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山報》5月16日文章,原題:現在對中國威逼施壓,只會讓我們以后鼻青臉腫 美國有大量籌碼推進自身利益,特別在貿易事務上。但我們使用這些手段時,要清楚以后的長期影響。目前與中國圍繞雙邊貿易逆差和科技間諜的爭端就是例子。美政府若把減少雙邊貿易逆差作為一大目標,并為此動用某些特定手段,這就很成問題了。
雙邊貿易逆差其實沒什么大不了的。關鍵在于(美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總的經常賬戶逆差——包括商品貿易、服務貿易等。美國在商品貿易方面存在巨大逆差,不僅與中國而且與幾乎所有大經濟體。而我們的大量對華逆差,都包含別國制造的零部件產品。比如蘋果手機在華組裝,但源自中國的制造價值還不到10%,其余來自其他地方。若把美國從中國進口的所有組裝產品拆解,把零部件歸于原產地,最后算到中國頭上的逆差將是通常報道的約一半,另一半是產自日韓德和其他制造業強國的零部件。如此算來,我們的對華商品貿易逆差,其實并沒一些人宣稱的那么大。
特朗普政府只盯著減少對華貿易逆差,但其實這并非最重要的問題。這樣做是十分令人不安的。而用關稅作為談判主要手段令問題變得更復雜。關稅會扭曲價格,損害貧窮消費者并招致報復——迄今中國就是這樣做的。
使用關稅和其他保護主義手段的更大問題在于,這可能是美國最后一次能使用消費市場作為貿易談判籌碼。再過約10年,中國消費市場將遠大于美國的。再過20年,人口年輕、經濟增長快的印度消費市場將成全球最大。一旦我們失去世界老大的位子,就無法再使用這個武器了。
那我們應現在就使用保護主義武器,免得日后失效嗎?絕非如此。我們目前所做的,長遠而言是在加速自身的相對衰落。受到美國關稅影響的其他國家,會到世界其他地方尋求增長。各國企業會制定不同生產戰略,繞過美國市場尋找新途徑保持競爭力。對華貿易戰給美國窮人帶來艱難——他們購買的外國商品越來越貴,并最終會讓整個世界與我們作對。不應使用關稅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美國)企業受到關稅保護會變懶惰。我們永遠不要給美國公司不再創新的動機。不幸的是,每加一次關稅,就意味著讓企業放松并推遲必要調整和改進。總之,這是個壞政策。
(作者毛羅·吉倫是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國際管理系教授)
美國鞋業新聞網5月16日文章,原題:鞋類價格數字證明特朗普所說的中國為關稅埋單的說法不可信特朗普總是稱,中國會為美國對鞋類和其他消費品加征關稅埋單,但新數據證明這種說法不對。
美國鞋業經銷商和零售商協會制作了一張圖表,該協會主席馬特·普雷斯特說:“它完全證明總統說中國為進口關稅埋單的說法不對。關稅成為進口價格的一部分,顯然會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美國鞋業經銷商和零售商協會估計,若加征關稅實行,美國每一個家庭每年用于鞋類的開支要額外增加131.93美元。▲
(作者凱蒂·阿貝爾,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9-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