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暖
廣東省汕頭市澄海華僑中學創辦于1957年,其六十余年的歷史可以說是一段獨具特色的華僑學校辦學的創新史。如今,澄海華僑中學的校門雄偉壯麗,校道寬敞開闊,校園布局合理,建筑錯落有致,教學設施先進,是學生求學的好地方。學校以“人為本、德為先、學為上”為辦學理念,以“校園美、校風好、質量高、有特色”為辦學目標,在辦好普通班的基礎上發展藝體特色,著力辦好美術、音樂和體育教學,培養美、音、體特色學生。
澄海華僑中學以培養學生藝術素養,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堅持“面向全體,兼顧個體差異”,力求學生人人具備簡單的藝術技能,人人會簡單的運動項目,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選擇與自己興趣相適宜且符合自身素質特點的藝體活動項目,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陶冶學生的藝術、體育情操。學校以藝術班為龍頭,廣泛開展群眾性藝術、體育活動,打造藝體特色品牌。澄海華僑中學努力為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創造優良的人文環境,使學校成為師生身心愉悅、陶冶情操的成長樂園,從而形成了能夠充分展示學校個性魅力和辦學特色的校園文化特色。
藝術特色教育的先行者
藝術是澄海華僑中學特色發展的重心所在。
在汕頭市澄海區,中小學開展藝術特色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澄海區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是全國“版畫之鄉”、“燈謎之鄉”、“中國玩具禮品城”,民間藝術成就突出,民間藝術人才輩出。改革開放以來,澄海區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特別是塑料玩具、工藝、紡織等產業的發展急需大量藝術設計人才。近年來,澄海區風生水起的動漫設計行業更是帶動了越來越多的學子投入到藝術學習中來,這也為學校藝術特色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和更廣的天地。
在這樣的區域環境下,澄海區各學校都極為重視藝術特色教育。那么,澄海華僑中學的藝術特色教育是如何脫穎而出的呢?“這與學校對藝術特色教育重視得早、開展得好密切相關。”澄海華僑中學校長蔡耀得說,“我們早在1988年就開始把藝術教育作為學校的重要特色加以打造。如今,我們為美術組配備了美術館,包括普通美術室十二間、電教室一間、美術教研室一間、教具室兩間、美術作品展廳一個;為音樂組設置了體藝樓,包括音樂室五間、多功能舞蹈室一間、琴房二十間、音樂器材室三間、音樂教研室一間。另外,我們還有內設一百四十平方米演出舞臺的大禮堂。”
“我校是率先在廣東省普通高中創辦藝術班的學校之一,目標是為高校輸送優秀的藝術人才。”與澄海華僑中學藝術特色教育一同成長的音樂教研組組長陳少梅回憶道,“當時我正在澄海中學工作,1989年7月自愿調到澄海華僑中學擔任高中部音樂班鋼琴、樂理、視唱練耳的教學工作。”在視唱練耳教學中,陳少梅發現學生的音樂素質較低,聽唱能力差異較大,于是她慢慢探索出由聽唱、聽辨、聽記三者相結合,多途徑對學生進行聽覺訓練的方法,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地安排教學內容,注重聽覺訓練方法的傳授及學生課外練習的指導,課內與課外緊密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視唱及聽唱水平。在學校的支持下,陳少梅針對學校音樂生的特點,自編《樂理》《視唱練耳》校本教材,制訂音樂班三年的教學內容及計劃,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修改,使之日趨完善。在陳少梅的帶領下,學校音樂高考成績優異,音樂畢業生遍布全省各地。如今,陳少梅帶領下的音樂教研組共有教師九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三人、研究生一人。
“學校鼓勵藝術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進修、學術研討等活動,邀請名師、名教授來學校開設專題講座,實行‘走出去,引進來的策略,開闊眼界,改進機制,熔鑄特色。如今,澄海華僑中學不僅音樂教育師資力量較為雄厚,美術教育師資力量也很優異。學校美術教研組現有教師十二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兩人、研究生一人。組長朱佩君是中學美術高級教師、中國壁畫家學會會員、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汕頭市澄海區美術家協會理事、汕頭市中小學美術教學研究會理事、澄海區美術學科帶頭人。”對學校藝術特色教育發展歷程了然于胸的澄海華僑中學副校長蔡樂汕說。
基于澄海華僑中學重視藝術特色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一大批優秀教師迅速脫穎而出,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教學特色和教學風格,并在各級各類教學基本功競賽、優秀論文、課例等評比中榮獲佳績,學校也因此擁有了一批市、區級以上骨干教師及優秀學科帶頭人。
有了學校的重視,有了實實在在的硬件支撐,有了藝術教育師資力量的茁壯成長,澄海華僑中學的藝術特色教育在澄海區可謂首屈一指。澄海華僑中學現為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教學水平評估優秀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廣東省書香校園、汕頭市重點中學、汕頭市藝術教育實驗基地。自1991年有藝術考生參加高考以來,學校先后有近兩千名藝術生考上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廣州美術學院、星海音樂學院等著名藝術類院校,為高校輸送了大量的優質生源,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藝術人才。隨著藝術積淀和底蘊的日漸豐厚,澄海華僑中學藝術教育的社會影響力和輻射力也在不斷增強。
值得關注的是,澄海華僑中學極為重視通過特色化的校本課程推動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同時倡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以活動促進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形成了提高與普及、專業訓練與校園活動的互補互促,營造出生動活潑的特色教育氣氛和校園文化。
2000年9月起試行使用的校本課程及其逐年有針對性的修訂,保障了澄海華僑中學藝術特色教育的健康和持續發展。學校美術組、音樂組通過對學科的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順序、教學時數以及教學方法全面系統的改革與創新,形成了具有明確培養目標、較為合理的課程結構、系統的教學內容、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和評價措施的校本課程。之后,于2008年9月進一步修訂的《美術專業班美術課程設計方案》《音樂專業班音樂課程設計方案》均榮獲汕頭市基礎教育課程建設優秀成果二等獎,學校美術、音樂教研組還被評為汕頭市澄海區“先進教研組”。
以藝育人
蔡樂汕說:“以前我們注重的是發展藝術特色教育有益于學校的高考升學率,現在我們更注重通過藝術特色教育去提升師生的核心素養,強調以藝修德、以藝養心。”
怎么做?通過活動擴展學校藝術特色教育的覆蓋面是澄海華僑中學實現以藝修德、以藝養心的重要抓手。為此,學校積極開展以藝術特色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學生社團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每年舉辦一次文藝匯演、一次書畫展,開設服裝設計、潮汕民間美術比賽等,開辟藝術長廊,定期展示學生優秀作品。學校還要求每位美術教師每學期至少展示一件原創作品,每學年至少承擔一個校級公開課,音樂教師在學校重大文藝演出活動中要多登臺演出。
社團活動是擴展學校藝術特色教育覆蓋面、豐富全體學生藝術底蘊的常態動作,澄海華僑中學現在的藝術特色教育學生社團有藍天設計社、書法協會、廣播站、合唱團、啟程樂社、街舞社等。藍天設計社在指導教師的悉心指導下,經常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專題活動,如服裝設計比賽、動漫設計比賽、COSPLAY比賽、班級徽章設計比賽、四格漫畫比賽等,成為學校美術個性教育的高地。許多社員通過多種社團活動發展了特長,培養了興趣,走上了一條興趣與事業相結合的道路。
文化藝術節是擴展學校藝術特色教育覆蓋面、豐富全體學生藝術底蘊的品牌項目。從2013年開始,澄海華僑中學每年都會在元旦前后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藝術節活動豐富多彩,包括即席書畫比賽、藝術插花比賽、水果拼盤比賽、燈謎競猜和元旦文藝匯演等。色彩斑斕、想象豐富的繪畫,剛勁有力、構思精巧的書法,創意十足、主題鮮明的插花和水果拼盤,嘹亮悅耳的歌聲,動感曼妙的舞蹈,編排精妙的話劇,意趣高雅的服裝秀等,匯聚成一場藝術的盛宴。校園藝術節激發了學生對藝術的興趣,讓學生在濃厚的藝術氛圍里陶冶情操、展現風采,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藝術修養,促進藝術技能發展的同時,充分展現了學校藝術教育的豐碩成果。
藝術講座是擴展學校藝術特色教育覆蓋面、豐富全體學生藝術底蘊的重要載體。從開辦藝術教育特色班開始,學校每年都會舉行相關的藝術講座。藝術講座閃耀著知識的光芒,激發了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和對文化的熱忱,羅宗海、蟻美楷、陳杰雄、王受之、王必主、盧清麗、弗拉基米爾·卡林等專家、學者都曾蒞臨學校講學。僅在2017至2018學年第二學期,澄海華僑中學就組織了“潮汕畫壇概覽”、“領略漢字魅力——硬筆書法講座”、“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傳承與發展”三場講座,這一系列講座讓學生受益匪淺。
蔡龐 ?2002屆畢業生,現從事動漫設計行業,其創設的“抓青蛙”“指多星”游戲項目曾榮獲中國游戲“金手指”獎。
謝培河 ?2004屆畢業生,現為汕頭市裝飾行業協會常務理事、亞太設計師聯盟會員,曾榮獲亞太室內設計大獎賽、2015年中國(上海)國際建筑及室內設計金外灘獎等國際大獎。
許瓊純 ?2007屆畢業生,現為廣州集美組 JING STUDIO空間設計總監,在中央美術學院等大學任專業指導教師,曾榮獲社交廚房設計大賽一等獎。
林涵 ?2010屆畢業生,2014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曾榮獲林風眠創作金獎,作品《夢想家》在第二十屆全國百花作品展上參展。
陳少爾 ?2017屆畢業生,現就讀于天津美術學院服裝設計專業,任學院學生會部長、公益團隊的總負責人。
以上優秀畢業生曾經都是澄海華僑中學藍天設計社漫畫社團的成員,他們現在取得的成績與其在澄海華僑中學打下的藝術基礎、養成的藝術修為是分不開的。建校六十余年來,澄海華僑中學重視立德樹人,立足藝術特色教育定位,以藝啟智、以藝修德、以藝養心、以藝圓夢,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搭建起一個個互學互促的平臺,助推他們在藝術與人生的道路上不斷追夢圓夢。
據于德,游于藝
在參觀澄海華僑中學的校史展廳時,“志于道,據于德,游于藝”的校訓讓人們深有感觸。“游于藝”無疑是澄海華僑中學的核心實踐點,但作為一所以藝術特色教育見長的學校,能夠不局限于藝術一域,而是通過借用傳統經典話語為己所用,由此表明學校以藝修德、以藝養心、以藝育人的旨向,從根本上展現了學校不僅僅注重藝術特色教育的升學取向,更加注重藝術特色教育作為立德樹人載體的責任擔當。
“志于道,據于德,游于藝”出自《論語·述而》中“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一語,原文的大意為要做一個有為之人就要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依托,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活動載體。就此而言,澄海華僑中學在“游于藝”這一核心載體上還可以把視野拓展得更寬廣一些,而這也正是學校在逐步探索的。比如學校對于“藝”的提法已開始由“藝術”擴展為“藝體”,把體育囊括進來。近幾年來,澄海華僑中學在體育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學校現為廣東省體育特色學校、廣東省體育傳統項目(籃球)學校,學校男子學生籃球隊多次參加省級比賽屢獲佳績,學校“僑星”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還被國家體育總局確定為“全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澄海華僑中學選準以興趣特長為突破口,針對常態學生進一步以藝術興趣活動課規范化管理研究為依托,積極開展優化藝術教育、提高藝術教育質量的活動,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
目前,澄海華僑中學已開設書法、美術、聲樂、舞蹈、武術、燈謎、演講與口才、機器人等三十多個興趣特長班、隊,每個學生至少參加一門以上興趣特長活動,訓練中做到有計劃、有指導老師、有實施、有檢查、有小結、有成果檢驗,并做到定時、定人、定點、定內容、定要求。豐富多彩的興趣特長活動使學生們的各種潛能得到了充分發揮,從而增強了他們學好文化課的信心。
澄海華僑中學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的辦學理念,以優化教學過程為主攻方向,加強特色教學管理,積極開展校本教研和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教學中以提高常態生學習興趣為關鍵,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重點,堅持“面向中層、抓住上層、照顧下層”的教學策略,從三個層次對學生進行分層教育。對上層生的教育主題是“用心靈讀書”,對中層生的教育主題是“青春起跑線”,對下層生的教育主題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斷探索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方式方法,進一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如果能夠超越學科視域,把“藝體”一詞定位為“藝術為用,立人為體”,并加以系統化實踐,這樣或許對于澄海華僑中學“游于藝”的特色傳承更具活力、更為豐富,也更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