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逸軒,胡 淼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710068)
隨著大西安“東拓、西進、北跨、南控、中優”空間發展戰略的實施,新形勢下,走出城墻思維的大西安以“三軸三帶三廊一通道多中心”為宏偉藍圖,形成了大西安的概念軸,快速交通體系則形成了形態軸,形態軸事實上構成了城市骨架。全面優化大西安超大城市格局,需要加快推進快速路體系的構建[1]。
西安市西太路(以下簡稱西太路)位于西安市高新區范圍內,北起南三環,南至南橫線,現狀按照主干路標準已經建成。在大西安快速路體系規劃中,秦漢大道—西三環—西太路共同組成西部區域的交通大動脈。西太路起點接南三環,終點至南橫線,道路長約9 km,規劃紅線寬60~100 m。項目研究范圍為高新區內,北起科技二路,南至環山路,西至京昆高速,東至西灃路。
結合上位規劃要求及道路交通功能分析,西太路作為大西安快速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為城市快速路,主要承擔中長距離客運交通聯系。具體功能如下:
(1)作為完善西安市整體路網骨架布局及銜接體系,強化軸向聯系,串聯各功能片區的重要通道[2] 。
(2)作為補充新老城區通道,改善高新區快速通行條件的重要通道。
(3)作為盤活區域核心節點,打造城市新中心的重要載體。
(4)作為高鐵南站交通源南北向快速輸送的重要通道。
根據西安市城市土地利用現狀及規劃,以現狀交通出行特征為基礎,重點分析項目影響區域的客貨運交通需求,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發展、土地利用布局以及交通政策、設施供應等對交通需求的影響[3],建立未來交通需求預測模型,預測分析近遠期交通需求分布狀況,再依據道路網絡的供應水平等因素,對西太路沿線交通量進行預測。
根據模型預測,2040年西太路的單向高峰小時交通量為3 011~4 582 pcu/h。遠期按C級服務水平考慮(飽和度為0.60~0.75),則擬建道路單向通行能力不少于6 000 pcu/h。考慮交叉口折減、車道折減,快速車道通行能力取每車道1 200 pcu/h,輔道通行能力取每車道800 pcu/h。結合交通預測結果,西太路斷面設置為主線雙向六車道,輔道雙向六車道滿足未來交通需求。
道路等級:城市快速路;設計速度:主線80 km/h,輔道40 km/h;紅線寬度:60~100 m;道路凈空:不小于4.5 m。
西太路現狀為城市主干路,西部大道以北紅線寬度100 m,西部大道以南紅線寬度60 m。但因地鐵6號線影響,道路豎向空間資源不足,改造需要解決的重點難點為:
(1)總體方案與在建地鐵6號線、規劃云軌23號線等軌道交通的相互協調,保證方案的可實施性。
因地鐵6號線、云軌23號線等軌道均規劃在西太路上,并且地鐵6號線正在建設中,道路總體方案在考慮時需避讓軌道交通,保證道路距地鐵結構有一定安全距離。
(2)立交形式的選擇、沿線出入口的設置,需結合上位規劃、建設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
因地鐵6號線站點占用地下空間,對立交形式及出入口的設置限制較大,立交及出入口設置時應充分考慮紅線的預留。
(3)總體方案的景觀性與高新區中央創新區(CID)的相互契合,保證產業、交通、景觀的融合發展。
西太路作為中央創新區的軸線道路,其總體方案的景觀性需結合兩側的用地規劃進行綜合考慮,在滿足道路交通功能的同時道路景觀需與核心商務區協調[4]。
針對上述分析,結合西太路實際情況,提出以下3個總體方案進行比選,如表1所示。

表1 總體方案對比表
方案一:總體高架主線+局部段地面主線。
主線高架橋接西三環里花水立交,高架在緯三十二街以北落地。橋梁長度為6 km。沿線與西部大道、緯三十二街設置互通式立交,同時結合路網,在韋斗路南北兩側、緯三十六街南側設置3對出入口[5]。
方案二:總體地面主線+局部節點高架。
主線全線為地面快速路,局部節點主線設置高架跨越沿線主干路。地面段長8 km。沿線與西部大道、緯三十二街設置互通式立交,與韋斗路、緯三十六街設置分離式立交。同時結合路網,在韋斗路南北兩側、緯三十六街南側設置3對出入口。
方案三:總體地道主線。
主線采用下穿方案,根據地鐵埋深位于底下9~16 m,地鐵站點埋深位于5~16 m,為保證與地鐵的安全距離,主線隧道應布設在地鐵兩側。但是該方案受地鐵影響,與沿線道路交通組織均為分離式立交,無設置互通立交條件,布設出入口難度較大。
由表1可知:方案一結合規劃及建設條件,可實施性較高;方案二功能較方案一弱;方案三突破紅線范圍較大,實施困難較大。因此推薦方案一。
根據方案一總體方案,斷面分為高架段、地面段,如圖1所示。

圖1 方案一總體布置圖
4.3.1 高架段
高架段根據紅線不同分為兩個斷面,其中南三環-西部大道段:道路紅線寬度100 m,道路為四幅路形式,地鐵位于道路西側,主線位于道路中心,雙向六車道,利用8 m中分帶布設主線高架橋梁;地面輔道利用橋下空間布設,雙向六車道,同時在側分帶外側布設集散車道與非機動車道,如圖2所示。
西部大道-緯三十二街段:道路紅線寬度60 m,道路為四幅路形式,地鐵位于道路中心,主線位于道路東側,雙向六車道,利用8 m側分帶布設主線高架橋梁;地面輔道布設于主線西側,雙向六車道,同時在側分帶外側布設集散車道與非機動車道,如圖3所示。

圖2 南三環—西部大道(單位:m)

圖3 西部大道—緯三十二街(單位:m)
4.3.2 地面段
地面段(緯三十二街—興隆一路)道路紅線寬度70 m,主路位于道路中心,雙向六車道;輔路位于兩側,雙向六車道;設置寬5 m側分帶,便于布設出入口,如圖4所示。

圖4 緯三十二街—興隆一路(單位:m)
4.4.1 西部大道立交
功能定位:西部大道規劃為快速路,為串聯高新區、常寧組團、曲江的橫向軸向快速路通道。
該節點為快速路與快速路交叉口,需設置樞紐型互通立交,用于實現西太路與西部大道的快速轉換[6]。
交叉口預測交通量:遠期西太路與西部大道交叉口高峰小時機動車流量以南北向為主,由北向東和由西向北轉向流量較大。
立交形式為“半苜蓿葉+半定向”式三層半全互通式立交[6]。其中西太路主線高架橋位于二層,西部大道主線高架橋位于三層,結合周邊用地情況,由西向北、由南向西轉向匝道采用“苜蓿葉”環形匝道,由北向東、由東向南轉向匝道采用迂回半定向匝道,其余4個右轉方向均采用直連式右轉匝道,實現西太路與西部大道主線的快速轉換,如圖5所示。

圖5 西部大道立交
4.4.2 緯三十二街立交
功能定位:緯三十二街為高新區內部1條東西向主干路,也是高新區對外交通出行的重要通道。
該節點為快速路與主干路交叉口,需設置樞紐型互通立交,用于實現西太路與緯三十二街的快速轉換。
交叉口預測交通量:遠期西太路與緯三十二街交叉口高峰小時機動車流量以南北向直行和東西向直行為主,由北向東和由東向南轉向流量較大。
立交形式為“渦輪式”三層全互通式立交。其中西太路主線高架橋位于二層,緯三十二街主線高架橋位于三層,設置對稱的4個左轉半定向匝道及4個右轉定向匝道,實現西太路與緯三十二街的快速轉換,如圖6所示。
西太路全長9 km,全線與28條道路相交,共設置3座互通式立交,2對高架平行匝道出入口,1對地面出入口。
西太路作為西安市大西安快速路體系中“七橫七縱”快速路之一,其快速化改造已經迫在眉睫。本文結合總體規劃、交通預測、建設條件出發,提出設計合理,能滿足交通功能,同時又能體現城市道路及橋梁適用、安全、美觀、經濟的總體改造方案,為同類項目的工程設計提供了參考和經驗。

圖6 緯三十二街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