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中波
(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天津市 300051)
在我國城鎮化進程推進過程中,城市老城區土地資源匱乏、環境污染嚴重、交通擁擠、拆遷成本高等大城市病隨之而來。為了滿足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需要,城市新區的建設已變得越來越重要。城市新區在促進城市分工、合理配置城市資源、塑造城市形象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城市新區遠離母城核心區,受既有建筑或構筑物影響小,建設條件相對寬松,但是,城市新區道路的建設也充滿挑戰。在城市新區道路建設過程中,如何避免出現道路剛建成便形成擁堵和排水不暢,以及反復開挖路面、遠期改造條件預留不足等問題,城市新區道路建設者必須認真考慮。一座嶄新的城市,需要有先進的道路設計理念來指導。城市新區道路的建設,應綜合研究其建設特點,在先進理念的指引下,提升道路設計水平,使城市新區的建設朝著和諧、健康的方向發展。
從1992年建設浦東新區至今,我國僅國家級新區已經設立了19個,加上各城市圍繞自己的母城建設的開發區、功能區,全國新區近千個。在城市新區的建設過程中,我國的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尤其在融資渠道、規劃控制、環境保護、文化特色等多個方面均有創新,為建設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新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和高水平管理才能打造出高質量城市新區。道路設計作為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一環,也應與時俱進,在深入理解規劃意圖的基礎上,在先進理念的指引下,突出特色、優化細節,才能打造出精品工程。
城市新區道路建設,一方面可借鑒城市老區的發展經驗,另一方面,由于其先天條件優于老城區,因此道路建設也可避免老城區所走的彎路。設計過程中對規劃進行充分理解,根據功能要求、特色定位進行優化,本著發揮功能和服務總體的原則,進行道路及相關市政工程設計。
新區道路建設要充分利用其后發優勢,通過吸收現狀母城及我國其他新區道路建設的成功經驗,引進國內外新區道路建設的先進理念,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不斷提升道路建設水平。
城市新區一般遠離主城核心區,拆遷協調難度小,土地整理成本相對較低,其道路建設環境優于舊城區。但是,城市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城市不斷發展壯大,交通問題也會隨之而來。新區道路建設應為遠期發展預留條件:對于重要道路的線形指標宜就高不就低,為遠期拓寬提速預留條件;對于重要的路網節點,不僅要從用地上給予預留,還要從立交選型和立交層次上加以分析,做好近遠期結合。
(1)充分理解規劃意圖,并以規劃為指導。
城市新區規劃合理安排了區域交通、市政管線、環衛設施、防災設施等與主要用地功能之間的比例關系和開發秩序,是規劃時間段內城市發展的藍圖,同時也是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的依據。
道路設計應充分理解規劃、尊重規劃,并根據規劃建立系統化設計的理念,通過道路設計貫徹規劃意圖,從而優化功能布局,實現居住區、商業區、休閑娛樂區、工業園區相互匹配,和諧發展。
(2)道路、市政管線建設與地塊開發統籌兼顧,系統安排。
人的生活離不開市政管網,如給排水、電力通信、燃氣等管網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道路、市政管線建設與地塊開發應統籌兼顧,系統安排,應將路網規劃、管網規劃統一銜接起來,使基礎設施及其配套工程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
在設計工作中,要以路網布局為紐帶,以道路工程為主線,將給水、排水、泵站、照明、電力通信等綜合起來考慮。根據區域開發進度,統籌安排地塊開發與市政管線配套建設,避免重復建設造成浪費。統一考慮各專業施工工序,如填土與管網綜合、排水通道同步實施,避免重復開挖。與道路建設同步實施智能交通、信息管理系統,避免前建后補。人行道設計與城市家居設計統一考慮,照明與綠化協調一致[1]。
設計方案應充分考慮到專業多、施工工序協調復雜等問題,確保工程質量。在工程實施過程中:一要劃分好專業界面,盡量避免出現工程專業之間不協調的情況;二要充分考慮規劃管線與現狀管線的協調,近遠期結合,管網綜合有序,避免施工設計矛盾;三要同步考慮施工期臨時排水管道與實施管網的設置,既保證臨時排水的暢通,又為實施管道作預留。這樣才能最終實現各類基礎設施及配套的協調統一,與所服務地塊有機融合。
(1)充分挖掘當地文化,避免千城一面。
文化特色是城市的一張名片。城市新區的規劃和建設,要注重對城市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避免片面貪大求洋、大拆大建,避免對具有歷史意義的城市結構、城市景觀進行破壞。一個城市的生命力,不光表現于經濟的繁榮,也不僅表現于寬廣的馬路或高大的建筑,還體現于經過歷史積淀的城市文化特色和城市人文精神。城市建設者有義務研究和弘揚本地區的傳統文化,在新城區建設中挖掘、保護、傳承、弘揚城市原有的文化特色,避免城市文化歸屬感的缺失[2]。
(2)尊重自然,突出區域特色。
尊重自然,就是要用生態學理論打造宜居、生態、文明的城市新區,在其規劃、建設和施工全過程中,貫徹綠色環保理念。
首先,要從思想上重視環境保護,徹底摒棄“重效益、輕環保”的錯誤觀念;其次,要用生態學理念來指導城市建設,要保護好城市既有林地、河流、濕地等生態景觀,并通過規劃來構建生態網絡系統;第三,要用環保理念引導新區產業發展,鼓勵節水、節地、節能、節材,鼓勵綠色生產和消費;第四,做好植被的恢復和重建,減少因開發建設造成的植被破壞。
在設計過程中,堅持融入自然、不破壞自然的設計理念,配合區域功能定位,注重細節創作,強調環境協調,在理解現狀、服務將來、和諧環境的前提下,做好基礎設施及配套工程與區域的總體協調,體現綠色生態,強化區域特色。圖1為道路與景觀融合效果圖。

圖1 道路與景觀融合效果圖
具體設計過程中:一是注重將現狀景觀融入道路設計,結合不同地塊性質,選擇適合的樹種、灌木、花草,與自然和諧統一;二是努力恢復原有的生態環境,充分考慮噪聲及光污染對區域的影響,塑造天高云淡、人與自然和諧的區域特色;三是排水管網設計也應體現環保意識,盡量選用環保型技術、設備和產品。這樣才能形成道路、管線、景觀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系統化設計。
(3)堅持公交優先、慢行優先的設計理念。
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是解決城市擁堵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應提倡市民多進行公共交通出行,倡導綠色、健康、文明的出行方式。因此,在工程建設時需充分體現“公交優先、慢行優先”的設計理念。
設計中需合理分配路權,并優先滿足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等綠色出行方式的需求。具體可采取的措施很多:根據“快慢分離”的設計理念,在機動車過境交通比重較大的路段,將非機動車從車流中分離出來,設置非機動專用車道,確保非機動車騎行者的安全;重要路段設置公交專用車道,做好港灣式公交車站設計,減少公交車輛停靠對其他車輛的干擾。
(1)設置施工車輛專用通道,加強對建成道路的保護。
新區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非一朝一夕能夠建成。在新區建設的初期,開通的道路較少,路網尚未成形,存在著施工區域與社會車輛允許通行的區域相互重疊,已開通道路交通安全設施不完善,平面交叉口信號燈控制率不高,人車未合理分離等情況,均易誘發交通事故。同時,重型施工車輛穿越已建成道路,對道路成品的損壞也相當嚴重。
樂清經濟開發區樂海涂圍墾(西片)的建設經驗值得借鑒。樂清市經濟開發區樂海涂圍墾位于樂清市東南部樂清灣西部沿岸,為樂清市經濟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樂海涂圍墾工程是樂清市重點建設項目,總面積8.06 km2,圍墾的南北兩端和東側均為樂清經濟開發區圍墾工程新建海堤。此區域在建設早期幾乎無現狀道路可利用,管委會在修建前期路網的同時,先橫向施工了幾條主要的臨時道路,專供建設車輛使用,對其他已經建成道路限制施工車輛進入,加強對道路成品的保護。臨時施工道路采用簡單路面結構,無雨污水等市政管線,待地塊建設基本完成后,管委會再將施工通道統一整修為市政道路。
(2)結合地塊開發,做好臨時排水設施,實現近遠期合理過渡。
道路、管網的實施一般先于地塊開發。地面雨水及開槽后積水如何排除關系到正在實施的基礎設施的質量,無序的臨時排水必然造成道路及其他設施的破壞。如何做好臨時排水設施與永久排水管網合理過渡,往往是新區道路建設的難點。
一方面,新區道路的建設計劃應統籌考慮市政管線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具體設計時,應綜合區域地塊及周邊道路,設置臨時排水溝渠,將雨水、地下水通過提前實施的規劃生態水系、景觀河道及時排除,避免雨水從道路兩側下滲。
(3)加強施工期間交通組織及交通管理。
應盡可能減少因施工對城市經濟、環境及外部建設等帶來的影響,使施工對沿線交通和居民生產生活的影響降至最低。在設計交通疏解方案時,應充分考慮區域交通狀況,綜合協調現狀路網,針對不同施工階段,采取不同的交通管理手段。
(1)合理分配道路斷面,有效配置各類管網。
新區道路建設要考慮避免已經在我國各大城市出現的交通擁堵、停車難等交通問題,同時又要盡可能節約投資,避免盲目追求大馬路、大廣場,造成土地浪費。
在交通量預測數據的指導下進行道路橫斷面設計。首先,要保證行人、非機動車及機動車路權;其次,在滿足交通需求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行人、綠化、設施、管網所需要的寬度,做到人、車、綠化、設施、管網的協調統一;再次,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間,合理布置管線位置,避免工程管線間及其與相關構筑物間相互干擾。
(2)合理確定路面高程。
合理確定道路設計標高,既要滿足道路耐久性及防洪排澇要求(不能過低),又要充分考慮對工程范圍內整體地塊標高的影響(不能過高),綜合考慮現狀道路、規劃道路、區域場地開發的標高,合理確定工程的路面標高。
道路豎向設計應合理利用地形地貌,避免過高或過低的填土,并應反映規劃區地面排水方向,處理好與地下管線的關系,為建筑布局提供條件。對已開發路段,根據場地標高及排水出路控制路面標高,實現基礎設施、地塊開發的和諧統一。
道路與其所圍合地塊在豎向上的關系應該互相協調,即地塊內的各項建設雖有先后,但要保證城市用地豎向高程的連續性、整體性。
(3)交通與景觀相融合。
市政道路的建設既承擔著交通功能,又代表著城市形象。道路設計在線形和標高上應與沿線地形、地貌相協調,避免高填深挖,減少取土量,與規劃河道、水體的開發做好銜接。應加強道路紅線范圍內的綠化帶、側分帶、行道樹或城市景觀帶的設計,不能局限于以往修剪式的園林設計,應更注重對外形自然、色彩豐富的優質樹種的選擇,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綠”。
處理好城市綠化、河網與城市景觀的融合,形成路、橋、水、城于一體的景觀風貌特色,構成優美的城市新區環境。
(4)土方工程綜合利用,突出經濟節能。
土地及能源是當今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強調土地及能源不可再生,設計必須予以關注。道路表層雜填土有機質含量高、含水量大,很難作為路基填料,因此需要進行清表處理。在管道開槽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挖方,這些土的堆放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合理確定道路高程是減少土方的最有效途徑。道路豎向標高的確定要從整體出發,既要處理好擬建道路與周邊地塊的豎向關系,又要滿足相鄰地塊的地面水能合理排出。
對從路槽中挖掘出的清表土方:一方面可用作道路沿線周圍地塊開發建設時整平墊高填土;另一方面,由于這些土方大多為腐殖土,含有多種營養成分,污染低,毒性小,可用作城市綠化培土。
(5)地基處理方案要一次設計,逐步推進,分期實施。
道路建設必然要解決地基處理問題,如道路路基、管道基礎、綠化帶處理、地塊開發回填等。選擇地基處理方法時:首先,要查明沿線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包括各土層分布情況、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地下水情況等;其次,要綜合考慮各種處理方法的處理效果、投資、工程進度、施工方法、對環境的影響及整個工程的工期要求。在保證地基處理安全可靠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縮短工期是設計努力的方向。
充分考慮新近填土給現狀地貌帶來的假象,同時考慮場地填土給后期施工造成的不利影響。填土若壓實度不足,一方面其本身會有一定的壓縮,另一方面會對地基造成一定的沉降,因此,在修筑道路時必須予以關注,應以原狀地質條件為基礎,進行路基處理。
對于較為復雜的軟土地基,宜綜合所有專業統一編制地基處理方案,統籌協調道路路基處理、管線開挖回填、綠化回填、地塊開發之間的工序銜接,避免地基開挖及處理方案相互干擾,相互破壞。
(1)積極建設海綿城市,避免城市內澇。
建設具有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功能的海綿城市,使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方面具有更好的“彈性”,是和諧市政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道路工程海綿城市建設的重點內容是構建“低影響開發的雨水系統”。道路建設要加強“滲、滯、排”功能,加強“雨水的綜合利用”,同時,要強調“蓄、凈、用”功能[3]。
(2)推進綜合管廊建設,避免“馬路拉鏈”。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地下綜合管廊。綜合管廊的引入:一是減少了城市道路路面被挖掘的次數,使道路路面使用壽命延長;二是能夠很方便地實現對管線進行綜合監控,有效管理,提高管線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三是管線維修變得很方便,管線使用壽命也得以延長。
(3)積極采用膠粉改性瀝青、彩色路面等四新技術。
膠粉改性瀝青是一種新型環保路用材料,具有黏結力強,耐磨性、抗水剝落性高等優點。研究表明:采用膠粉改性瀝青鋪設的路面具有減緩瀝青路面老化,增強路面彈性等功能;膠粉改性瀝青可顯著縮短車輛的剎車距離,有效減輕路面反光,且不易揚塵[4]。圖2為彩色非機動車道。

圖2 某彩色非機動車道
彩色路面色彩豐富,改變了傳統黑白兩色單調的路面顏色,不但可以警示交通、提高辨識度,增加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使交通管理直觀化,而且可以美化交通環境,展現城市風格。在景觀需求較高的街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廣場、公園和旅游景區等處,采用彩色瀝青路面,能夠實現道路與周圍環境更好融合,令人賞心悅目。
對于道路設計者,新區的道路設計工作極具挑戰性,需要探討的內容也很多[5]。本文僅就城市新區道路建設理念談了幾點粗淺的體會。新區道路建設應在總體規劃指導下,仔細分析其路網功能、區位特征、沿線用地規劃等,提出符合道路實際的設計思路,在總結已建道路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提升道路設計水平,確保城市新區建設沿著健康、和諧、可持續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