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_方鳳燕
從東方到西方,從20 世紀到21 世紀,兩百年間,人們把最想要表達的都寄托在了一件文化衫上。
文化衫絕非近年來才興起的事物,在西方,文化衫即T-Shirt(T 恤),是一種圓領或V 字領的汗衫,翻領的則被稱作POLO 衫。溯源到17 世紀,在美國馬里蘭州安納波利斯卸茶葉的碼頭工人就開始穿著這種吸汗而又輕便的貼身衣服開展工作,人們把“Tea”(茶)縮寫為“T”,T-Shirt 據此得名。
T 恤真正被賦予文化屬性,是在20 世紀70年代的美國。1975年的美國服裝市場,T 恤銷量火爆,而印在衣服正面的圖案和文字,只要想得出來的,就能夠印得上去——幽默的、反諷的、自嘲的、放縱的、政治的、民主的。此后,T 恤就超出了衣服的范疇,真正成為了文化的載體,成為一張行走的名片。
在中國,文化衫于20 世紀80年代末傳入,90年代初才開始興起。仿佛一夜之間,城里的小青年們都穿上了無領的白色T 恤。“無知者無畏”“過把癮就死”“我是流氓我怕誰”“跟著感覺走”等等,年輕人在衣服上書寫自己的情緒。在整個90年代初,王朔式的語言占據了文化衫的主流。
在當代,雖然鄉鎮企業大批量生產的英文T 恤一度搶占市場,但旅游業的繁榮和互聯網公司的崛起拯救了瀕危的文化衫。對于重視品牌文化的互聯網公司來說,文化衫不但是開局裝備,更是敲代碼的不二戰袍。從喬幫主到扎克伯格,江湖中真正的高手從不吹噓自己精通Java、JS、C、C++、Python,7 件一模一樣的文化衫就能說明一切。
文化衫平民化、大眾化,又很時髦,音樂、電影、寵物、卡通……無所不容,它最大的價值不在款式面料,而在于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因而除了優衣庫等大眾品牌,GUCCI、Dior、Chanel 的設計師這兩年也開始放飛自我狂做文化衫。文化衫也得以順利打破階級壁壘,使隱形貧困人口和顯性富有人口結成了統一戰線。
文化衫是年輕人的代名詞,他們喜歡用這種特定的圖案和符號來表達情緒、愿望、個性甚至價值觀。從20 世紀90年代初至今,一代代的年輕人成長起來,但是他們對文化衫的熱愛似乎從未消減,文化衫上的圖案所體現出的創意和個性,也越來越令人矚目。
個性印字T 恤的泛濫,是流行文化里梗的勝利,也是年輕人爆棚的表達欲的勝利。他們靠著對亞文化梗的消費得到精神滿足,也靠著印在T 恤上的梗相互識別和連接,最終也靠著這些梗成為和上一代人區分開,成為有自己獨特氣質的一代年輕人。從這個層面來說,文化衫永遠不會過時。
20 世紀50年代,迪士尼公司覺得普通廣告沒有靈魂,把臺柱子米老鼠印在白T 恤上,雇人在大街上來回晃悠。于是你在街上一回眸就能看到一只有著50碼大腳的老鼠對你微笑。
緊跟米老鼠的步伐,以詹姆士·狄恩為代表的流量擔當開始自發為白T 代言。他在電影《無因的反抗》海報中的賣家秀馬上俘虜了一票迷妹,漢子們也紛紛穿起電影同款。
20 世紀60年代,塑造新思潮成為流行文化,有顏有錢又愛自由的切·格瓦拉成為一代人的精神圖騰。其頭戴金五星貝雷帽的頭像,是自由青年最鐘情的T 恤款式。
2000年,印有名人畫像或領袖語錄的文化衫,開始出現在中國城市街頭。毛澤東和他那句耳熟能詳的“為人民服務”口號,成了外國游客到訪中國必購的時尚單品。
2008年奧運火炬在法國傳遞遇阻,“I LOVE CHINA”文化衫一時成為街服。這款簡潔單品,伴隨著隨后到來的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成為最具記憶價值的服飾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