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良慧 王建軍
華亭煤業集團山寨煤礦礦井為一井兩面生產格局,單水平上下山開拓,采用走向長壁綜采放頂開采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礦井25021綜采工作面為礦井二采區第21個工作面,主采煤層為煤5層。因煤5層抗壓強度及堅固性差,松軟易垮落,在工作面末采期間,前方形成孤島煤柱,煤柱應力集中程度高,裂隙發育,回采期間全段頂煤薄厚不均,加之工作面上段頂煤變薄,煤頂易碎,無法沿穩定層位推進,同時部分支架初撐力不足,致使頂板垮冒嚴重,回撤通道掛網支護難度大,頂板管理十分困難。為保證頂板穩定,實現安全高效回撤,山寨煤礦逐漸探索出采取壓注馬麗散、組合錨索加強支護的方案,有效控制了靠近煤柱薄厚不均、破碎的頂板煤層,為安全回撤創造了條件。
山寨煤礦25021綜采工作面設計開采煤層為煤5層,煤層結構簡單,傾向在SW70°~75°之間,傾角7°~12°,煤層厚度29~32m,平均煤厚30.7m,上分層平均厚度約為12m。含夾矸1~3層,厚度在0.05~0.3m,巖性以泥巖、炭質泥巖為主。
25021工作面傾向長度為190m,推進長度為900m,主采煤層抗壓強度在2.68~19.28Mpa之間,平均為10.77M p a;抗拉強度為0.26~1.53Mpa,平均為0.62Mpa;堅固系數為1.3~2.9,平均為1.9。煤層硬度f為2~3,層理發育,節理發育,煤質疏松,易垮落。煤層偽頂以薄層狀砂質泥巖、泥巖及炭質泥巖為主,松軟易垮落,機械強度及堅固性都很差,易風化破碎,遇水變軟膨脹。直接頂板多以中——薄層狀灰黑色泥巖、砂質泥巖為主,偶夾薄層灰黑色粉砂巖。老頂為深灰色粉砂巖、各粒級的淺灰——灰白色砂巖及含礫砂巖,厚度不穩定。
2018年4月22日,25021綜采工作面回采至864m,距離回撤通道26m時,工作面煤壁突然破碎,整個冒落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78#-95#液壓支架前探梁前部、上部矸石垮落,大塊矸石冒落高度為2m;第二階段為擴大階段,38#-52#支架出現小范圍破碎頂板,69#-106#支架上部冒落高度最高達到8m;第三階段為措施控制階段,4月29日左右冒頂得到逐步控制,直到5月3日,通過采取注漿加固、加強支護措施,頂板全部得到控制,后期在回撤通道施工時采用組合錨桿使頂板得到進一步控制。
究其頂板冒落原因,是由于在25021工作面末采期間,前方形成孤島煤柱,煤柱應力集中程度高,裂隙發育,工作面全段頂煤薄厚不均,無法沿一穩定層位推進,加之部分支架初撐力不足,導致支架上方頂板極易發生垮冒現象,同時掛網支護也非常困難。
采用3輪壓注馬麗散加固頂板。注漿工藝流程:打注目標注漿孔——固定注漿泵——注漿——停止——依次循環。
第一輪注漿為開始掛網時,在工作面架前頂板破碎區域打注目標注漿孔,孔深6m,角度與水平夾角為30°~45°,預計注漿量10t。第二輪注漿為距離煤壁10.4m(第7網支護后),在工作面60#支架以上段注漿,間距6m,孔深6m,角度與水平夾角為30°~45°,注漿壓力不小于6MPa,預計注漿量10t。第三輪注漿為距離煤壁5.6m(第13網支護后),注漿參數同第二輪。
為解決回撤通道頂板破碎的問題,確保頂板支護穩定,對回撤通道支護分3段進行支護。
(1)工作面開始掛網至第13網,工作面6 0#支架以上段采用長短錨索“一、一”插花布置,同一型號錨索間距為1600mm,排距為800mm長錨索型號為φ22×8300mm,短錨索型號為φ22×4500mm;工作面6 0#支架以下段采用錨桿+長錨索“一、一”插花布置,錨桿采用φ20×2800mm,錨索采用φ22×8300錨索,錨桿間距為1600mm,錨索間距為1600mm,排距為800mm。在支架頂梁前端頂板上鋪單層金屬網,掛五孔托梁,打注的錨索、錨桿要求全部打注在托梁上面,掛網期間,金屬網長邊搭接100~150mm,短邊搭接200~300mm,用14#鐵絲綁扎聯網,雙絲雙扣,孔孔相聯。如圖1所示。

圖1 回撤通道支護設計圖
(2)第14至第20網,工作面全段采用長短錨索“一、一”插花布置進行加強支護,錨索型號為Φ22×8300mm及Φ22×4500mm礦用錨索,間距1600mm,排距800mm,該段要求采用4mm鋼帶代替五孔托梁,錨索全部打注在鋼帶上。重點是在第16和第17網之間沿回撤通道方向布置一排組合錨索,組合錨索間距為8m,共23組,每組由4根φ22×8300mm錨索配合厚12mm、尺寸600×600mm的鋼板及錨桿托板組成,錨索施工角度為斜向四角各60°,如圖2所示。

圖2 組合錨索設計圖
(3)工作面上出口打設8組錨索梁,每組采用廢舊11#工字鋼配合3根φ22×8300mm錨索打設,正中間錨索垂直向上,兩側錨索各向兩側帶75°打設。另外,每根錨桿配1支K2335和1支Z2360錨固劑錨固,每根錨索配1支K2335和2支Z2360錨固劑錨固,錨桿預緊力不小于100KN·m,錨索預緊力不小于150KN。
根據本研究與實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經過第一輪壓注馬麗散后,頂板破碎冒落現象明顯穩定,經過第二輪、第三輪壓注后,頂板再無破碎現象,為回撤通道頂板支護創造了很好條件。
2.通過采取分段實施支護工藝技術,減少了材料消耗,降低了職工勞動強度,提高了破碎頂板處理工作效率,最重要的是破碎頂板在掛網至第7網時得到了控制,為實現安全回撤創造了條件。
3.通過采用組合錨索加強支護技術,使原本煤層薄的頂板穩定性更好,增強了巷道的穩定性,在設備回撤期間沒有發生頂板垮落變形現象。
總之,面對工作面末采期間前方形成孤島煤柱,致使頂板垮冒嚴重,回撤通道掛網支護難度大,頂板管理十分困難的問題,為保證頂板穩定,實現安全高效回撤,山寨煤礦逐漸探索出采取壓注馬麗散、組合錨索加強支護的方案,有效控制了靠近煤柱薄厚不均、破碎的頂板煤層,為安全回撤創造了條件,也為今后回撤相同地質煤層積累了技術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