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澳大利亞特派記者 劉天亮 本報記者 劉彩玉
盡管計票結果尚未完全統計出來,但澳大利亞2019年聯邦議會選舉的結局已經寫好。最大在野黨工黨黯然承認敗選,黨首比爾·肖頓宣布辭職。輿論稱,在自由黨和國家黨聯盟執政的過去幾年,中澳關系長期偏冷,起起伏伏,有些疙瘩一直沒解開。執政黨獲勝,莫里森連任,讓人對中澳關系前景產生擔憂。
根據澳大利亞選舉委員會19日的數據,自由黨和國家黨聯盟在眾議院中贏得75席,盡管尚未達到76個席位的過半數標準,但大幅領先工黨的65個席位,自由黨黨首莫里森連任澳大利亞總理已無異議。英國廣播公司(BBC)19日稱,澳大利亞大選結果出爐后,莫里森發表獲勝演講,把獲勝稱為“奇跡”。他多次擁抱自己的妻子和兩個女兒,并對支持者說:“我一直是一個相信奇跡的人。在我身邊是我生活中三個最大的奇跡,今晚我們又得到了一個新的奇跡。”對于獲勝的原因,莫里森將之歸結為“沉默的澳大利亞人”。
莫里森說:“澳大利亞人努力工作,努力創業。我們希望成家、買房、給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的一切,享受退休后的生活。這就是這些沉默的澳大利亞人今晚所取得的勝利。”在演講的最后莫里森表示:“每天我們都要保持澳大利亞經濟強健、國家安全。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保持團結。我們是了不起的國家,了不起的人民。”報道稱,莫里森如此激動并非毫無原因,大選前民調顯示,工黨將以52%的投票率勝出,不料結果是自由黨與國家黨執政聯盟獲勝。工黨黨首肖頓表示祝賀莫里森,并稱他將繼續為民眾服務。據悉,氣候變化和經濟發展是澳大利亞此次選舉的主要議題。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工黨承諾出臺更高的減排指標,目標在2030年之前減碳45%;自由黨和國家黨聯盟則承諾將實施全面減稅。
由于莫里森2018年8月接替特恩布爾擔任澳大利亞總理后,對澳中關系的走向做出一定調整,因而他連任后,澳中關系會如何發展也引發關注。根據媒體此前報道,莫里森政府上臺后,曾在一些問題上,無視中國政府的反對,延續特恩布爾時期的政策路線,實施遏制中國戰略。眾所周知,澳大利亞是第一個宣布禁止華為、中興作為澳大利亞5G設備供應商的國家。而這份禁令,正是莫里森接任總理前、代理一天內政部長時親自簽發的。此前,澳大利亞還曾阻止華為參與其“國家寬帶計劃”,甚至攪黃華為中標的從所羅門群島到澳大利亞的海底光纜項目。澳大利亞去年還通過一系列反外國干涉法案,盡管法案本身不特別針對哪個國家,但從議會辯論、媒體報道到具體實施,矛頭均指向中國。
不過,莫里森政府在一些問題上也保持相對克制。2018年9月,澳大利亞廣播公司聲稱其新聞網站和手機應用程序在中國遭到屏蔽,莫里森接受采訪時沒有使用批評性語言,反而稱“中國是一個主權國家,中國決定其本國事務”。今年3月,莫里森政府宣布投入4400萬澳元成立“澳中關系國家基金會”,通過這個平臺以“共同利益、互利互惠、互相尊重”為基礎與中國發展建設性關系。與此同時,莫里森政府還任命被視為知華派的弗萊徹為下一任澳大利亞駐華大使,被澳大利亞媒體每一視為發出“重置”對華關系信號。
據澳大利亞SBS電視臺報道,本月13日,在大選進入沖刺階段時,莫里森以很直白的語言描述了澳大利亞在中美貿易緊張局勢中所持的“平衡”立場:美國是澳大利亞的“朋友”,而中國是“客戶”。他此番言論遭到一些批評,也引發一定爭議。但《環球時報》記者身邊接觸的人都認為,從此事可以看出,莫里森政府未來對華關系的一些內在原則。首先,在經濟問題上,澳大利亞可能不會公開選邊站;其次,澳大利亞不避諱和中國存在一些分歧,但可能會更好地去管控這些分歧。
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于鐳19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盡管澳大利亞與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的目標上保持一致,支持自由投資、貿易便利化,但可以預見澳大利亞政府依舊會在中國的民族、人權、軍事等話題上發聲,制造矛盾。于鐳認為,現任總理莫里森成功連任不會給中澳關系帶來明顯變化,可以相信在經濟、政治和軍事領域兩國還會繼續出現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