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5月19日文章,原題:中國的綠色努力正遭到基層虛假數據和貪腐的不利影響盡管面臨嚴厲警告和重罰,中國一些地方官員和污染企業仍想方設法躲避環保責任,并企圖以瞞天過海的手段應付中央環保督察組。中國生態環境部近期發布的涵蓋過去兩年的督察報告顯示,由于一些地方官員——有時與企業串通一氣——絞盡腦汁欺騙、掩蓋不作為行為,督察組常收到虛假數據和偽造材料。如今,治污成績某種程度上已被用來評估地方官員表現。
但根據本月報告,環保督察組發現一些地方環保部門編造會議紀要,甚至指使地方企業偽造材料。在一些官員不作為的同時,另一些大搞權錢交易。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以來中國已查處63起環保系統貪腐案件,涉及118人。
中央環保督察組近日指出,遵義市播州區黨委曾編造10份會議紀要應對督察。2017年底寧夏石嘴山市環保局為“改善”空氣質量,用霧炮車向監測點噴水霧,弄巧成拙把該市環保局大樓噴成“冰雕”。山西臨汾市環保局也用過類似伎倆。安徽亳州市少數地方官員曾向當地企業通風報信,甚至授意企業用偽造合同、臨時停產等手段應付檢查。河南某熱電企業利用無線鼠標控制監測系統,剔除超標排放數據上傳環保部門……
中國環保官員表示,企業參與數據造假——有些在高科技協助下手段隱秘,令督察工作更難展開。問題很嚴峻,因為這可能直接影響生態環境部調配資源的決策。▲
(作者EchoXie,丁雨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