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

這是在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成都天府新區片區拍攝的成都科學城樓宇。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強調,要完善法治建設規劃,提高立法工作質量和效率,保障和服務改革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社會環境,加強涉外法治建設,為推進改革發展穩定工作營造良好法治環境。3月1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高票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這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有力舉措,是落實黨中央關于擴大對外開放決策部署的法治成果,也是鮮明展現我國堅定不移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宣言書。
我國對外開放立法是從外資立法起步和發展起來的。1978年12月,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制定外國人投資法。1979年7月,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第一批出臺的7部法律當中,就包括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標志著中國打開大門引進外資、實行對外開放,具有重大政治和法律意義。此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又于1986年、1988年通過了外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陸續制定了一大批有關外商投資的實施細則、配套法規和規章。上述“外資三法”,為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發展創造了良好法治環境,對推動改革開放發揮了重要作用。
加入世貿組織前后,為全面遵守世貿組織規則、履行入世承諾,我國對涉外經貿法律法規進行了清理。在中央層面,清理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2300多件;在地方層面,清理地方性政策法規19萬多件,覆蓋投資、貿易和知識產權保護等多個方面。其中,全國人大常委會于2000年和2001年對“外資三法”作出部分修改,刪去了法律中要求外商投資企業在境內優先采購、實現外匯收支平衡、出口實績等規定。通過上述調整,我國與外商投資相關的法律制度逐漸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創新立法模式,通過立法為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提供保障,并在總結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對外商投資管理法律制度進行完善。2013年、2014年兩次作出決定,授權在有關自由貿易試驗區內暫時調整“外資三法”關于外商投資企業審批等規定,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方式。2016年,根據自由貿易試驗區取得的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對“外資三法”作出修改,在法律中確立外商投資企業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將試點經驗推廣到全國。這為制定統一的外商投資法,創新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提供了寶貴經驗。
“外資三法”實施后,外商投資企業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引資國,連續26年保持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第一位。實踐證明,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離不開法治,改革開放越深入越要強調法治。
制定外商投資法,是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我們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栗戰書委員長的指示要求,加快立法步伐,推動外商投資法順利出臺。
一是嚴格遵循法定程序。以往提請代表大會審議的法律案,通常在上一年的12月完成常委會審議工作。外商投資法草案是去年12月提請常委會會議進行首次審議的。根據立法法,列入常委會議程的法律案,應當在常委會會議后向社會公布,征求意見,一般不少于30日。按照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制定涉外的法律或行政法規,需要公布60天時間。根據全國人大議事規則,提請大會審議的法律草案還應當提前一個月印發全國人大代表。在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的情況下,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今年1月加開一次常委會,進一步修改完善草案,作出將草案提請大會審議的決定,表決通過議案代擬稿。這有利于兼顧法定程序、立法質量、立法效率,也有利于把立法各項工作做細做實。
二是廣泛征求各方意見。通過多種方式廣泛征求地方、部門、研究機構意見,召開座談會聽取外國商會協會、外商投資企業意見,通過中國人大網公布草案征求社會公眾的意見。認真梳理匯總并研究采納這些意見,對草案反復修改,不斷調整完善,確保外商投資法草案充分聽取和吸納各方面的意見。
三是尊重代表主體地位。及時將外商投資法草案印發全國人大代表,組織代表研讀討論,征求代表意見。根據代表研讀意見和各方面意見,對草案進一步修改完善后再提請大會審議。大會審議期間,逐條研究1152名代表提出的2239條意見,對草案作了21處修改完善,其中實質性修改15處,并積極回應代表對法律案提出的詢問和問題,及時做好解釋說明,凝聚共識。
“徒法不足以自行。”要想使外商投資法真正成為外商投資的促進法、保護法,進而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就必須加大對這部法律的學習宣傳和貫徹實施力度,把促進、保障和規范外商投資活動的立法精神落到實處。
一是吃透立法精神。外商投資法共有6章、42條,全文4000多字,適應了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需要,確立了“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的新型外資管理制度,建立了側重于投資促進和投資保護、兼顧防范風險要求的新型外商投資法律制度框架,是對目前以“外資三法”為基礎的外商投資法律制度的重大調整。首先是管理模式、管理制度新,其次是法律理念、法律制度框架新。各地方、各部門應當以貫徹實施外商投資法為契機,學深學透外商投資法的立法精神,及時清理外商投資領域的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規范政府行為,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和公平競爭的法治環境,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是加快配套步伐。外商投資法是一部新的關于外商投資的基礎性法律,確立了外商投資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規則。從內容看,有的規定可以直接執行,有的規定屬于指引性、銜接性規定,有的制度已經制定了配套的、具體的規定,也有一些新設立的制度,需要制定相關配套規定予以細化。為了確保外商投資法出臺后及時落地實施,保障利用外資工作順利進行,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在審議結果報告中,建議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抓緊研究起草相關配套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明確可操作、可執行的具體規范,做到與外商投資法同步施行。
三是做好銜接過渡。“外資三法”制定于改革開放早期,當時我國的市場主體法律制度尚未建立。因此,“外資三法”對外商投資企業的組織形式、組織機構等都作了規定。隨著公司法、合伙企業法等市場主體法律的制定,在企業組織形式、組織機構上,出現了內外資企業不一致的情況。外商投資法針對這一情況,明確規定,外商投資企業的組織形式、組織機構適用公司法、合伙企業法的規定。外商投資法頒布實施后,“外資三法”同步廢止,新設外商投資企業應當符合公司法、合伙企業法的規定;現存的外商投資企業在組織形式上也應當按照公司法、合伙企業法的規定進行調整。為了避免對現存外商投資企業造成太大沖擊,外商投資法專門規定了過渡期,明確此前按照。
“外資三法”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在法律施行5年內可以繼續保留原企業組織形式。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提前謀劃、統籌部署,實現有效銜接、順利過渡,切實為外商投資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為對外開放提供更加堅實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