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保坂隆

從成立日本第一家遺物整理公司起,吉田先生目睹了超過1000起的孤獨死事件。他在書中總結了孤獨死現象的共通點,大體有以下幾點:床上滿是垃圾,棉被放著不疊,床和家具上放著酒瓶,臟衣服扔得到處都是,廁所里臟亂不堪,窗戶玻璃碎了、家用電器壞了也沒人修理。
防止老年人孤獨死,要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如果有以上類似的癥狀,那么就要留心注意了。
吉田先生認為,晚年如果是這樣的生活狀態,那么就大事不妙了。孤獨死的生活環境已經沒有最基本的生活標準可言。垃圾滿了要扔掉、東西臟了要清洗是理所應當的,要是連這些最基本的家務活都不做,那怎么行呢?總想著:“好麻煩,等會兒再做吧!”家務活越積越多,后果可能很嚴重。
人本來就有惰性的,沒有人監督的話,便越來越懶散,人也會變得無精打采。“人越懶家里越臟,家里越臟人越懶”,不知不覺中就陷入這么一個惡性循環。那么,如何能克服人的惰性,防止陷入這種惡性循環呢?
J先生退休后不久,老伴便過世了。長大成人的孩子早已成家立業,想著自己還不到65歲,身體也不錯,J先生便決定晚年獨自生活。本來J先生以前就沒怎么幫著做家務活,只有老伴開口差遣,才出門倒垃圾,或者幫忙提個東西。J先生倒并不是認為“家務是女人的分內事”,而是想幫忙做家務活,老伴卻總是嫌他礙手礙腳。一直沒有搭得上手的機會,久而久之,J先生便再也不碰家務活了。
晚年一個人生活,不會做家務活也不是沒法過活。J先生的三餐要么去便利店吃個盒飯,要么烤面包片、煎雞蛋來吃;洗好曬干的衣服也不疊整齊放好,衣服堆得像小山一樣高,想穿的時候才到衣服堆里去翻出來。
J先生有晨練的習慣。他每天清晨都會去附近的公園鍛煉身體,結識了不少同年齡段的男性友人,有時也和志趣相投的朋友結伴釣魚,和在公園里一樣閑話家常。那天,J先生晨練回來的路上和朋友邊跑邊聊,離家不遠時,突然下起雨來,他便開口邀請朋友去家里喝茶避雨。話剛出口的那一瞬,他便想到家里臟衣服扔得到處都是,棉被也皺著團成一團,廁所里的飯盒堆積如山……家里亂成這樣,怎么能招待客人呢?于是他只好作罷,向朋友道歉之后便匆忙趕回家。為了避免家里臟亂而沒法招待客人的尷尬,J先生決心改掉壞習慣,好好生活。打掃干凈屋子之后,J先生又邀請那位朋友來家中做客,喝茶聊天、閑話家常。
這之后的日子,J先生常邀請朋友來家里做客,因此結交了不少朋友,朋友圈也廣了。因為J先生一個人住,朋友們都覺得在他家中做客自在舒服。那些從前覺得煩人的家務活,J先生現在也做得順手了,打掃廁所一日也不落下,不論家里什么時候來客人都不用擔心。他一個人生活得并井有條,精神也越發矍鑠,還交到了不少朋友,每天都過得十分快活。
像這樣,不怕見到外人的生活狀態,才是晚年生活的基本標準。如果能做到這樣就不必擔心,因為無論何時家里都整潔體面,能招待客人,熱情好客的人往往能結交更多的朋友,不僅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質量,心情開朗,人也更加年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