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行健
美國《紐約時報》近日刊登了題為“中國資本入侵法國波爾多,酒莊更名惹爭議”的文章稱,法國具有300多年歷史的“藝術之源”酒莊被中國買家收購后改名“御兔”酒莊,還有其他酒莊易主后被改為“藏羚羊莊園”等。該報道稱,這一系列改名行為引發當地民眾的不滿和抗議,部分民眾擔憂法國本土文化會被侵蝕。這一報道在國內社交媒體引發廣泛討論。部分中國網友認為,當地群眾太過“玻璃心”,站在“文化和歷史”的制高點上說著和“經濟利益”有關的事。有專家則認為,中國商人在為酒莊改名過程中有自己的想法無可厚非,但一定要尊重當地人的習俗和傳統,以免引發不必要的誤會。
“這并不是一種文化入侵”
據《紐約時報》報道,法國著名作家菲利浦·索萊爾斯甚至給波爾多市長寫了一封帶有責備口吻的公開信,反映了該地區彌漫的焦慮情緒,并抗議了一些人認為是大膽無禮的做法——改變歷史悠久的酒莊名字。“我對這些動物的生活并不十分好奇,我在波爾多的整個童年時期從未見過‘御兔或‘藏羚羊,哪怕是最微小的跡象。”索萊爾斯在信中寫道:“我很震驚這些名字能得到市政府的認可。我很惋惜,這些擁有幾個世紀的葡萄酒莊變成了中國民俗的代名詞。”
“改名這個行為并不是什么大問題,只是購買者個人的選擇不同而已,沒有必要上升到國家高度。”中國女演員趙薇近日在北京出席“中法文化之春”藝術節,并擔任2019宣傳大使。她在活動期間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就該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趙薇2011年與丈夫一起買下法國的一座酒莊,并命名為夢洛酒莊。“夢洛”一詞在法語中意為“我的珍寶”。該酒莊地理位置優越,距離世界文化遺產的圣愛美濃小鎮僅1.5英里,路易十三曾是這里的主人。趙薇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不同的買家擁有不同的購買心態。面對新購置的酒莊,有的人希望保留法國酒莊的歷史和文化,所以保留其原來的名字。但有的買家希望增添個人烙印,就為新酒莊更改了名字,但這并不是一種文化入侵,”趙薇說,“我個人非常喜歡法國紅酒。法國是紅酒的發源地。法國紅酒文化的背后隱藏著歷史的變遷、人文的積淀,就像中國的茶道。細細品嘗,你甚至可以品出每瓶紅酒背后的故事。”
北京旅游學會秘書長李明德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商人在接手他人店面的時候,往往會選擇改名,這不必大驚小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玉兔、藏羚羊等動物有吉祥、機敏、長壽等寓意,改一個接地氣的名字往往會帶來生意上的興隆。雖然酒莊本部在法國,但以后的生意更多還是面向國內市場。在我看來,改名行為更像一種市場營銷策略。”
并非只是針對中國
“一國資本進入另一國家必然會伴隨著文化的輸入。法國人歷來重視本國文化傳統,接受他國文化需要一定時間,引起議論并不奇怪。”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語言與戰略傳播研究所所長何輝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歐美國家的文化也隨之進入,當時國內也有不少文化被滲透的聲音出現,可這一切現在看來可能是多慮的。上世紀90年代,美國在主導經濟全球化的同時也不斷向外進行文化擴張,當時很多法國民眾也對美國文化持抵觸態度,因而法國民眾此次的“抗議”并非只是針對中國,只是本民族的性格使然。
“將心比心,中國民眾有些方面可比法國做得好多了。”李明德表示,近些年,越來越多的歐式風情小鎮出現在中國三四線城市,開發商往往冠以浪漫、愜意等標簽來吸引國內購買者,有些地段較好的樓盤銷售異常火爆。國內民眾更多認為這是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體現,很少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文化入侵。
何輝認為,中國商人在為酒莊改名過程中有自己的想法無可厚非,但一定要事前做好研究工作,尊重當地人的習俗和傳統,“不要使用有爭議性或侮辱性的詞語,以免引發不必要的誤會。”
中國人“正在幫這些莊園主過上體面的退休生活”
作為世界葡萄酒圣地,法國波爾多的酒莊被業內稱為“地產中的愛馬仕”,全世界富豪對這里的酒莊青睞有加。據了解,波爾多地區目前共有7500多家酒莊,其中每年會有300多家公開出售,售價折合成人民幣,從700多萬元到五六十億元不等。近十年來,中國買家購買法國酒莊的數量呈爆發式增長,絕大多數都位于波爾多產區。目前波爾多已經有150多家酒莊屬于中國買家。
《紐約時報》也承認,并非所有人都對中國人的到來感到不滿,波爾多的葡萄酒釀酒師皮埃爾·阿莫乎就認為,中國人在幫助很多莊園的主人,也在保護這些莊園。“由于高額遺產稅,很多法國莊園的主人承受不起把財產留給子女的負擔。中國人有很多現金,他們正在幫助這些莊園主過上體面的退休生活。”▲
環球時報2019-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