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龍,馬慧如,馬玉鑫,張亞南,劉安龍,代世玲
(黑龍江省第五地質勘查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佳木斯地塊結晶基底古老變質巖多具有孔茲巖系的特征[1,2],石墨成礦地質條件優(yōu)越。區(qū)內出露地層主要是佳木斯地塊前寒武紀基地的古老變質巖,為中-新元古界興東巖群大盤道巖組(Pt2-3dp),是主要含石墨礦地層[3]。地層多呈俘虜體及透鏡體狀分布,被新元古代花崗巖包圍。地層整體產狀南西,傾角多在45°-65°之間。主要巖石類型以片巖、片麻巖、變粒巖類為主,其中,石墨石英片巖、石墨片巖、黑云石墨斜長片麻巖、含矽線石黑云石墨片麻巖等為主要賦礦巖石。
侵入巖主要為新元古代花崗閃長巖(Pt3γδ)、新元古代二長花崗巖(Pt3ηγ),呈巖基狀產出,為中、深成相巖類[4],與地層呈侵入接觸。主要巖性為中細粒花崗閃長巖、細粒石英閃長巖、細中粒二長花崗巖、中細粒正長花崗巖。巖石多較新鮮,蝕變弱,局部見綠簾石化、鉀化、碎裂巖化。淺成相脈巖有閃長玢巖、花崗斑巖、偉晶巖、灰綠玢巖、煌斑巖、石英脈等。
區(qū)內次生斷裂發(fā)育,多為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寬度在0.1m-1m之間,規(guī)模小,斷裂兩側可見巖石比較破碎,并夾雜斷層泥,部分裂隙被碳酸巖脈充填。局部探槽中可恢復多個背向斜褶皺構造,褶皺寬度在數(shù)米至十余米之間,褶皺軸向北北西向,與地層走向方向一致。通過深部驗證,地層深部均恢復為單斜構造,對礦體延伸影響小。

圖1 鍋盔山石墨礦1區(qū)自然電場特征

圖2 鍋盔山石墨礦2區(qū)自然電場特征
普查區(qū)分為2個工區(qū),自然電場大面積處于負值背景場(圖1、圖2)。以-400mV等值線衡量圈定自然電位異常7處。異常呈條帶狀北西向分布,與地層分布方向一致,經槽鉆探工程驗證多由石墨引起,且自然電位值小于-600mv地段多由石墨石英片巖引起,-400—-600mv地段多由黑云石墨斜長片麻巖引起。
礦區(qū)整體可劃分石墨礦帶1條,礦體群3處(圖3),礦體32條。礦體呈透鏡狀、層狀或扁豆狀,走向北西,傾向南東,傾角在45°-65°之間,局部較陡達到70°左右,產狀與地層產狀一致。成礦帶內石墨礦體整體表現(xiàn)為由東南向北西部,石墨礦體厚度變小,品位降低,夾石增多。其中Ⅲ-8號礦體為區(qū)內規(guī)模最大礦體,礦體長約2500m,穿越礦體最大厚度達358.42m。

圖3 鍋盔山礦區(qū)地質圖
礦石的礦物成分:礦石礦物為石墨,脈石礦物由石英、黑云母、白云母、鉀長石、斜長石、矽線石、石榴子石、電氣石、方解石等。另巖石中有較多的黃鐵礦、磁黃鐵礦、鈦鐵礦、黃銅礦,少量方鉛礦、閃鋅礦等金屬礦物。

圖4 鍋盔山石墨礦區(qū)固定碳品位分布直方圖
礦石的結構構造:片狀變晶結構、鱗片粒狀變晶結構;片狀構造、片麻狀構造。
固定碳含量變化情況:對全區(qū)固定碳含量進行統(tǒng)計,主要集中在2.5%-9%之間,其中又以3.5-5%和5-7%最為集中,含量大于9%部分只占5.1%(圖4)。
礦石的巖石類型:可分為片巖型、片麻巖型兩種類型,以片巖型石墨礦為主,二者漸變過渡,無明顯界線。石墨、云母、矽線石等片柱狀礦物定向分布,片理、片麻理發(fā)育,礦石固定碳含量一般為2.5-9%,最高達25.17%。
石墨礦體呈層狀、扁豆狀賦存在興東巖群大盤道巖組上部結晶片巖、片麻巖中,主要受地層巖性控制,產狀與地層產狀一致,固定碳含量穩(wěn)定,礦體頂?shù)装迮c圍巖界面清晰。矽線黑云石英片巖、石墨石英片巖、細中粒矽線白云母鉀長片麻巖等巖石的存在,反映了原始含泥炭質的沉積環(huán)境后經區(qū)域變質作用形成。根據上述特征,本區(qū)石墨礦床屬沉積變質礦床。
地層:中-新元古界興東巖群大盤道巖組的上部層位含石墨地層。
物性標志:電位值小于-400mV的地段,是尋找石墨礦體的有利部位。