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的美術教育”學術研討會在湖南師大召開
12月15日,由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湖南省高校美術學科聯盟主辦的“新時期的美術教育”學術研討會在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舉行。與會教授代表300余人探討了新時期美術教育的發展道路、辦學理念和改革模式。
美術專業名號多,至今仍沒有一個統一的“正名”或“大名”;本專業生存于多類院校之中,因而發展情況有別;在教育實踐課中一些同學職業情懷不足、教學技能弱、三筆字不過關、教育調研報告不規范……與會專家探討了目前高等師范教育美術專業發展存在的種種弊端。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李少波認為助力美術教育發展,師范院校責無旁貸。他希望通過此次研討會,在美術教育的理論研究、時間發展、推廣普及、機制保障等領域形成一批高層次的學術觀點和成果,推動美術教育朝向高質量、高效率、更公平、可持續發展。
部分與會專家做了精彩發言。中國臺灣彰化師范大學李靜芳教授分享了促進六識共感的臺灣美術館展示教育源流和發展,強調美術館的教育潛力,鼓勵觀眾以個體經驗參與展品的解讀,以樂游體驗展覽,提供了新時期美術館教育的實踐啟示;南京藝術學院顧平教授強調藝術感知覺是連接美術教師藝術知識和技能的核心部分。他剖析藝術感知覺是認識藝術由淺入深的軌跡,闡釋了從場域和經驗養成藝術感知覺,促進新時期的美術教師職業素養養成。北京師范大學梁玖教授從三大領域、五個視點講述了中國美術教育的精神長相,提出追求并樹立美術教育的精神品格,形成個性化的美術教育新面貌。湖南師范大學謝雱教授回溯了高師美術教育專業的發展史及專業特征,他從招生模式、課程體系以及職業素養探析新時期高師美術教育專業體系的完善思路。
湖南師大美術學院的前身為1958年創辦的湖南文藝學院,是湖南省內辦學歷史最長、最富盛名的高等美術學府,1958年開始招收美術教育本科生。今年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美術學本科專業獲批成為湖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院還入選了教育部20所省級師范大學體育美育浸潤計劃。近年來,學院樹立了國際化引領“大美術”的辦學思路,充分發揮師范教育特色,將國際化、開放化的教學與美術師資培養結合起來,引導了美術教育的全面提升發展。
(岳霞? 江志強)
古村——湘魂的搖籃·湖南古村攝影書畫展開幕
12月13日,由湖南省文化館、湖南省藝術攝影學會主辦的“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弘揚湖湘傳統文化,古村——湘魂的搖籃·湖南古村攝影書畫展”開幕式在湖南省文化館隆重舉行。
湖南古村落是孕育湖湘傳統文化的搖籃,古村的一磚一瓦,都根植著久遠的故事,展覽選出100個村,通過書畫家的筆墨、攝影家的鏡頭予以藝術再現,一村一畫一書一圖的呈現,讓觀眾從中了解湖湘大地的傳統文化。
展出的攝影作品多是譚建華先生用10年時間跑了全省72個縣、600多個古村從數萬張照片挑選出來的,真實生動記錄了湖南古村落的自然與人文環境、風物風情和生活場景,其中有的場景甚至已經消失。
展出的書法作品由周智權先生領銜,知名書法家陳曦明、謝衛東、周海初、潘學兵、余德先先生等親自著墨而成。其內容均源自于古村的歷史文化,包括古村民居里的木雕、石刻、書寫的楹聯、祖傳家訓、以及今天重新創作的楹聯詩歌等等,內涵豐富、底蘊厚重。
展出的繪畫作品由周柯章先生領銜,來自于我省知名畫家劉正黔、彭國良、汪淮海、黃迪文、唐建亞、吳希平、楊谷聲等10余位畫家,他們深入古村的現場采風與寫生,都是湖南古村落現實的寫照,鮮活而生動。
展出的詩歌楹聯,都出自于愛好者葉正高、李陽之手,雖然不是名人大家,但作品的政治性、藝術性都具備一定水準。
展覽旨在展示和推介湖南古村落詩意的棲居環境和厚重的文化底蘊;豐富和充實湖湘歷史文化淵源的內涵和文化自信;發現與發掘湖南文化、包括旅游文化的多樣性資源;呼喚與激發社會各界更多地關注和保護湖南的古村落。
(葉正高)
《文藝生活》擬申領新版新聞記者證名單公示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關于2019年全國統一換發新聞記者證的通知》(國新出發〔2019〕39號)和《湖南省新聞出版局關于2019年全省統一換發新聞記者證的通知》(湘新出發〔2019〕12號)文件要求,我單位從2019年起正式啟用新版新聞記者證,原舊版新聞記者證已收回并作廢。現將擬申領新版新聞記者證人員名單公示如下:
曹雋平、曾冬、許湘湘
本單位舉報電話:0731-85286139,湖南省新聞出版局舉報電話:0731-82688112,公開接受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