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華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我國交通運輸業日益繁榮。在公路工程建設中,隨著環境問題的不斷出現和人們審美需求的逐步發展,植物景觀設計作用也日益顯著。合理的植物景觀設計可以為人們提供生態、優美、安全、舒適的駕駛環境,也使公路景觀與周邊環境更加融合、美觀、和諧。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路建設系統的整體水平的顯著提高[1-9]。
公路景觀是指公路內外的各種功能和動態特征的整體。它包含著周邊的各種環境,如:地形、建筑、構筑物、植被等各種形態。屬于一個多學科交融的工程設計,其特征如下:
公路景觀不同于高速公路的快速通過,也有別于城市內景觀大道的重要觀賞性的特質,需優先滿足安全性,兼顧觀賞、生態性等其他功能需求,設計中考慮尺度、車流量、車速、周邊環境特點、地域特色及后期養護條件等需求。
不同等級、不同性質的公路,其周邊環境及地域特色不同,運用“透”、“封”、“漏”等多種設計手法,使沿線空間景觀發生豐富轉換,或虛或實,將周邊優美的自然風光、山水景觀融入到公路景觀中,使公路景觀與周邊環境共同構成一個和諧優美的自然畫面。
在公路工程建設時,會對周邊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和破壞。故在公路景觀設計中,還包含一項重要的設計內容,即建設時對周邊環境破壞后的恢復。根據不同環境,運用不同科技手段來恢復已遭受破壞的生態環境,保證環保和水土流失和部分生態功能的重建。如:取棄土場的覆綠、邊坡植物設計等。
植物景觀作為公路工程中綠色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加固邊坡及保護路基:植物根系的強勁固定作用,可以對邊坡及路基處有著明顯的加固,減少自然災害發生,且綠色生態,造價相對較低。
(2)凈化空氣: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汽車尾氣,降低車輛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也可減少光污染。
(1)防眩光:公路車流量變化大,中央分隔帶和機非分隔帶中的植物對于夜間行車具有良好的防眩光功能,提高行車的安全性。
(2)視線引導:公路的種植形式及線型構成,可以引導駕駛員行車時的視線,增強安全形式。
通過喬、灌木及草坪的合理搭配,營造一種良好的層次感,使公路景觀與周邊環境相協調,提高公路的美學功能,創造和諧的優美的人文景觀。
公路景觀是流動的,游人和駕駛員隨著車輛行駛,所觀賞到的景色是不斷變化的,包含公路設計范圍內的可視景觀及公路設計范圍周邊的自然、人文景觀共同構成。常規設計范圍內的植物可視景觀包括:中央分隔帶、機非分隔帶、路側、邊坡、取棄土場、隧道口及其他植物景觀等。
中央分隔帶和機非分隔帶具有防眩光、引導視線、安全行駛的重要功能性作用,同時兼具美化環境、減少駕駛疲勞的觀賞功能需求。從種植形式上分析,喬木、中木結合地被的種植形式可以最大化地發揮植物的生態功能。合理、科學的種植尺度模式,特色鮮明的種植形式和植物品種,可以使該公路具有明顯的識別性。
在具體設計中,根據公路的不同時速、不同性質需求,需采用不同的種植模數長度,以不同模塊間隔搭配種植,即每間隔一定距離變換種植形式,在減輕駕駛員視覺疲勞基礎上,展現有節奏和韻律的動態種植效果。
路側綠化面積大,數量多,合理的路側綠化可以使公路和周邊環境與地域特色相呼應和融合。植物樹種應選擇具有地方特色的適生品種,通過常綠、落葉搭配,上木、中木、下木協調的種植形式,形成特色鮮明、生態和諧、絢麗多彩、充滿活力的公路植物景觀。
根據坡比不同,邊坡景觀有工程防護和植物防護等不同形式,屬于恢復景觀的一種。在坡度較大時,以工程防護為基礎,結合植物防護,用當地表現良好的鄉土樹種,進行配比混播,運用植物自然群落的自然演替規律,防止水土流失,增強公路的邊坡景觀。
取棄土場覆綠要符合規范,面層回填30 cm的腐殖土,再人工撒播草籽,以適生的耐旱、耐寒、管理粗放品種為主,模擬原生態的自然植物景觀,防止水土流失。
隧道口是公路景觀中的節點設計,具有特色的隧道口景觀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隧道口景觀以季相變化豐富的植物為主要選擇,配合硬質景觀,形成觀賞節點。
公路中還包含一些互通式立交、停車場等形式的植物景觀,通常以安全為第一考慮,生態性和觀賞性兼具的手法進行設計。互通區域在安全視距范圍內需留出一定的距離,以低矮的地被或者草坪為主,在外側可有規律地種植,引導行車安全。在匝道出入口處,以特色鮮明的植物種植,凸顯立交的特征。停車場綠化以綠蔭較大的喬木為主,搭配觀賞性中木及地被,讓停車場掩映在綠色之中。
公路工程植物景觀設計亦可借鑒《園冶》中“宜山斯山,宜水斯水”的傳統經驗。在沿線塑造空間時,運用虛實變化的手法,即中央分隔帶、機非分隔帶、路側綠化為近景實空間,而紅線外的天空、田野、云霧、水體、光影等為遠景虛空間,根據不同周邊形式,或引入,或遮擋,主動營造虛實空間變換,為人們通行時營造疏朗愉悅的心理感受。
在設計前,需對該地域潛在文化和區域特色進行了解,挖掘和提煉相關地方人文內涵,使公路景觀具有鮮明的個性和顯著的可識別性。
4.2.1 適地適樹
植物應選擇當地適生品種,主調品種可選擇當地特色樹種,如市花、市樹,凸顯當地特色。
4.2.2 色彩規劃
道路交通是人們獲得一個城市印象的首要載體。相關文獻資料表明,色彩是引起人們視覺反應的首要因素。而其中,色彩斑斕的植物景觀設計尤為重要。在設計初期需要對現狀進行詳細的調查和分析,結合遠期規劃,確定不同的主色調,通過它不同形式的運用和重復,其他色彩作為烘托,營造區域特色明顯的公路植物景觀。
4.2.3 層次豐富
合理、美觀的植物搭配不僅有利于實現當今可持續發展中的生態性需求,也對于公路景觀的觀賞性有著極大的提高。
公路景觀是一個動觀為主的線型景觀。設計以種植的單元長度為基調,以搭配形式與顏色構成主要變換形式。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在車行速度下,人經過反應的時間為5 s可以獲得清晰視野,這就決定著景觀節奏,設計時可參考有關資料,如表 1、表 2 所列[3]。

表1 不同車速下的視角及注意力集中點一覽表

表2 不同車速下的觀賞范圍一覽表
公路工程設計是一個需多學科合作、交融的領域。在設計初期,景觀專業應先從自然環境、生態、人文領域、場所精神、地域特色等方面開始研究,增強公路工程的景觀性。
植物品種應考慮耐寒、耐旱、耐貧瘠、耐修剪等樹種,降低工程造價和后期養護管理費用,營造科學合理的植物景觀。
環天府新區快速通道位于四川省眉山市,2014年10月2日,天府新區獲批國家級新區,青龍、視高兩鎮是天府新區核心區,眉山是天府新區的全域協調區。環天府新區快速通道(G245至G213連接線)是眉山市北部地區的一條重要的橫向快速通道,聯通了天府新區青龍、視高兩大核心區,極大地促進了眉山市與天府新區的互聯互通。
5.2.1 城市印象——“秀美眉山”
錦繡山水:眉山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其中,有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三蘇祠;有36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出土珍貴文物也多達40多處。
華美人文:人文文化豐富,如:東坡文化、長壽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竹文化等。
5.2.2 項目現狀分析
現狀地形復雜,植被單一,以野生樹種為主。公路設計與成昆鐵路交叉,且周邊與多條公路相鄰交叉。
5.3.1 設計理念——“文韻共生、四季眉山”
以秀美眉山為主基調,在設計中遵循“生境、畫境、意境”的設計原則,通過能展現當地特色的植物品種和搭配形式來體現分區特色,展現“春花、夏蔭、秋色、冬綠”的季相變化,呼應“四季眉山”的景觀理念。為眉山打造開放、活力、特色的城市綠色網絡。
5.3.2 虛與實的空間交替
該項目在K10+250~K11+500段穿越彭祖山風景名勝區二級保護區,設計遵循景區總體規劃控制及國家對飲用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等,與景區風格、色彩等規劃相協調,在風景秀美區域打開視線,借景于外,使風景區內外的環境融為一體。
5.3.3 色彩規劃
項目起始于青龍鎮,穿過視高鎮,達到觀寺鎮。色彩規劃根據不同性質凸顯地域特色。
在人流量較大、80 m道路寬度的青龍鎮區域,以綠色為基調,紅色為主調色,突出熱烈、歡快的氛圍,如圖1所示。在視高鎮周邊,以市樹銀杏的金黃色為主色調,搭配紫薇、海棠等觀花樹種,勾勒不同季節五彩繽紛的景象,如圖2所示。在人流量較少,斷面較窄的觀寺鎮,以蜀檜柏、法國冬青的綠色為主調,點綴紅葉李,增加綠量,如圖3所示。

圖1 青龍鎮區域效果圖

圖2 視高鎮區域效果圖

圖3 觀寺鎮區域效果圖
5.3.4 具體種植形式
該項目設計最高時速80 km/h,按照在不同時速下觀賞范圍分析,考慮該項目與多條道路交叉,種植模式確定為80~100 m為一個節奏,突出視覺上的沖擊力,強調一種速度與立體的現代風格,如圖4所示。

圖4 青龍鎮區域標準平面圖
該項目沿線護坡較多,挖方段可選用臺階式處理,掛網,噴播混合草籽,配比為狗牙根:黑麥草:高羊茅=5∶3∶2(30 g/m2)。填方段坡度較緩,可采用人工撒草花籽覆綠,配比為狗牙根+爬山虎+紫花苜蓿+紫穗槐+刺槐茅=1∶1∶1∶1(30 g/㎡)。取棄土場覆綠采用人工撒草花籽覆綠,配比同上,模擬自然原生態的植物景觀。
植物品種選擇以鄉土樹種為主,同時耐污染、板結,且病蟲害少,后期養護需求較少的品種。在植物規格的選擇上,除了行道樹以胸徑15~16 cm外,其余以胸徑10 cm的青壯苗為主。同時參考了眉山當地信息價種品種及規格,設計緊密結合市場情況。
科學合理的公路景觀設計,不僅可以減少工程建設過程中對當地環境造成的破壞,也可以改善當地道路的綠化系統,改善生態環境,還可以展示當地獨特的地域景觀和秀麗風光,使公路景觀成為一條穿越在城市之間的景觀綠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