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笑紅
《寧海縣村級權力清單三十六條》是浙江省寧海縣2014年在全國首創的村級事務管理清單制度,涉及村級重大決策、村級采購等公共管理事項,以及村民宅基地申請、救助救災款申請等村級便民服務事項。這項清單制度在現實中的運行如何,為此,簡平從2016年年初開始,用兩年的時間踏訪寧海的多個鄉村,并把耳聞目睹的政治生態建設和鄉村治理方面的實踐和制度創新記錄下來,創作出這部長篇報告文學《權力清單三十六條》。
在我開讀《權力清單 三十六條》之后,立即被吸引住了,因為整個文本是立足在真實的細節上面的,那些細節既鮮活又有質感,具有強大的說服力,而且,簡平注重講好故事,樸實而細膩的文字非常傳神。
制定權力清單這項工作,說到底就是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將權力的運行放到陽光底下。村干部是行政權力的末梢,他們手中掌握的權力被稱為“小微權力”;但另一方面,他們管理著村子里涉及村民利益的所有大事小事,權力不可謂不大。如果對他們的權力不用制度來制約和監督,就會導致蒼蠅亂飛的局面。

權力清單對村干部來說是限權。在失去權力尋租的空間之后,一個問題凸顯出來,激勵村干部把工作做好的動機是什么?為此,簡平詢問了湖頭村時任村委會主任葛更槐。他毫不諱言自己當初競選村主任的動機是“為族人長臉面,為朋友謀利益”,他的確也曾試圖利用職權這樣做,但在《寧海縣村級權力清單三十六條》出臺以后,他必須按照權力清單的規定行事,必須接受村民的監督。在這之后,他認識到,自己不過是一個村務事項召集人和會議主持人的角色而已。對葛更槐來說,有了制度的保證,辦事公開透明了,村民的疑慮消除了,朋友們也不來為難他了,他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在做實事中獲得了更大的成就感和榮譽感,一切變得更為純粹和簡單。
權力清單對村民來說是賦權。跟隨簡平的腳步,我們看到一個個真實而生動的事例,村民們以權力清單為武器,追回扶貧資金,監督海塘的招標,決定出納的人選,主張自己獲得養老保險的權利……鄉村里的政治生態發生了改變,普通村民有了尊嚴和話語權,他們被平等地對待,在日常政治和社會生活中擁有廣泛、深入的參與權,逐漸擺脫了先前習以為常的麻木。這樣的尊嚴感,或許正是“美好生活”的應有之義。
書中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細節,那是簡平去旁聽的一次堪稱“不成功”的村民代表會議。在討論一項議題時,村民代表積極捍衛自己的利益,不同意倉促表決,幾個代表甚至帶著慍色直接甩手而去,以致這次會議不歡而散。表面上看,它是不成功的,但思考之后就會發現,在簡平這樣一個外人在場的情況下,沒有人考慮過“家丑不外揚”,這反而說明權力清單賦予村民的決策權是實實在在的,誰也不能左右他們的意愿,干預他們行使自己的權力。
2015年,《寧海縣村民代表會議議事規則(試行)》推出,這是具有非凡意義的,它的實施和運行打破了“中國國民素質偏低,因而缺乏推行民主政治的基礎”這樣的偏見。簡平見證了一次村民代表會議,看到議事規則對議題設定、發言時長和次數、發言時不能懷疑他人動機或進行語言攻擊等事項,都有嚴格的規定,這讓見多識廣的簡平感慨“從來沒有參加過這樣有規有矩的會議”。
2018年2月,第15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其中提到,推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加大基層小微權力腐敗懲處力度。可見,簡平的寫作的確是與時代、與人民相呼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