾遭貶謫,但他對此毫不在乎,反而以家務勞動為樂,認為正好活動筋骨、通利氣血、豁達情志。這種樂觀的生活態度,值得每一個渴望長壽的人學習。
臨睡前用熱水洗腳半小時,可令氣血通泰,陽氣溫煦,筋骨肌肉舒緩,有利于入睡。我國傳統醫學認為:“足寒傷心。”人的足部保暖對維護心血管的健康至關重要。詩中末句“稚孫漸長解燒湯”中流露出的滿足、幸福感,又提示我們,人到老年,兒孫的孝順、敬老愛幼的家庭氣氛,是健康長壽不可或缺的外部條件。短短一首小詩,卻讓我們在養生上受到了很多啟發。
蘇東坡也有詩云:“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鐘鼓”,乾隆皇帝信奉“晨起三百步,晚間一盆湯”,都提到足浴的重要性。
“覺來忽見天窗白,短發蕭蕭起自梳。”“客稀門每閉,意悶重梳頭。”
上面兩句“梳頭”詩也出自陸游。傳統醫學認為“頭”為一身之主宰,與百脈相通。《黃帝內經》中有“一日三篦,發須稠密”之名言。在《養生方》中說到梳頭具有“發不落而生”和“頭不白”的神奇效果。因此,常梳頭,刺激頭部穴位,有助于延年益壽。梳頭貴在堅持,時間、方法等因人而異。
在宋代士人中,梳頭與洗腳是兩件事關養生的大事。宋人郭尚賢就曾經說過,養生者在“服餌引導”之余,梳頭、洗腳都是“養生之大要”,他還作有一詩,大贊二者的益處:“梳頭浴腳長生事,臨睡之時小太平。”。
“閑掃蕭齋靜掃蠅,修行何必定如僧。”
這是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在《偶成》詩中的詩句。他主張動靜結合,在讀書間隙不妨做點清掃書齋的事,既可活動筋骨,又可創造清潔的環境。袁枚享年82歲,被譽為“一代文星兼壽星”。
此外,袁枚的長壽經中,把旅游也列為很重要的一條。有詩云:“老行千里全憑膽,吟向千峰屢掉頭。總覺名山似名士,不蒙一見不甘休。”形象地詮釋了他對名山大川的渴望和生命在于運動的認識。
“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知君病后能服藥,不若病前能自防。”
北宋經學家邵雍的這首養生詩對后人很有啟發。“治未病”的觀點是整首詩的核心,正如《黃帝內經》上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后防復三個內容。最主要的還是“未病先防”。加強身體鍛煉,適度養生,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追求健康長壽,這是古今中外養生保健的終極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