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章節 柳玉鵬
編者按:俄總統普京近日有關俄要在2027年前采購76架蘇-57的表態引發強烈反響。與此同時,北約國家紛紛開始裝備美國F-35戰機。3個團的蘇-57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和F-35相比,蘇-57性能如何?一旦在敏感海空域相遇,兩大隱形戰機又將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
76架蘇-57成為焦點
據俄羅斯《消息報》18日報道,普京15日在一次國防會議上表示,在2027年前國家軍備計劃曾要求為俄軍采購16架蘇-57,但得益于各方的努力和生產成本降低,軍方與生產廠家商定把采購數量提高到76架。普京同時表示,必須在2028年之前讓俄空天軍的3個航空團全部換裝蘇-57。
報道稱,雖然76架蘇-57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俄羅斯與北約之間的力量對比,但它可以大幅提高俄空天軍的作戰能力。考慮到俄羅斯軍事學說是防御性的,除了蘇-57之外,再加上升級后的第四代戰機、俄空天軍地面基礎設施、加油機、預警機以及中遠程防空和反導系統,足以對抗敵人在歐洲地區五代戰機數量上的優勢。當然,俄軍還會繼續增加購買蘇-57的數量,未來總數量預計在200-250架,預計在2030年中期會實現這一目標。
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中國軍事專家認為,目前北約與俄羅斯的空中力量對比對俄不利。從數量上看,無論是現在,還是2027年,北約以及俄周邊國家的五代機數量都要比俄羅斯空天軍多。目前在歐洲,意大利已率先于2018年12月宣布其F-35形成初始作戰能力,英國軍方也已經裝備17架F-35B型戰機,此外歐洲國家中挪威、比利時、丹麥、荷蘭、芬蘭等國已經或者有意采購F-35。這些國家的戰斗機都可能會在“波羅的海空中警巡”任務中和俄戰機直接對峙。
亞洲方面,在與俄羅斯有領土糾紛的日本,首個F-35A戰斗機中隊已經形成初始作戰能力。按照計劃,日本未來將采購超過140架F-35系列戰機。而根據F-35聯合項目辦公室的聲明,目前已經有超過360架F-35戰機交付給包括美國軍方在內的各國用戶,總飛行時間達17.7萬小時。
相比之下,由于俄五代機研制起步較晚,而且試飛進程較慢,裝備部隊多次推遲。此外,從完善程度上看,裝備第一階段發動機的蘇-57目前還沒有達到設計中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不過專家表示,蘇-57存在的意義不完全是和F-35或F-22爭奪制空權。76架蘇-57的意義在于能突破地面和空中預警防線,對敵方實施精確打擊,這將會大幅提升俄與北約對抗能力,同時也是一種巨大威懾。▲
中距空戰輸贏難料
如果蘇-57在沖突中與F-35遭遇,結果會是什么樣呢?盡管很多文章曾對比過兩種戰機的航程、速度、雷達探測距離、導彈射程、雷達反射截面積等數據,并據此給出不同結論。但實戰中雙方戰機不是單一性能的相互比較,并不是誰的速度快、航程遠就能獲勝,而是需要考慮復雜對抗條件下的各種因素。
如果蘇-57與F-35遭遇,首先要面臨超視距空戰問題。第五代戰機的一個巨大優勢是通過先進的航電系統、自身的隱形特征和射程更遠的空空導彈實現先敵發現、先敵攻擊、先敵摧毀。五代機在與四代機進行的模擬空戰中之所以能大比分獲勝,往往是因為上述優勢。F-35和蘇-57都使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和紅外搜索跟蹤系統。由于蘇-57的雷達功率更大,而且還使用了專門的反隱形雷達和側視雷達,其在探測距離上甚至有可能超過前者。但蘇-57自身的雷達隱形性能又被普遍認為遜色于F-35。這樣一來,F-35反而可能會實現先敵發現。但能否實現先敵開火還要看雙方導彈的射程。AIM-120D的射程似乎又要略高于俄羅斯的同類導彈。這樣看來,在中距空戰中,F-35可以占據優勢。但實戰過程中未必如此。
目前,中距空空導彈能不能有效對付隱形飛機要打個問號。主動雷達制導的空空導彈,其導引頭對四代機的截獲距離大致在20公里左右,而對隱形目標的鎖定距離可能會急劇下降到不足5公里。這樣,根據攻擊四代機設計的程序,導彈在末段或可能發現不了隱形目標。即便導彈在非常近的距離鎖定了隱形目標,也可能會因為此時導彈飛行偏差過大,而無法機動到隱形目標附近。所以,現有的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能不能有效攻擊高隱形目標都是一個問題。
另一項決定超視距空戰結果的重要因素是超音速巡航。空戰模擬表明,在其他方面相當的情況下,以1.7馬赫進行超音速巡航的戰斗機作戰效能是以0.9馬赫速度巡航戰斗機的3倍左右。蘇-57使用第二階段發動機后可實現超音速巡航,據估計巡航速度可能在1.5馬赫左右。而F-35不具備嚴格意義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即便裝備一期發動機的蘇-57,其加速性能也要超過F-35。這可以讓蘇-57在更短時間內達到更大速度,進而賦予其導彈更大的初始動能,可能會使俄羅斯導彈的實際發射距離更遠。
在中距空戰中,一方面自己隱形,機載雷達看得遠還不行,還要看雷達電子戰能力。如果一方雷達功率大,看得遠,但一鎖定對方,對方就能感知到,同時進行有效干擾、機動,那么就很難有效命中目標。相反,如果雷達采用低截獲概率技術,對方就很難感知到自己被鎖定,很難做出有效機動和干擾,這樣即便雷達探測距離短一些,也能獲得更高殺傷概率。此外,雷達抗干擾能力、紅外搜索跟蹤系統性能都決定著隱形機之間的中距空戰結果。總體來說,蘇-57和F-35的中距空戰充滿不確定性。優劣取決于非常細微的技術差距,而這種差距是目前沒有公開的。▲
視距空戰F-35吃虧
一旦中距空戰雙方無法進行有效攻擊,就有可能會進入視距內空戰。自從采用紅外成像導引頭、實現大離軸角全向發射甚至越肩發射的第四代格斗空空導彈問世以來,近距離空戰往往被認為變得越來越危險,而且往往會削弱平臺的優勢。不過,如果蘇-57與F-35進入視距作戰,很可能占據一定優勢。
從常規水平機動性來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最大升力系數和翼載荷。最大升力系數體現了飛機單位面積產生升力的能力,一般越大越有利于機動,而翼載荷表明單位面積的機翼承受的重量,越低越利于機動。這兩方面蘇-57都優于F-35。尤其蘇-57使用了升力體、可動邊條等技術,最大升力系數應該高出F-35不少。而且蘇-57還安裝了推力矢量發動機,能夠實施過失速機動。F-35雖然在航展中展示了很好的大迎角飛行能力,也展現了一些和傳統飛行表演不同的動作。但其中很多是針對飛行表演開發的,仍然屬于常規機動范圍。比如F-35能夠以60度迎角平飛,但它并不能在這個迎角下進行大迎角橫滾。
此外,從機載武器看,F-35目前無法內置格斗空空導彈。如果外掛空空導彈,那就意味著不再隱形。因此,F-35可能會面臨一個兩難選擇:如果不外置格斗型空空導彈,就等于把賭注全壓在不確定性很高的中距空戰上;如果外掛格斗型空空導彈,又將給中距空戰帶來很大被動。另外蘇-57還安裝了101KS-O定向紅外干擾系統,這是世界上首臺安裝在戰斗機上、基于激光技術的定向紅外干擾機,分別位于蘇-57機腹和機背。這種干擾機能有效對付來襲近距格斗導彈的紅外導引頭。在近距離空戰中,即便是AIM-9X這種采用抗干擾能力很強紅外成像導引頭的導彈,一旦遭遇激光干擾也將失去目標。這樣的話,即便和F-22進行近距離空戰,蘇-57也有一定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