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春
摘 要:作為一種高效、快捷的運輸通道,公路建設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公路修建過程中往往會遇到高填方路堤,路堤沉降變形及穩定性對工程建設質量影響巨大,為此,該文以某高填方路堤工程為研究對象,在全面了解高填方路堤沉降機理的基礎上,通過強夯法對高填方路堤沉降進行有效控制,經研究表明該施工法施工效果良好,具有可行性。
關鍵詞:高填方路堤;沉降控制;強夯法
中圖分類號:U416 文獻標志碼:A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交通運輸事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公路建設規模逐漸擴大。當前我國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高度重視,持續加大資金投入,通過大量修建公路工程有效改善各個地區的經濟狀況,努力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實現國內交通網絡建設目標。在施工過程中,往往會遇到高填方路堤,此類路堤極易出現沉降變形問題,為了有效提高路堤的穩定性,必須高度重視路堤施工工作,針對存在的問題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材料和機械設備進行有效解決,并注重全面分析與綜合考慮施工工作重點,進一步提高施工效率,保證工程建設質量。
1 高填方路堤沉降機理
整體來講,高填方路堤沉降主要包括2點內容,其一,路堤自身的固結沉降;其二,路堤產生的附加應力所帶來的地基沉降,如圖1所示。其根本原因在于因土層固結壓縮,將孔隙內的水、空氣排出,從而降低土體體積。
由圖1可見,坡腳位置具有最小沉降量,按照沉降量由小到大的位置情況為坡腳處-路肩-路堤中心。路堤橫斷面下方的地基沉降曲線基本等同于圓弧底狀,位于坡腳下方的地基土并未及時解決沉降,因為荷載應力并未徹底消失,因此其沉降量仍在繼續,但呈現出減小的狀態。
1.1 地基沉降機理
相對于一般路堤沉降發展規律,高填方路堤有自身特性。在施工各個階段,高填方路堤都會受到上部路堤附加荷載的影響,將增加地基土內的附加應力。而于地基來講,將會有一個非常大的荷載施加到地基上部,因應力狀態改變,將出現地基變形情況。根據地基沉降變形特點,可將其沉降量劃分為瞬時沉降等3部分。公式如下:
Sf=Sm+Sc+Ss
其中,地基最終沉降可由Sf表示;
瞬時沉降可由Sm表示;
固結沉降可由Sc表示;
次固結沉降可由Ss表示。
1.2 路堤沉降機理分析
相對于其他路堤,高填方路堤具有較高的填筑高度,對于路堤自身土層來講,上下填土不僅是荷載施加土層,也是荷載承擔土層,在自重影響下,路堤極易產生豎向變形現象。高填方路堤沉降可分為3個階段,即初始階段、發展階段及穩定階段。
1.2.1 初始階段
該階段主要在施工前產生,初期土體填筑時,屬于彈性狀態,因無法及時排除土體水,土體極易產生側向變形情況,進而出現剪切形變的情況,此時具有較大的沉降速率。
1.2.2 發展階段
在施工中,因不斷增加荷載,將逐步排除土內孔隙水,從而降低超孔隙水壓力,此時土體將呈現為彈塑性狀態。逐步擴大填土塑性區,慢慢壓實土體,此時仍為產生壓縮變形情況,但沉降速率將逐步減小。
1.2.3 穩定階段
待完成填筑施工后,不再增加荷載,此時土內超孔隙水壓還沒有徹底消除,仍在固結。隨著時間的不斷增加,將大大降低土體沉降速率,且逐步排除土內孔隙水,此時土體壓實效果良好,沉降速率基本等同于0。
2 工程概況
某公路工程總長度為7.207 km,起止里程樁號為K21+500~K28+707.203。設計填方量為132.31萬方,12.3 m為最大邊坡高度。通過綜合考慮所有施工因素,決定選用強夯法處理高填方路堤段,以此達到控制路堤沉降的目的。強夯處理段樁號為K25+850~K25+980,3 120㎡為處理面積。該工程為半填半挖路堤斷面,在向下路床頂面鋪土碾壓時,即可強夯處理整個路堤,從而避免不均勻沉降問題出現于填方區和挖方區,并達到路堤整體強度提高的目的。
3 強夯施工要點
3.1 施工機械
根據施工要求,可選用表1所示的強夯機具。
3.2 強夯參數
施工前,可通過試夯的方式獲取具體參數,主要包括夯擊能、夯擊遍數、滿夯方式等。
3.2.1 夯擊能
針對施工時的夯擊能,當前方法還不成熟,只能在綜合考慮各項施工要素的前提下,通過以往經驗進行判斷。針對該工程,決定選取履帶式吊機進行4個。在8 m~25 m范圍內控制強夯起落間距,并根據路堤加固深度確定重錘噸位。如果路堤加固深度在10 m以內,則重錘可選用10 t~20 t;路堤加固深度在10 m以上,則重錘必須選擇20 t以上設備。
按照設計要求,選用強風化花崗巖作為路堤填料,6 m為路堤加固深度,確定每米單點夯擊能為2 000 kN,每米滿夯夯擊能為1 000 kN。
為此,該工程可選用14.5 t重夯錘。當2 000 kN·m為夯擊能時,可通過下式確定夯錘落距。
錘重×落距=單擊夯擊能
由此可得,13.8 m為夯錘落距;當1 000 kN·m為夯擊能時,則7m為夯錘落距。
3.2.2 夯擊遍數、兩遍夯擊間隔與滿夯方式
根據要求,可按2遍完成強夯施工,分別為點夯、滿夯。1 000 kN·m為滿夯單擊夯擊能,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表層土加固,每點一擊,夯印與底面積1/4接觸。
由于該施工路段具有不錯的地質條件,且土石路堤滲透性良好,可以不考慮超孔隙水壓力情況。為此,無須預留超靜孔隙水壓力消散時間,要求在完成前一遍夯擊作業后,場地即可整平,隨后再進行夯擊,不得間隔應具有連續性。
3.2.3 夯點布置與間距
以正方形布設點夯夯點,4 m為2個相近夯坑的中心間距。滿夯時為每點一擊,夯印應與底面積1/4接觸。
3.3 施工工藝
(1)施工前,應將施工場地表面的雜物,如雜草、垃圾等清理干凈,并整平施工場地。同時,還應對施工場地高程進行準確測量,且將第一遍夯點位置標出。
(2)機械就位,強夯前,測量錘頂部高程。起吊夯錘向預定高度提升,夯錘可脫鉤,自由落下夯錘,下放吊鉤,再次對錘頂高程進行測量,如因夯錘位置不垂直出現坑底傾斜現象,需及時進行整平。
(3)根據設計要求,夯擊所有夯點,且對上述流程進行重復,隨后強夯每個夯點。
(4)利用推土機將夯坑填平,并再次對場地高程進行重新測量,隨后準確計算該次強夯后場地夯沉量。
(5)完成上述作業后,需完成所有點夯擊,并做低能量級滿夯,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對場地內表層松土進行有效夯實,并測量夯后場地高程。
4 施工質量控制措施
4.1 施工質量控制標準
每次夯擊前,必須復核夯點夯點放線的準確性,在設計允許范圍內合理控制誤差。強夯施工中,需在150 mm以內控制夯錘點中心偏差,如果出現偏錘問題,需再次對點重新施工。同時,應避免夯坑附近土體出現較大隆起的情況。當夯坑底部斜率在1.73以上,需再次強夯回填夯坑。要求在100 mm以內控制單擊夯擊能力,最后兩擊平均夯沉量則需控制在50 mm以內。
4.2 強夯數據分析
通過試驗可獲取強夯夯擊沉降差,表2為測得的夯點累計沉降量數據。
由此可見,在不斷增加夯擊次數時,累積夯沉量也會隨之增加;同時隨著夯擊次數的增加,每擊夯沉量則會減小。單點夯擊7次左右,夯沉量將逐步呈現出穩定狀態,且在2 cm以下。如以第8次夯擊后作為總夯沉量標準,則夯擊次數為6~7次時,相比總夯沉量,通過計算可得,累積夯沉量為其95 %左右,為此,最佳單點夯擊數為6~7次。經強夯施工后,地基斷面系數K30遠高于設計要求的150 MPa/m,則表明在提高路堤承載力方面,強夯施工法作用良好,可有效控制路堤沉降。
5 結語
綜上所述,在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今天,我國公路交通運輸工程規模持續擴大。在公路修筑過程中,由于受施工條件、土石方運輸等因素的制約,將大大增加高填方路堤施工的壓實難度,進而引發嚴重的高填方路堤沉降變形問題。為減小高填方路堤沉降,提高路堤穩定性,必須重視沉降控制技術方法的合理選擇。
參考文獻
[1]胡穎,巨玉文,王文正,等.高填方路堤頂部沉降及黃土填料試驗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5(10):126.
[2]馬沖.土工合成材料在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堤路段的加筋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0(14):89-90.
[3]趙玉國,駱巖飛,趙秀玲.淺析高填方路堤病害常見問題及處治措施[J].珠江水運,2011(6):79.
[4]牛志強,閆長斌.高填方路堤工后沉降理論預測模型研究[J].公路工程,2018(1):258.
[5]黃禮章.山區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堤施工技術及其質量控制措施[J].福建交通科技,201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