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加
明清時期,北京的貢院擔負著直隸和順天府的鄉試與全國的禮部會試,是全國科舉考試的中心。貢院里的主試者稱為“知貢舉”,就是“特命主掌貢舉考試”的意思,一般以朝廷有名望的大臣擔任。而清代會試的知貢舉多在一、二品大臣中選派,滿漢各一名。這些主考官,權力很大,就是他們和考官一起決定了一個學子能否成就“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命運。不過,在明清的科舉考試中,北京貢院里的主考官們閱卷時也鬧出了不少笑話。
明正德六年(1511)的一次會試,發生了考生鬧事的事件,為什么呢?原來這次考試的試題有一道題目是“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出自《論語·先進》中孔子的一段話,列舉了孔子弟子在德行、言語、政事和文學四科中成績最優秀的10個人。可是,考試后公布的優秀考卷里,卻張冠李戴,把四科中的10個人和后世祭祀孔子所配享的孔門“十哲”混為一談。因為在后世,已把四科中的顏淵尊為“復圣”,與“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及“亞圣”孟子并稱為“四配”,地位高于被尊為“十哲”的子路、子貢等10人,又因為顏淵已升為“四配”等原因,“十哲”中的人物及其次第,也與“四科”不同。
顯然,在以孔子為“至圣先師”的時代,作為朝廷的主考大臣,竟然把“四科”中的10人和“十哲”中的人混為一談的卷子,列為優等并公布出來,是個天大的笑話。所以,落第的考生表示不服,就寫了篇《顏淵告狀文》進行譏諷,并到處張貼,一時間風云驟起,弄得主考大臣們個個縮頭藏臉,不敢辯解,但最終也沒有更改,直接糊涂到底了,真是誤人子弟呀!
考官這樣犯糊涂,實在不該。而水平很高的考官因為閱卷粗心鬧出笑話,更是不應該。光緒十五年(1889)的會試,主考官是當時頗有名氣的潘祖蔭(1830-1890),他得知江南才子張謇參加考試,特命同考官認真閱卷,不要把張謇這樣的才子遺落了。到發榜時,張謇卻偏偏落第。潘祖蔭很納悶,就去查底卷,結果發現張謇的卷子是考官熙麟(?-1864)初閱批的,就責怪他“不識文理、橫加勒帛”,意思是閱卷水平不高,懷疑其從中作梗。但經過核查發現,熙麟初閱時,還是閱謄錄卷,不可能認出作者,但他確實向潘祖蔭推薦了一張試卷,而這張試卷正是張謇的試卷。只是潘祖蔭自己未經細閱,就批了個“不通”從而導致張謇落選了。由此可見,水平再高的人,干工作不認真也會鬧烏龍。
再說一說帝師翁同穌。他的學問、名氣比潘祖蔭還要大,鬧出的笑話更不一般。翁同穌倒不是馬虎出的錯,而是不懂裝懂,以錯為對,鬧了笑話。光緒十八年(1892)的廷試,閱卷大臣們發現一份卷子很好,但對里面的“閭面”一詞感到不解,特地簽出,以待研究。翁同穌看了以后自信地說:“這兩個字沒有錯。”有人提出,沒見過這個詞匯,一定是“閭閻”(古代閭巷的門,后用以指平民百姓)的筆誤??晌掏d沒有聽取這人的意見,反而強作解釋說:“我以前見過古人以‘閭面對‘簪牙,這就是根據,怎么會是筆誤呢!”并把這份卷子定為第二名。后來拆號來看,發現作者是很有名氣的文廷式(1856-1904,近代學者,維新派思想家),就問他“閭面”的來歷,他慚愧地說,那是筆誤,一時匆忙,把“閻”誤寫為“面”了。不知當時翁同穌何以應對?當然,以文廷式的文才而論,中第二名當之無愧,但依照晚清時對廷試試卷的錯別字挑剔極嚴的風氣來說,這一個錯字,如當時被發現,很可能被置于三甲。這也是誤打誤撞,因為翁同穌的自負,該當文廷式中榜眼。
也有因為考官糊涂加水平低下,根本閱不出卷子的好壞來,但是由于考生的據理力爭,嚴格追究,又得以匡正的案例。清時,云南有個60多歲的舉人謝煥章,參加會試后的復試,文章寫得很好,義理深奧,文采飛揚。一個姓李的閱卷官,閱卷時不解其意,卻輕率地給他批了“文理不通”四字,作為廢卷處理,謝煥章因此連舉人的資格也被革除。與謝煥章同時參加考試的,還有他的8個學生,他們熟知老師水平很高,聽說老師的卷子被當作廢卷處理,憤而上書,要求復查。清廷進行了認真的復查,結果發現謝煥章的卷子不但毫無“文理不通”之處,而且講的道理很深刻,于是立馬恢復了他的舉人資格。
(責任編輯:北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