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李珍
清晨,多數人還在睡夢中,尖利的救護車喇叭聲劃破居民區的寧靜,很多人一邊起床一邊感嘆“又是哪個老人出事了?”近來,類似事件在《環球時報》記者居住的小區半年內已經發生了4起。這一次被急救的老人已經78歲了,他早上5點多出門散步,在便利店“順手牽羊”了“幾塊包裝精美的點心”當早飯,結果沒想到那是外形與馬卡龍、甜甜圈非常相似的香皂。
近年來,日本社會頻頻出現這種老人制造的讓人又生氣又好笑的事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日本很多老人都是獨居,生活缺乏照顧;另一方面,很多老人因為經濟問題開始“暴走”:便利店行竊、餐館吃霸王餐、坐電車逃票等等。前不久一位老人在電車站內故意阻止電車關門的視頻在網上引發熱烈討論,尤其是日本年輕人了,紛紛吐槽曾經和老人打交道的遭遇:很多企業上了年紀的領導只會訓斥年輕人不如他們當年努力、帶孩子的年輕媽媽在大街上會突然被老人提供育兒建議、不會使用觸屏售票機買票的老人霸占機器、不愿意放棄駕照的老人誤將汽車開到人行道上釀成多人死傷的重大事故等。社交網站上甚至出現“老害”這個熱搜詞,其定義是:無視法律和道德約束,肆意破壞公序良俗并給別人帶來困擾的老人。
現在退休的老人基本上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忘我工作的一代。他們眼中“工作高于一切”,每天過得像擰緊發條的鬧鐘一樣毫不懈怠。而且,他們身處“終身雇傭、年功序列”的日企文化時代,公司就是家,上司既是領導也是“家中長輩”,對你的斥責都要虛心接受。他們就這樣日復一日地工作到退休,突然“這個世界不需要你了”,沒有上司和同僚,也沒有后輩可以訓斥,沒有家人和社會的尊重,很可能連妻子也沒了。“退休之日就是妻子和你離婚之時”,這在日本是常見現象。
過于充實的退休前和無比失落的退休后,這種落差讓很多日本老人受到精神刺激。他們拿著豐厚的退休金,每月還領著養老金,一點兒也不缺錢但是還去便利店偷東西,為的是給孤獨的老年生活找點樂子。還有很多老人因為獨居生活,與社會的交流幾乎中斷,突發疾病得不到及時救助而死在家中的情況非常多,孤獨也使得很多老人行為怪異,思想偏激,做出違反公序良俗的事情。
日本社會學家指出,社交網站上很多關于“老害”的話題都有如下特點:情感宣泄、真相不全、言語暴力、加深對立。比如,很多人指責那個在電車站內故意阻止電車關門的老人,卻很少有人告訴大家那位老人實際上是患了認知障礙癥。為何讓患上認知障礙的老人到處亂跑?是因為沒有人照顧。日本老人一般不和兒女同住,日本社區和民政部門人手不足也看管不過來。“暴走”的老人背后都有著諸多問題,大都有著被社會拋棄的不幸。
可以說,“老害”一詞出現的根源還是日本老人的數量越來越多,老人的問題集中爆發導致日本年輕人和老人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張。對此,日本政府尚無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