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2年5月出生在河南洛陽一個農民家庭的李敏,讀過很多書,盡管當時正是軍閥混戰時期,但是家里一直支持他念書,四年小學、兩年高小。1936年,14歲的李敏順利考入洛陽中學。
李敏說,進入洛陽中學念書是他當年的大事,可是對于整個中國來說,當時蔣介石在洛陽辦50大壽更是大事。為此,張學良、楊虎城都來到洛陽賀壽。也就在這時,蔣介石要消滅共產黨的消息開始四處傳播。
身在洛陽中學的李敏感受尤為明顯,當時的校長周慶學是魯迅的學生,參加過“五四運動”,盡管不是共產黨員,卻一直為學校許多黨員老師做掩護,并多次支援他們的斗爭。她常說:“國難時期就應該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也正因如此,學校的抗日反蔣氛圍尤為濃烈,在這樣的民族危難時刻,面對蔣介石的內戰企圖,大家都很憤怒。
1937年10月,15歲的李敏在河南省鐵路工會紀希誠和已入黨的同學毛朋運的介紹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入黨后,李敏沒被安排去延安,而是繼續在洛陽干地下黨,和戰友們一起搞武裝,搞“愛國主義宣傳隊”。李敏說,那時在宣傳隊的生活,既開心又充實。
“當時,我們中學就有共產黨組織。”李敏一再強調這點。因為有李敏這一大批新鮮血液注入,也因為當地革命的特殊性(洛陽是抗戰時期蔣介石在國內修建的三道防線之一),黨對洛陽地區學生的思想方面尤為重視,田漢、冼星海還專門來學校教學生們唱歌、編劇。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敵人從哪里來,打到哪里去”“盧溝橋問答”……這些令人激情澎湃的質樸歌曲,李敏如今仍然張口就來。
“田漢還教我們一起編演了一部劇,叫作《放下你的鞭子》(1931年,由劇作家陳鯉庭執筆創作而成)。”李敏說,田漢從學生中挑了一部分人,然后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他就是被挑中的一員。然后,田漢自己負責總編劇,李敏和同學們負責細節還有演戲。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角色,每一句臺詞,都是田漢帶著同學們一起研究并確定的。
這部劇是“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陷,人民流離失所,為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打日本鬼子而創作的。劇中高潮部分是一個大人手拿一根鞭子,要打他家不聽話的小孩,正在這時有人站出來,要大人放下鞭子,并告訴他,鞭子應該打的是日本人,不是自己家里人。這時候,李敏扮演的觀眾就配合地大聲喊出來:“別打了!別打了!大家動員起來打日本!”
當時,李敏這個觀眾的角色是田漢親點的,這一直是李敏的驕傲。雖然只有短短3句臺詞,但都是田漢手把手地教出來的,每講一個字都有感情在流動。田漢前后和他對了幾遍臺詞才練好。
不久,田漢、冼星海他們離開了洛陽,成長起來的李敏和同學們便成立了自己的“戰士服務團”,到處演出,鼓勵全洛陽的百姓都起來抗日。
不料,1937年日本空襲了學院,洛陽成為前線戰場,日軍一心要過黃河。李敏決然加入了冀察抗日游擊隊四中隊,當時,他被分配到了部隊宣傳隊,也就是“新四軍冀察兵團宣傳隊”,他是黨支部書記。其間,李敏帶領宣傳隊同志們演出的抗日歌曲和戲劇都是當年田漢所教的,這給緊張的部隊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1940年百團大戰時,李敏被調入八路軍南下干部大隊,南下支援新四軍。后來又經歷大小無數戰役。其中,李敏記憶最深的是擊敗日軍的高溝戰斗和楊口戰斗兩場戰役。他們全殲守敵2000多人,擊斃增援日軍144人,繳獲了一大批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
1944年4月18日,新四軍3師20旅兼淮海軍分區決定以李敏所在的4支隊主攻高溝(江蘇漣水縣高溝鎮),1支隊鉗制楊口(江蘇漣水縣楊口鎮)等地,爾后集中兵力會攻楊口,殲滅該處之敵。李敏說,高溝守敵1000余人,武器裝備比較精良,并在鎮四周筑有五六米深的外壕,壕外設有鹿砦(zhai,一種防御工事,柵欄、營壘等)。鎮內有地堡和炮樓組成的7個環形防御。“我所在支隊受領任務后,立即對高溝敵情、地形進行了縝密偵察,針對敵兵力部署情況,決定集中兵力從敵防守較薄弱的西南角突破,分殲鎮內守敵。”
戰斗持續了數天,十分慘烈。到4月27日傍晚,1支隊負責主攻,李敏所在的4支隊負責斷敵退路并打敵援兵。第二天上午,新安鎮的日、偽軍500余人增援,被4支隊擊退。楊子街剩下的敵寇在防守待援無望后,最終投降。
在后面幾天的戰斗中,日軍還出動了飛機向我方陣地投彈和掃射,并多次派兵增援,但都被我方成功打退了。這兩場戰斗一直深深印在李敏的腦海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李敏所在部隊是抗美援朝第一批,他擔任志愿軍39軍116師347團政委。后來,李敏曾任職國防科技大學校務部副部長,退休后也一直住在國防科大第一干休所。
直到現在,李敏還保留著看報聽歌的習慣,“作家丁玲當年還來過我們宣傳隊呢”。97歲的李敏,說起話來也已經有點吃力,眼神卻異常堅定。盡管口齒略微模糊,但卻讓人相信,他仍然可以隨時站起來表演戲劇,號召大家團結奮進,為國家的美好安定奉獻力量。
(責任編輯:北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