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玉,高 瑞
(1.臨沂市水利局,山東 臨沂 276000;2.臨沂市祊河管理所,山東 臨沂 276000)
臨沂市羅莊區境內有沂河、武河、南涑河、陷泥河、燕子河五大河流,共有25條干支流,河流總長度186 km,分屬沂河河系和中運河河系,統屬淮河水系。
武河,又稱邳蒼分洪道,1957年為承泄江風口分洪閘分泄沂河洪水又進行了開挖。武河全長74 km,陷泥河、南涑河、燕子河均流入武河。陷泥河匯水區域作為臨沂市的工業重地,轄區內化工、建陶、印染等企業眾多,陷泥河長期嚴重污染,已成為臨沂市轄區內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陷泥河同時還是武河、沙溝河的主要匯水河流,武河、沙溝河作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匯水河道,以及淮河流域重要的跨省界河道,其出境斷面的水質達標情況備受關注。
武河人工濕地濕地全長15km,面積1333.3hm2是武河流域水體治理的重要環節,具有自我修復功能的河流濕地生態系統,可有效削減入河污染負荷,確保出境斷面水質達標,增強水體自凈能力,改善河流水質,同時發揮其水源涵養、調洪蓄洪、氣候調節、生物多樣性、維持景觀多樣性營建等多重作用。人工濕地的實施,代表臨沂流域水體污染控制治理設施的完善程度,不僅提高臨沂市的設施水平,改善流域環境,還將產生巨大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
武河濕地污水處理規模為40萬m3/d,設計流量為5 m3/s。根據水質監測進水COD約為40 mg/L,BOD 約為 10 mg/L,NH3-N 約為 2 mg/L。經過濕地處理后預計出水COD約為20 mg/L,BOD 約為 4 mg/L,NH3-N 約為 1 mg/L,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II類水質的要求。
人工濕地(CW—Constructed Wetland)污水處理技術是20世紀7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一種污水處理新技術。它是在一定長寬比及有坡度的洼地中,由填料、土壤、水生植物(如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組合成的獨立生態系統,如圖1所示。通過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共同活動,對水中污染物進行轉移、轉化及降解作用,從而使水體得到凈化,重建并恢復水生生態系統。人工濕地具有運轉管理方便、去污效率高、工程基建維護費用低以及對負荷變化適應能力強等特點。

圖1 人工濕地的構造
1)植物選取原則。選擇具有去污效果好、抗逆性強、根系發達、經濟與觀賞價值的植物。
植物為物理過濾各種污染物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大量植物的存在減緩了污水在濕地里的流動速度,利于懸浮顆粒污染物的沉降,并且減少了對系統地表的侵蝕和沉淀懸浮物的再懸浮。根系基質中形成許多微小的間隙,增強了基質的疏松度,使水力傳導力(滲透系數)得到加強,促進污水與植物或基質的相互作用。
植物長期生長在人工濕地漬水環境條件下,厭氧環境容易導致鐵以Fe2+形式存在,并將Fe2+氧化形成Fe3+,植物根表形成鐵氧化物膠膜,促進了對磷的吸附和固定,從而減少了向水體的釋放量。
2)微生物功能。濕地中的基質為植物根系提供物理支撐的基礎,為污水中各種復雜的化合物。填料是濕地的基質與載體,其去污過程來自離子交換、專性與非專性吸附、螯合作用及沉降反應。床體內部填充多孔的、有較大比表面積的填料(介質),改善濕地的水力學性能,為微生物提供更大的附著面積,為污染源提供一個反應的界面和區域,生長的各種好氧菌、厭氧菌、微生物提供一個生長繁殖的環境,增強系統對污染物(尤其是N、P)的去除能力。
懸浮物(SS)的去除主要機理是沉淀、聚集和表面粘附;BOD和COD主要是通過好氧和厭氧代謝得到降解;氮(N)的去除是通過微生物反硝化和氨氮的揮發;磷(P)的去除是通過填料土壤對磷的吸附、微生物物理化學作用完成。
濕地技術原理同生物-生態修復技術,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統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三重作用,通過沉淀、過濾、吸附、離子交換、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來實現對污水的高效凈化。
武河濕地為表面流人工濕地,表面流(FWS)類型的人工濕地,污水從濕地表面流過,在河道內形成一定的容積,水深一般0.3 m~0.5 m,流動的過程中廢水得到凈化,提高河道內的水體停留時間,在不同的水深配置不同的植物,實現對污水中懸浮物的大部分去除、部分有機污染物的削減。
本工藝采用濕地植物技術,改善河道生態自凈能力及生物多樣性,達到出水標準。武河人工濕地工程,在長度10 km的水面設置多級漿砌石潛壩+翻板閘門作為攔河閘。通過提高武河濕地水位,確保流經濕地的時間保持在7~10 d,0.4 m高潛壩(高出現狀灘地0.2 m)降低濕地水面下光照強度,減緩藻類生長速度。
水流經過的路面、圍堰路的下面均安裝了涵管,涵管流經另一個滯留塘,人工濕地種植香蒲、菖蒲、蘆葦、荷花、蓮藕等水生植物,濕地植物的對水體凈化降低水體氮磷等營養物質濃度的同時,利用植物的化感作用降低濕地內藻類數量,通過多級表流濕地,經濕地截留、沉淀、降解水體部分COD、氨氮、磷等污染物后再次排入武河水體,從而實現降低武河污染物排放總量,確保出水能夠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水的排放標準。濕地植物種類及處理結果如表1、表2所示。

表1 表流濕地種植植物種類與面積統計表

表2 預計排放水體的污染物年削減量 t/a
武河濕地在進水為Ⅴ類水質的情況下,經過1 333.3 hm2濕地截留、降解處理,最終出水為具有地表水的Ⅲ類水質,有效解決流經陷泥河、南涑河生活用水和工業廢水凈化尾水問題,在城市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及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效益,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