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抱房的機器都是電腦恒溫控制,自動翻蛋,一批能容下2000個雞、鵝、鴨蛋。我是按雞蛋1.5元/個、鴨蛋2元/個、鵝蛋3元/個收取孵抱費,1個月可循環孵育4批8000多枚禽蛋。”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方山鎮云峰村返鄉婦女胡啟珍高興地打開孵抱機,一邊檢查禽蛋一邊介紹說。

孵抱房里的雞苗
今年48歲的胡啟珍2005年隨丈夫到廣東中山打工。丈夫在工地從事體力活,而胡啟珍進了城郊一家規模養殖場,當起了家禽養殖工人。這家企業自孵、自養,種類包括雞、鴨、鵝。胡啟珍主要負責飼養和抱房的禽蛋孵化管理,裝蛋、孵化、育雛、防疫、剝殼等等,一干就是5年。經過5年的歷練,胡啟珍對孵化養殖技術了然于心,她也看到孵化禽蛋帶來的豐厚回報。
于是,2010年春節,胡啟珍返鄉過年時,就對方山鎮及周邊孵抱市場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方圓幾十公里的農村市場,竟然沒有一家專業的代孵企業,當地村民養殖的家禽苗要么從市場購買,要么自家母雞自孵,但因防疫等措施不到位,成活率很低。
“我為啥不回鄉替村民代孵禽蛋呢?既幫村民解決了禽苗成活率低的難題,自己也能賺到錢。”說干就干,2010年春節后,胡啟珍返回家鄉,投入近10萬元建立了標準化孵抱房,并買回了2臺孵抱機替周邊村民代孵代育雛禽苗。
由于技術過硬、收費合理,尤其是胡啟珍收費是按出殼禽苗只數來收,很快就聲名遠揚,十里八鄉的村民都把雞、鴨、鵝種蛋送來請她代孵。一年下來孵抱的各類禽蛋達10萬余枚,胡啟珍在周邊村民眼中一下子成了名副其實的“職業孵抱師”。
走進胡啟珍的孵抱房,自動調節的恒溫孵抱機正在工作,每30分鐘自動翻轉一次。“別以為這孵抱機是自動就省事,出殼成活率的高低其實還是離不開人工憑經驗來掌握。”胡啟珍告訴筆者,由于是機器翻蛋,有時禽蛋受溫并不均勻,還必須經過人工檢查并及時調整,減少死亡或畸形雞苗出殼的情況。在孵抱種蛋的20~28天時間,哪個時段設置成30分鐘翻蛋、哪個時候是20分鐘,就需要技術來把握了。雞蛋的孵化時間是20天、鴨蛋是23天左右,而鵝蛋則需要28天甚至1個月。禽蛋出殼后,第一周最為關鍵,及時防疫和所用的飼料、喂水等環節都需要專業技術和豐富經驗。一旦有環節出了問題,就會導致小禽苗死亡,或者使禽苗成為長不大的“僵”禽,不僅會毀掉自己的孵抱聲譽,還會使村民直接蒙受損失。
胡啟珍還告訴筆者,為了減少村民損失,村民送來的禽蛋都要經過她借助燈光來嚴格檢測,全憑一雙眼睛判斷是不是受孕禽蛋、受孕蛋是否是畸形等。只要非受孕或為畸形,她當場就退還給村民另做處理。令胡啟珍欣慰的是,憑著自己的孵抱和育雛技術,回鄉從事專業孵育禽蛋9年來,已孵育了近100萬枚禽蛋,出殼成活率達到98%以上,比農戶在市場購買或自家母雞自然孵抱的成活率高出了40%以上。
如今,胡啟珍替村民孵抱的各類禽蛋,除去電費、管理、育雛7天的疫苗和飼料等費用,平均1枚禽蛋有2元的凈利,一年按10萬余枚計,凈利達20萬元。“一年20萬元是此前在外打工收入的3倍多,而且家里也照顧上了。”胡啟珍高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